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市政道路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与安全性,其中路基工程质量是施工技术应用的关键环节。本文通过概述市政道路路基施工原则,围绕施工测量、路基防护、填筑技术、路基压实等方面分析路基工程施工中的关键技术,严格把控项目建设中各种指标,以提升市政道路建设的质量。
关键词:市政道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
前言:路基是路面基础,是道路主体。城市交通系统规模的日益扩大增加了对市政道路质量的要求,而路基施工质量也会对路面品质造成影响。当前路基施工项目中存在场地小、技术复杂等问题。因此,在路基施工中牢牢掌握技术要点,精准应用施工方法和工艺,对于提升市政道路建设质量十分重要。
1 市政道路路基工程施工原则
首先是稳定性,市政道路中路基是道路工程中的载荷支撑物,应具备稳固性、耐用性、稳定性的特点。由于市政道路在使用中容易受到车辆或自然环境的影响,从而受到侵蚀和损坏。因此,路基施工应遵循规章制度,围绕因地制宜原则,选择科学施工方案,提升路基稳定性。其次,确保路基强度,市政道路的路基在使用后若受到车辆载荷或外力影响,容易出现变形问题,建议加强路基的强度,提升其密实性,如通过增加碾压和振捣次数和技术实现。此外,路基施工中应加大检查填筑和开挖的工作力度,确保路基强度。最后,提升水温稳定性,路基因为受到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影响,其强度会减少。比如,北方地区水温变化大,路基容易翻浆或者冻涨导致路基强度减少,因此在施工中应尽量减少水温变化。
2 市政道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分析
2.1施工测量技术
施工测量实际是在工程施工初期与工作流程中,结合设计图纸进行现场恢复道路中线,并设计构造物的具体位置。施工测量技术的目的是将图纸中设计的建筑物形状、平面位置、高程等在施工现场地面上进行标定,便可以在今后工作中指导道路施工,同时严格结合工程标准和设计图展开项目建设。其中路基施工中包含中线、导线、水准点的复测。在施工开始时的测量阶段,技术人员需充分了解图纸,查验设计与图纸是否存在出入。若要满足路基建设技术要求,应在复测中线时添加临时的水准基点标高,或者对加桩地面进行标高[1]。在施工中测量防线时,需确保横纵断面的定位准确度,使道路构造物和路基的几何尺寸与定位可以满足工程质量要求。同时为了避免在施工中造成人力、时间、资金损失,应仔细排查路面下隐藏的管网路线。
2.2软土地基处理技术
每个建设区域的地形地貌特殊性是路基建设中需要注意的环节,软土地基在道路工程建设中较为普遍,如果操作不当,容易影响道路工程施工质量,因此应围绕来两方面实现:其一,使用土地合成材料。一般低于3m厚度的浅层软土地基可以通过将工布平铺在地表上,进行并填路堤。土工布即可通过过滤、分离、排水、加速凝固等作用升级传统置换方式。其中软土地的厚度一般在3m-5m之间,通过砂垫层和土工布联合使用的方式,将排水砂垫层的厚度由之前的50cm减少到30cm,接着在地表和路堤之间添加多层工布,加入高强度材料就可以使地基正常滑动,并控制填土速度,保证地基快速凝固。其二,科学使用轻质材料。由于地基的填料需不断的更新,因此应保证路基的实用特性。当今轻质材料大多对施工项目产生有积极作用的新式材料,重量轻,可以减少负荷,应用在软土类路基项目施工中,可以限制含水量,压实性和成型效果良好。
2.3路基防护工程技术
2.3.1砌筑防护
路基防护是提升道路整体稳定性和强度的关键,一般使用浆砌片石进行护坡、挡土墙操作。因为砌筑材料的质地均匀、结构紧密,不易裂缝和被风化,同时其抗压强度大于30MPa,因此应选择尺寸较大的石料砌筑。选择块石的标准为上下截面较为平整,形状方正,厚度大于0.2m,长度与宽度应是厚度的1.5-3倍和1-1.5倍左右。石料被用作镶面时,需要对露在外侧的截面周围进行修凿。在选择浆砌片时应挑选平行且一致的截面,厚度大于0.15m,长度与宽度大于厚度的1.5倍,使用砂浆的实际配合比也应满足设计要求。
2.3.2坡面防护
此技术可以提升路基的稳固性,同时避免地表水冲刷路基,是其因为被侵蚀造成水土流失。其中,坡面防护包含植物护坡和混凝土护坡两种,混凝土防护施工成本较高,而植被护坡不仅成本低同时可以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更加突出可持续原则。
