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同合作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发表时间:2020/4/30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7期   作者: 许珂
[导读]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幼儿未来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幼儿未来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家长、幼儿教师之间必须要紧密合作,共同参与到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全过程,这样才能够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中,首先对幼儿习惯培养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然后重点从家园共同分享幼儿教育理念、活用幼儿教育方法、建立完善的家园沟通机制、创设优越的家庭教育环境、制定差异化的补偿教育方案等方面提出了家园共同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具体策略,以期对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目标的实现有所参考。
        
         关键词:家园合作;良好习惯;价值认同
        
         一、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现状分析
         著名的教育学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这体现了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幼儿阶段,孩子年龄较小,他们对外界的很多事物都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好奇心,但这一阶段也确实是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且相对于知识教育而言,幼儿的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更为重要。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不仅对幼儿在园生活、学习、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对他们后续的中小学习乃至于未来的发展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各大幼儿园都比较重视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1]。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交往中慢慢的予以培养,坚持从小事抓起、从小抓起、从生活中的点滴抓起,再辅以家长的言传身教、幼儿教师人格魅力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够引导幼儿逐步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然而,从目前幼儿教育的实践情况来看,虽然大多数的家长、幼儿教师、幼儿园都知晓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效果并不太理想,比如,幼儿在幼儿园和家里表现完全不一样等。现在的孩子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奶奶爷爷、姥姥姥爷、爸爸妈妈时时刻刻都在围绕着孩子转,他们成为了家中的“小太阳”,让孩子吃、穿、用最好的,照顾的可谓是无微不至,更是很少对孩子说一声“不”,最终导致孩子养成依赖性强、自私自利的行为习惯,这与家园联系不够紧密、教师与家长之间教育“脱节”有着直接的关系。某种程度上来说,要促进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目标的实现,必须要特别注重家园的共同合作,搭建起幼儿家庭生活与幼儿园生活学习的“桥梁”。
         二、家园共同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具体策略
         (一)家园共同分享幼儿教育理念,活用幼儿教育方法
         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引导,离不开家庭的熏陶、幼儿教师的正确引导。研究结果表明,幼儿的心理素质与幼儿习惯的养成密切相关,比如,幼儿的个性品质、认知品质、适应性品质等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显著的正向激励、引导作用,这就意味着,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要建立于幼儿拥有良好的、健康的心态基础上,身心健康发展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基本前提。家庭、幼儿园是幼儿生活、教育的主要场所,家园共同合作视域下,家园共同分享幼儿教育理念,幼儿教师、家长之间紧密协作,家长将孩子在家的表现告诉幼儿教师,幼儿教师将孩子学校的表现告知家长,以便及时跟进孩子的行为表现,将各种不良的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通过这种互动性的交流,分享教育心得,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3]。
         活用教育方法。每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他们在性格、心态等方面差异性较大,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家长必须要善于根据孩子的表现变化情况来选择教育方法,比如,言传身教法、正向激励法、模拟分析法等等,将对幼儿的行为习惯教育融入到日常的生活、学习中,而不是强硬的植入,从而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健康成长提供可靠的保障。


         (二)建立完善的家园沟通机制
         幼儿园进行家园合作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各种教育力量的有效协调,对幼儿形成一种教育合力,从而能够对幼儿进行连贯的、一致性教育影响。家园合作有助于促进幼儿行为和个性的发展,及时发现幼儿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家园合作,幼儿园能够将一些育儿策略和育儿理念跟家长进行分享,这样就有助于家长认同幼儿园的教育策略和教育理念。首先,幼儿园应该重视家长提出来的各种要求和建议,并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会等形式和家长之间进行积极的交流,向家长宣传育儿知识,并针对典型的儿童行为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对于家长所反馈的育儿信息,应该及时进行整理和汇总,不断更新、调整相关的教学计划。其次,家长应该主动了解幼儿园的相关要求和教学计划,主动提出自己对科学育儿的建议,并积极回应幼儿园的相关要求,让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和幼儿园的教育目标相一致。家长还应该积极请教幼儿教师有关孩子发展方面的问题,通过和幼儿教师的有效合作,实现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和谐发展。
         (三)创设优越的家庭教育环境
         家园共同合作视域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仅仅依靠在园的时间是绝对不够的,要求幼儿家长还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创设优越的家庭教育环境,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来熏陶孩子,让孩子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形成好的行为习惯[4]。实践中,父母应重点做好以下几点:一是父母应在家庭中营造一种彼此之间相互尊重、和谐的生活氛围,家长之间、家长与孩子之间彼此尊重,对孩子进行合理地引导,要求孩子怎么做,家长首先也需要那样做,说到做到,这样孩子才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情绪也才能够更加问题,避免出现一些出格甚至于过激的行为;二是保持整洁、优美的家庭环境,整洁、优美的家庭环境对孩子具有较强的感染作用,孩子生活在这种环境中,会从小萌发爱整洁、爱美、爱护物品的好习惯,生活、游戏、学习也会更加有规律,而这些都是一个孩子好的行为习惯的外在表现;三是将幼儿园教育模式延伸到家庭行为习惯教育过程中来,幼儿教师要求孩子在幼儿园怎么做,家长在家里同样应该要求孩子怎么做,这样才能够巩固好教育的成果,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制定差异化的补偿教育方案
         幼儿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成长环境中所存在的不良家庭因素,对这些幼儿实施个别化的教育补偿。虽然幼儿教师不可能从根本上对幼儿的家庭生活进行干预,但是他们可以对幼儿的家庭教育环境产生间接或者直接的影响,从而逐渐影响幼儿的行为和个性发展,实现幼儿的健康发展。当前,对幼儿心理健康会产生严重影响的事件主要包括父母离异、家庭成员冲突等,幼儿长期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容易缺乏安全感,无法有效应对家庭冲突,因而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行为问题和心理问题。因而,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来提醒家长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并给出合理的育儿建议,尽可能降低不良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同时,幼儿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一些活动来加强幼儿和教师之间以及幼儿和幼儿之间的互动,从而帮助幼儿学会怎样处理人际关系,从而弥补一些幼儿由于情感缺失所导致的心理问题。
         三、结束语
    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幼儿阶段教育的重点,需要幼儿教师、家长共同参与,针对幼儿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科学引导、典型示范、言传身教、强化巩固等等,将幼儿的行为习惯教育化整为零,这对于促进幼儿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戴晨佳.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0):88.
         [2]张宁.初探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0):99.
         [3]张尕照吉.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J].课程教育研究,2019(41):17-18.
         [4]高芳.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9(21):45-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