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教育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日益显著。其中幼儿园作为基础教育来讲,需要得到一定的重视,并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从评价取向、评价情境以及评价方法等方面阐述了发展幼儿评价实践的对策与方案,笔者根据自身经验阐述了相关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发展性评价;科学领域;幼儿
引言: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促进了幼儿教育工作者教理念和教育实践层面的创新,并且带动了教育评价方法的改革。在实际开展幼儿科学领域发展性评价的过程中,需要分析当前教育评价存在的不足,不仅需要注重结果,同时需要注重评价过程,确保能够不断发展变化个体,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借助幼儿评价对幼儿实施有效的研究与培育,为幼儿的日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一、新课程改革对幼儿科学领域发展性评价的要求
在针对幼儿实施科学性评价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注重多元化取向,同时需要掌握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与重点,确保能够从不同角度发展幼儿的情感,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因此,在实际开展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事先掌握新课改对培养幼儿的各项要求,从而能够及时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幼儿知识技能评价,同时需要注重全面赏识幼儿,提高幼儿的学习信心,调动幼儿的学习热情,为日后的幼儿培养与发展性评价工作打下良好基础。除此之外,必须要高度重视幼儿的主体性,鼓励并引导幼儿积极参与自评与互评,调动幼儿参与评价的兴趣,并享受其评价过程中的乐趣。只有端正幼儿的学习态度与评价意识,才能够为未来的幼儿教育提供有力帮助,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并学习更多的技能。
二、幼儿科学领域发展性评价的思考与建议分析
(一)加深幼儿对科学领域的认识
幼儿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每天都会接收到多样化科学现象,促使幼儿能够不知不觉的进行科学学习。然而由于幼儿科学学习与成人学习方式与内容具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教师在开展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需要事先掌握幼儿的学习情况,从而能够合理地将周围事物融入到幼儿教学,帮助幼儿形成科学态度,并掌握学习科学的方法。与此同时,幼儿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可以运用这一特点,合理地将周边有趣的事情融入课堂,引导幼儿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并自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开展大自然活动,引导幼儿亲近大自然,了解周边生活环境,加深幼儿对科学的认识。
(二)掌握幼儿发展性评价的方式
以科学领域为背景对幼儿的发展性开展评价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幼儿的日后学习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在实践操作中,幼儿科学领域发展性评价必须要遵守基本理念,并合理的选择评价方式,保障科学领域评价的针对性与高效性。合理地运用科学评价,能够掌握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每个幼儿学习的方式与差距,从而能够在日后教学时制定针对性教学方案。所以说,幼儿科学领域发展性评价,不仅是对某一项教学活动的评价,同时也是帮助幼儿树立科学意识与科学态度的重要环节,促进幼儿科学素养的提升。
(三)发展性评价的操作与建议
在幼儿园科学领域中对幼儿发展性评价主要是以活动的模式开展,并将其作为辅助,提高评价的效果,掌握幼儿的学习态度与差异。与此同时,在评价过程中,幼儿教师必须要注重观察幼儿的发展状况,并针对每个幼儿进行针对性评价,促进幼儿的发展。而且要是还需要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标准与目标制定合理的科学领域发展性评价模式,并分析幼儿的爱好与好奇心,合理地融入实际活动,并制定发展性评价观察表,提高评价的效果,确保能够掌握幼儿的学习与态度。例如,教师可以合理的准备活动材料,并为每一个幼儿分发,让其根据自身的爱好选择材料,并自主探究活动,发现活动中的秘密,这样能够引导幼儿积极动脑思考,从而能够提高评价的效果,确保能够真正的掌握幼儿的学习状态。除此之外,还可以合理地运用阶段性评价,优化并改进幼儿的科学素养,促使每一阶段教育与活动的开展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掌握幼儿的差异。而且幼儿教师还需要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并达成教育共识,为后期的教育与评价工作开展提供有力帮助。不仅如此,教师还需要全面分析家长所给予的意见与反馈,从而注重教育措施的改善,并详细记录教育效果,为下一阶段的教育工作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结束语:总而言之,幼儿园作为幼儿重要成长阶段,不仅需要得到各阶段教师的重视,同时需要注重幼儿在科学领域的发展性评价,确保幼儿能够亲身经历并参与实践活动,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探索习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的能力,从而可以有效开发幼儿的智力,为幼儿日后的学习与成长打下良好基础。除此之外,注重科学领域幼儿发展性实践评价,还能够拓展幼儿的知识面,提高幼儿的科学能力,端正幼儿学习科学的态度。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富阳市富春第一幼儿园课题组,金茂芳,丁健. 幼儿科学领域发展性评价的思考与实践[J]. 上海教育科研,2015(09):90-91.
[2]时鑫鑫,高鹭. 幼儿园运用成长档案册对幼儿进行发展性评价的实践与思考[J]. 课程教育研究,2018(2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