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双重预防机制作为一个重要的安全管理理念,让每一个生产活动都考虑风险、排查隐患,从量化角度,让事故发生可能性越来越小,从规律角度讲,让生产和安全工作更加平稳,具有很大的优越性。鉴于此,本文对双重预防机制在港口中的运用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双重预防机制、风险管控、隐患治理、港口、安全
引言
发展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这已成为社会共识,港口行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安全生产是必须坚守的底线。自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发生以来,国家进一步加大对易发重特大事故行业领域安全监管模式的探索和研究。2015年1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第一次提出“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的观点。国务院安委会下发的一系列重要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在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方面的新要求,双重预防机制的框架日趋完善。
1.双重预防机制的优点及核心
在早期的安全管理模式中,大部分都是围绕已发生的事故展开,先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再针对原因制定一系列的管控措施。但是这样的管理模式存在一定局限性,仅能对部分已发现的安全缺陷进行补充完善,对于那些由于现场排查有疏漏未能及时发现的安全隐患、存在风险还未演变成安全隐患的安全短板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安全管理模式的科学性、全面性、前瞻性还有待增强。
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对多起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进行分析总结,寻求安全生产规律认识的突破和理论创新,在这样的环境下,双重预防机制应运而生。这种机制将安全生产关口向风险前段推进,在原有的隐患排查治理手段基础上,增加了一道新的安全防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通过对风险管控和隐患治理两手抓,成为了事故预防的有效手段,也是双重预防机制的核心所在。
2.双重预防机制在港口行业的实施
在双重预防机制提出之前,大部分企业的安全管理存在“风险分级管控轻、隐患排查治理重”思想,风险辨识管控未能有效落实。针对这一问题,2019年4月,交通运输部出台《港口安全生产风险辨识管控指南》,指导港口经营人科学规范有序开展风险辨识管控工作。目前,双重预防机制已经在港口行业广泛运用,经过前期的摸索调整和总结经验,逐渐形成了具有行业特色的实施办法。
2.1风险分级管控的必要性和实施步骤
在港口作业过程伴随着一系列的行为活动,从设计、施工到现场作业、维修作业过程中,其中必然存在一定的危险有害因素。危险有害因素数量庞大,如果想做到每个危险有害因素都加以全方位管控,必须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精力,在企业实际运转过程中可行性不大,因此,必须对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对评估出来的较大风险点进行有效控制,对危险性较小的有害因素进行适当监控,降级管理,控制危险性防治进一步恶化。
风险分级管控的第一步就是要做好风险辨识,这是分级管控的基础和前提。通过确定风险辨识范围、划分作业单元、确定风险事件、分析致险因素、填写风险辨识管控信息表的程序进行风险辨识。其中港口行业中风险辨识范围必须包括客运码头旅客候船到上下船、货运码头的货物装卸、储存全过程等。风险辨识过程也需要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各员工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1986)中提出的14个危险因素和7个有害因素,围绕工作岗位、操作规程、作业区域等方面进行排查,利用安全专题会议、班前会集中识别,辨识固有风险和潜在风险,明确危险有害因素所在的岗位、区域、类型,最终填写出本单位的风险辨识管控信息表。
第二步是对辨识出来的安全风险进行风险评估。在《港口安全生产风险辨识管控指南》中指出,可用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和后果严重程度(C)的乘积风险等级分值(D)来决定风险等级,这一算法可称为LC法。LC法是从风险的定义出发,广泛适用于设施设备、作业场所、作业人员等方面,LEC法则更针对作业操作人员风险分析,两者相比LC法具有有更大更广的适用性。根据LC法计算出的D值大小可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较小风险四个风险等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蓝色表示,通过图表等形式可绘制本单位的安全风险四色分布图。《指南》中还特别提出,港口经营人每年应开展不少于1次的全面辨识,要及时根据变化对风险等级进行调整和变更。
