我国通用航空维修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发表时间:2020/4/30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5期   作者:裴泽玮
[导读] 航空产业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
        摘要:航空产业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近年来,高速发展的通用航空产业在我国整个航空产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文对我国通用航空维修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
        关键词:通用航空;维修人才;模式探索
        一、通航维修人才培训体系现状
        1、学历培训
        民航院校是培养航空专业人才的中坚力量。随着国家对通航产业的大力支持,近年来国内已经有部分行业院校开设通航学院或通航相关专业,但相对数量还是较少,不能满足现阶段通航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目前,国内各专业院校一般是按培养运输航空维修模式培养维修人员。由于运输航空飞机系统复杂,维修工作是分专业(航空机械和航空电子)、分项目(机身和发动机)进行的,这就要求培养专而精。由于作业任务的多样性,许多通航公司机队规模小、机型多、单一机型飞机数量少,一个通航维修人员要能够胜任多个机型、不同专业的工作,这就要求通航维修人员不仅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更对适航法规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现行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还不能完全和及时地适应通用航空维修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培训项目与通用航空生产单位的实际需求也有一定的差异,导致学生知识不能很好地与实践结合,知识与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有待提高;随着近年来学历培训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指导教师的专业知识还完全没有跟上通航行业技术更新,加上现有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到维修企业实习、培训的内容和时间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专业教学的效果与质量。
        2、职业培训
        现阶段中国通航维修职业培训机构(CCAR-147)严重不足,导致机务维修人员获取维修人员执照相对困难,从而阻碍通航维修业的发展。目前,美国拥有经联邦航空局(FAA)批准的通航维修人员培训学校近1000家,而截至2018年8月,中国共有CCAR-147单位58家,其中只有7家涉及通航维修基础培训(见表1),仅20家开设有通航机型培训课程,与通航业高度发达的美国相比,中国在这方面有很大差距。
       
        表1  国通航维修基础培训机构数量
        同时,培训质量也是通航普遍关心的问题。国内147机型培训机构大多成立时间不久,有机务维修经验的教员对机型了解不足;民航院校的教师大多缺乏机务维修经验。目前国内通航CCAR-147职业培训资源仍然欠缺,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致因如下:
        一是由于国内通航机型种类多,分布散,需求量小,培训费用低,导致很多的147单位不愿意开发或承担通航机型的培训。机型总量只覆盖了国内市场保有量大的通航机型,考虑到市场因素,没有147机构愿意开发小众机型的培训,见表2。
       
        表2 中国通航维修机型培训机构数量
        二是考虑到除大型航空器以外的机型,其飞机系统相对简单,如果严格按照CCAR-147的相关标准,无法满足AC-147-04R2的课时要求,实施的难度较大,虽然该咨询通告有“如能提供充分证明,经局方特殊批准后,理论学时可以相应降低”的补充说明,但各地方管理局在认定该条款时没有明确统一的标准,使得该规定缺乏可操作性,见表3。
       
        表3 AC148-04R1中规定理论培训最低学时要求
        三、我国通航维修人才培养路径
        第一,根据市场需求及民航业特点确定人才培养目标。通航维修人才培养目标,应参照实际维修工作情境需要和行业要求设立。通过调研走访,获得通航企业对维修人员在知识结构、动手能力、执照持有等方面的需求情况,确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着重培养航空器系统性分析能力、技术文件评估处置能力、维修数据分析与维修方案优化能力;改革现有课程教学内容、授课方式、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基本理论+实践技能+专业执照”的特色培养模式,突出通用航空维修基本技能培训和民航专业英语教学,修订通用航空“基础类、固定翼类和旋翼类”教材和课程群建设,为学生建立较为完整和动态的通用航空机务维修知识体系架构;时刻关注通用航空维修专业领域的相关法规政策,加强通航维修人员适航法规意识,保障航空器安全,促进通航的健康发展。
        第二,建立“德于心、技于形”的通航维修人才培训理念。“德”,就是要培养学生遵章守纪的持续安全意识和“三老四严”的机务维修职业品德。优良的作风和精神是维修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和单位管理水平的内涵体现,是保障维修工作顺利开展和安全实施的核心。因此,在通航维修人才培训的过程中特别强调传统机务作风与当代民航精神教育,让学生深刻领会和感受作风精神对保障航空安全的重要意义。“技”,就是要锻炼学生娴熟的飞机维修基本技能和按手册工卡施工的能力。培训机构应按照工作实际需要及时调整和开发实训项目,着力研究基本技能和专业核心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力求在基本技能和专业核心课程之间找到对应、平衡点,使学生将理论课程及时地与实践课程相联系,达到同步提高的效果。探索实践课程的双语教学,强调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应对实际工作时能够“看得懂,说得出,做得到”。
        第三,以校企合作方式促进通航维修培训健康发展。鼓励通用航空企业、民航院校以及维修培训机构实行校企合作、资源互补。通航企业对于行业特点、未来发展趋势、用人需求等方面有高度的敏感性,通航企业可与高等院校大力合作,参与人才培养的实际工作,开放单位实践基地和培训中心,鼓励有丰富工程经验的工程师参与教学,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建立与通航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本单位的培训平台作用,发挥企业的优势特点和积极性,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满足通航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探索通航机务维修人员在职复训新模式。除了民航局方应该前瞻性地开展好维修人员培训机制和要求的统筹规划,民航院校也应该更加积极关注产业发展,在通用航空维修新技术、维修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化维修流程、维修可靠性管理、维修班组建设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开发出行之有效的培训项目。
        第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双师型”复合教学人才。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的好坏。通航维修人员培训是一项技术实践性非常强的工作,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航空专业理论知识、还应熟悉通航维修工作流程。基于行业特点和实际工作的需要,鼓励院校理论教师与通航一线工程师相互挂职锻炼,考取机务维修执照与教师资格证,打造“双师型”教学人才。
        结束语
        在通航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只有通航维修业的同步协调发展,才能保证通航飞机的安全运营。因此,探索我国通用航空维修人员培养模式,有助于扩大通用航空维修人才培养规模,以及满足未来国内小型飞机维修量的巨大需求,促使运输航空和通用航空两翼齐飞。
        参考文献
        [1]中国民用航空局.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R].中国民用航空局,2016.
        [2]黄选红,许冀威.我国通航航空维修人才培养探索[J].中国民用航空,20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