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外科护理学教学中过程性评价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将选择某高职班学生68例为研究对象,将所有学生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观察组34例,其中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方法,观察组增加过程性评价,比较两组教学效果。结果:观察组外科护理操作成绩为(227.103±4.06)分、对照组为(223.94±5.17)分,数据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观察组教学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采取过程性评价可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与积极性。
关键词:过程性评价;外科护理学教学;应用分析
传统护理操作技能评价是一种常见的评价方式,常被临床专家或教师所频繁应用,该评价方式无法将学生学习进度情况真正反映出来,导致评价效果不佳。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应采取过程性评价方式,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将以某高职班级学生68例为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每组患者34例。一般资料如下:
表1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例)
1.2方法
对照组与观察组上课形式、上课方法以及课时数均一致,所有操作均由研究者进行。
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方法,在护理教学中由研究者进行指导。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过程性评价,待示教结束后,对操作细则与自评表进行发放,并要求学生自我评价一次。术后研究者对学生自评表严格检查,对相关问题加以指导并一一解决。课后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学生可自行参与训练活动,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临床思维方式,使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
1.3结果评定标准
对比两组的考核成绩及师生双向满意度情况。其中,①考核成绩分布包括了理论知识及操作能力,共两个方面,分值共为100分,分值越高则表明护生的考核成绩越好。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人数/总人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并加强分析,用(±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差异用t进行检验,用(%)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x检验,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学生外科护理操作成绩与参加课余训练次数
两组学生外科护理操作成绩与参加课余训练次数比较,观察组外科护理操作成绩为(227.103±4.06)分、对照组为(223.94±5.17)分。参加课余训练次数来看,观察组中0~1次人数为7人、2次及2次以上人数为27人;对照组中0~1次人数为15人、2次及2次以上人数为19人。两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下表:
表2两组学生外科护理操作成绩与参加课余训练次数比较
2.3师生双向满意度情况组间对比
比较两组师生双向满意度情况,观察组中带教老师满意率为88.24%、实习护生满意率为94.12%;对照组中带教老师满意率为73.53%、实习护生满意率为85.29%,由此可见,观察组的师生双向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的师生双向满意度,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所示。
表四:师生双向满意度情况组间对比(n,%)
3讨论
所谓过程性评价又可成为形成性评价,目的在于了解教学结果以及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此为根据来改进教学活动。在护理教学中采取过程性评价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缓解学生的考试压力,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临床知识,提高技能操作水平,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获得了良好的评价效果。
师生双向满意度情况组间对比,观察组中带教老师满意率为88.24%、实习护生满意率为94.12%;对照组中带教老师满意率为73.53%、实习护生满意率为85.29%,由此可见,观察组的师生双向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的师生双向满意度,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学生外科护理操作成绩比较,观察组外科护理操作成绩为(227.103±4.06)分、对照组为(223.94±5.17)分,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在护理教学中应用过程性评价方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考核成绩及师生双向满意度,值得在临床带教中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余慧.过程性评价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0(01):100-101.
[2]赵春阳,叶国英,周淑萍,韩慧慧.外科护理教学中过程性评价的探索与实践——以口试考核为例[J].继续医学教育,2019,33(04):30-31.
[3]罗丽蓉.过程性评价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15):43-44.
[4]郭刚.高职护理专业外科护理学教学评价改革与实践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08):62-63.
[5]王华芳,席淑新.自评式过程性评价在高职护生外科操作训练中的应用[J].林区教学,2008(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