在对风险有清晰的认识后,最后一步就是要对风险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一二级风险管控措施的制定主体多为公司级和部门级,三四级风险管控措施的制定主体可为班组级、岗位级。各级提出管控措施汇总由公司复核,根据风险大小合理调配资源,形成分层分级管控的制度和措施,再经培训、学习落实到具体岗位中,即完成了风险分级管控过程。
2.2隐患排查治理的必要性和实施步骤
虽然通过人防、物防、技防的手段对风险加以管控,很大程度上降低整体风险性,提升了安全性,但此过程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评估过程不够客观,二是评估方法不够恰当,控制措施没有落实到位,整个风险管控过程存在缺陷,导致一部分危险源演化成事故隐患,因此要对隐患进行进一步排查,对隐患进行治理,进一步降低危险。
隐患排查治理是长久以来企业实施的安全管理办法,第一步也是在公司全范围开展隐患排查工作。根据各公司制定的隐患排查的制度,对员工行为、设施设备、作业现场管理等内容进行排查,排查形式可采取全面检查、周期性检查、专项检查等。
第二步是对隐患进行分级。根据《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将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港口行业参照《危险货物港口作业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指南》进行判定。
第三步是对隐患进行治理。采取消除措施、替代措施等对隐患进行整改,对长期整改的隐患做到跟踪闭环形成隐患排查治理台账。及时在公司内部公布排查治理情况,利用考核机制加强安全保障。企业还需要定期开展隐患规律分析,通过分析规律,找到诱因,杜绝类似隐患再次出现。
3.双重预防机制在实施过程中的难点
虽然双重预防机制在港口行业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这一些问题:风险辨识不到位、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脱节、与其他安全管理体系无法融合等。其中,双重预防机制与安全标准化独立运行的问题比较普遍。
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GB/T33000-2016中,安全风险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是8项核心要求中的一项,是企业开展安全标准化建设中的重点之一,已在企业安全管理过程中开展和运行。但随着双重预防机制的提出,在企业理解不到位的情况下,常常出现安全标准化和双重预防机制独立运行的情况,存在两套档案两张皮现象。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对安全标准化和双重预防机制的理解出现偏差。其实,双重预防机制是安全标准化中的一部分核心内容,企业只需要对标准化中安全风险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的模块基础上细化和完善即可。
要做到两项内容的深度融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机构建设的融合,安全标准化中对工作领导小组的要求和双重预防体系的要求基本一致,都由企业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和各级管理人员组成,实际运行中要求全员参与,只需要成立一套人马即可。二是职责分工的融合,加强顶层设计,领导层面必须充分理解安全标准化和双重预防体系之间各要素的联系,进一步补充完善企业的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员工职责。三是制度建设的融合,将理念转化为可执行、可操作的制度是做好安全管理的必经之路,两套体系制度必须进行有效整合,将性质相近的制度整合为一个更加规范全面的制度,让基层员工有明确的工作指向、执行到位。四是运行过程的融合,制度的整合必定带来更加精简高效的实际工作,减少相似表格填写,减少多重档案的管理,各级员工能以更加饱满的精力执行制度,夯实标准化工作基础,安全管理工作顺利运行。
结束语
生命至上,安全发展,和平安宁的生活需要安全,经济的腾飞需要安全,时代的发展更需要安全。港口行业必须要合理利用双重预防机制,主动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努力将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阶段,全力防范重大风险,筑起思想、行为和生命的安全长城。
参考文献
[1]毛庆伟. 安全生产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探讨[J]. 工程技术研究, 2019(12):118-119.
[2]张可信. 试论构建事故双重预防机制的方法与对策[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7(29):80-81.
[3]冯立梅. 双重防御 为“安全”栓牢双保险——漳州市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工作见闻[J]. 安全与健康, 2017(7):23-25.
[4]孙妍.集装箱码头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双重预防机制构建[J].中国港口,2018,317(11):56-58.
[5]虎志宏.浅谈如何正确构建双重预防体系[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9,563(01):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