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实战化教学改革是军队院校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分析我校计算机应用课程实战化教学改革的现状并对计算机应用课程实战化教学改革提出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实战化;计算机应用;教学
习主席在国防科技大学视察时指出,“军队院校要坚持面向战场、 面向部队、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使培养的学员符合部队建设和未来战争需要,向着部队、实战、未来贴近、再贴近。”在全军院校长集训时提出了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就是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强国兴军服务,立德树人,为战育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这就要求军队院校在办学治校过程中,必须全面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在部队现代化建设的鲜活实践中, 真正培养出能够担当强军重任的优秀军事人才。
基于这样的人才培养理念,《计算机应用》课程应立足于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以培养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聚焦岗位工作需求,实现教学与实战的有效结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科学性和前瞻性的研究,构建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促进课程学习和岗位实践相融合,提高学员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
一、《计算机应用》课程实战化教学现状
通过这几年的教学督导反馈,专家常常感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计算机课程教学与实战联系不紧密,“军味”缺乏,“教为战、学为战”的特点不够突出,像普通高校而不像军队院校。通过实地调研,越来越多的专家呼吁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牢牢绷紧“明天的战争打响在今天的课堂”这根弦,切实发挥好军队培养专业人才的历史使命。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员才是主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学员。不容忽视的是,在当前全军院校广泛开展的教学改革中,大家仍然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员身上,希望以教员为主来推动实战化改革。
二、《计算机应用》课程实战化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1、教学内容的重构与优化
《计算机应用》课程在内容设置上,要以目标需要确定课程内容,应紧贴岗位任职需求,在现有学时的基础上,压缩理论知识的讲授,计算机应用的课程涉及计算机基本知识,OFFICE办公软件应用,计算机网络知识,信息安全保密知识和多媒体软件应用,涉及到的知识点多,对于士官学员而言,学好这门课并不容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将理论内容与实际装备结合,与实战化环境联系,这将有助于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
为此,在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实施过程中,采取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室中进行,通过对计算机硬件的拆装,在实际动手的过程中熟悉设备的工作原理,知道信息处理过程可分为硬件过程、软件过程和人工过程。
每一类武器装备系统的功能都可以转换为信息处理过程,计算机问题求解往往交织了这三类信息处理的过程。按照这种思路引导学员,可以使学员从直观认识中认为学到的这些知识都在今后的实践中有用的。
2、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教学模式应与实战要求紧贴。现代化的战场环境对军事人员的要求是综合性的,不仅要有过硬的军事技能、知识储备,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在平时的课程实训中需要大胆改革教学模式,注重对学员计算机技能的培养。翻转课堂、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教学模式综合应用于平时的教学中,提高学员在不同环境下利用计算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比如,我们在进行Photoshop展板制作授课时,就大胆地尝试用翻转课堂的模式进行授课,课前进行分组,教员将素材和微课上传至网盘,学员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通过微课提前预习,并对任务进行分析,完成初步地制作,在课中,学员将问题带到课堂,进行小组讨论,尝试解决问题,如不能解决,再请求教员的帮助。整个过程中,学员起到了主导性地作用,教员起到引导辅助作用,充分调动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
3、以竞赛为牵引,注重学员创新能力的培养
各类计算机相关的竞赛活动是计算机课堂教学的深化和延伸,是培养学员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组织学员参加学院多媒体设计大赛,学校每学年都会举办学员信息技术比武竞赛,参赛作品主要有数字媒体设计类,文字录入类,后期,准备增加硬件类的比武科目,同时计划参加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通过参加相关比赛,不仅丰富了学员的课余生活;还提高了他们学习计算机类相关课程的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参加比赛,锻炼了学员团结协作的能力、创新能力、比赛环境下的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能力,是计算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
结语
计算机基础教学需要聚焦实战化,根据学员的能力制订相应的教学策略,创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对学员心理素质的培养。秉承“贴近部队、服务部队”的理念,努力提升教学环节中的“军昧”,真正实现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实战化、可持续化。
参考文献:
[ 1 ]张昕,王新国,吴迪.关于加强军队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实践紧贴部队需求的几点思考[ J ]. 计算机教育,2015(6): 93—96.
[ 2 ]张昕,汪长江,王新国,祜国. “聚焦实战化”教学中发挥学员的自主能动性
方法初探[ J ]. 计算机教育,2017(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