植被护坡通过在边坡位置增加拱形和菱形的防护框架,进而在其中进行植被种植。此框架结构可以收集雨水,并具备导水沟。因为边坡中容易产生破裂、风化的岩石路堑,建议大面积加盖铁丝网和塑料网格,并设置锚杆对这些网格进行加固,接着对混凝土进行喷浆处理,实现边坡固定操作。路基下侧岩石极易被腐蚀,需要对侧面沟渠进行混凝土施工,避免腐蚀现象的发生。此外,应加强冲刷技术防护,将土工隔栅制作成石笼,再添加护面板避免雨水的过度冲刷,实现保护路基的效果。
2.4填方施工技术
2.4.1填筑技术
在路基填筑前,应选择某一路段进行试验,分析松铺系数,结合不同的压实度确定压实次数和最佳方案。首先应加强基底处理,路堤施工中应结合地面的自然状态、土壤性质,依据实际设计对稳定性和填筑高度进行研究,并在填筑之前清除地表的树根和杂土。其次,如果路堤的填土高度不足,低于0.8m,需要将地表0.3m的区域进行翻松操作,接着开展压实和平整填筑工作。若路堤填土高度大于0.8m,在清理地表后,应碾压基底,待压实度大于85%时再进行填筑,同时分为四个区域实现路基填方施工,其中包含平整区、填作区、检测区、镇压区,利用平地机将厚度控制在低于0.3m的范围内,路床与顶层的压实厚度应大于80mm,确保路基具有良好的排水性。最后,在填筑工程中应注意控制土层厚度,每一层的压实厚度应根据实验阶段分析的最佳填铺厚度。在土石方运输到施工作业区域进行摊铺时,建议用尺子测量松土厚度,填土厚度均应大于路堤宽度,并留有余宽,保证路基边缘的压实度。其中压实设备的类型、压实的土层厚度、碾压的次数应结合土的湿度、种类、工作场地、设备确定,满足规定的压实数值。此外,应将作业区域分成卸料区、检测区、摊铺区、碾压区,控制摊铺的平整度、厚度、含水量、碾压次数、碾压范围,避免出现漏压现象,并检验密实度。
2.4.2路基压实技术
路基压实工作应围绕“先边缘再中间”的原则,便于形成路拱。压实操作应先轻后重,使路面逐渐适应土基强度,且速度需逐渐增加,防止松土受到机械的推动作用,并在碾压之前先弄平整,形成2%-4%的横坡。在碾压弯道时,应由较低的一侧向高的一端碾压,产生超高单向横坡。两侧碾压印记重叠区域需控制在12cm-20cm之间,并格外注意压实的均匀度,防止路面产生不均匀沉陷现象。在分层压实过程中,每层压实厚度应小于20cm。对于相同层需采用同一种材料,不可混合压实;如果发现路基弹簧土时,应将弹簧部分单独挖出经过晒干后回填到此处,且护坡需与路基一同分层填筑并压实。此外,市政道路路基施工必须满足压实标准,若施工操作不正确,导致路基压实度不满足设计要求,容易发生路面病害。因此不同的土质不可混合填入,应先对其测试、检验纵横坡度、确保压实均匀度,注意在桥头涵洞规范填土,确保压实标准。在填方施工前的28天,需要结合压实机和填料情况选择不同的技术进行试验,分析最佳的技术参数,如填料最佳松铺厚度、最佳含水量、压实的型号、工作次数、速度等。
2.4.3路面整修与结构物台背回填技术
在路基整修工作中,首先需要填筑到规定高度,接着进行测量和平整,逐渐恢复中线,并实现水平测量,在修筑路拱、设置路基边桩时,应利用光轮压路机再碾压一次。在修整中路基的表层厚度应控制在150mm内,不可留置尺寸大于100mm的建筑路基材料;在路基整修中建议通过机械或者人工的方式清除路基两侧余土,保证排水的通畅性。同时,路基挖方需要注意流程,提前留置碾压沉降高度,由上自下逐层开始进行挖掘工作,通过“横挖法”,先对此位置进行勘察,接着制定施工计划,最后经监理工程师批准后完成施工。此外,回填技术包含以下内容:其一,对桥台缺口进行填筑,等到构造强度满足标准后开展工作。其二,选择填筑范围,台背的填土应沿着路线方向,顶部高于2m,底部距离内缘大于2m,桥台背填土长度大于台高的3倍至4倍。其三,填筑材料,材料选择应满足设计要求,回填作业中需实现对称回填压实效果,以保证结构物的完整性,其中松铺厚度应大于15cm。
结论:市政道路的路基工程是综合性较高的项目,涉及到的技术十分复杂。其中,施工时间和现场的限制可能对道路施工产生阻碍,因此在路基施工过程中,应结合工程具体情况,科学选择施工技术,设计恰当的施工方案,防止不确定因素对工程进度和质量产生消极影响,通过引进新技术以提升市政道路建设质量。
参考文献:
[1]段伟.市政道路路基工程施工管理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9,(30):116.
[2]孙大伟.市政道路工程路基施工技术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9,(25):268-269.
[3]杨翔思.市政道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要点[J].交通世界,2019,(21):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