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如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的也十分迅速,我国已经发展成了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技术越来越受到教育领域的普遍重视,成为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是学生学习的关键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相对于小学阶段来说都有了很大提高,在学习信息技术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信息技术作为初中教育的一部分,也应该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开展教学活动。信息技术课程的编制和教学内容的选定都要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对推进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基于核心素养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思考
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深化和信息技术的持续迅猛发展,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成果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影响越来越大。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和领域,正在逐渐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和观念,所以,信息时代的中学生要具备信息思维和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方法和信息价值观的综合素质体现,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阶段一方面要针对信息技术的认知程度、学习理念进行深入讲解,另一方面还要将情感观念、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等观念的培养融入到学生的教育之中。
1信息技术学习核心素养概述
在信息技术学科中,要体现信息技术价值和应用,通过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提升自己的素养,同时学生个体应当具备和学科知识相融合的品质与能力。根据2017年版的新课标来看,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更加关注学生关键能力的发展与培养。信息意识指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和信息价值的判断力,能够自觉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敏锐地感受到信息的变化,并根据信息来源对产生的预期影响进行分析。计算思维指学生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形成问题方案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指学生通过评估并选用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信息社会责任指学生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具有信息安全意识,能够遵守信息法律法规,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理性判断和负责行动的能力。
2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策略
2.1教师要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初中信息技术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提供锻炼操作技能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所学内容多角度、全方位地探讨和实践,促使学生形成和发展有关的信息素养。例如,在学习青岛出版社初中《信息技术》八年级第一课《计算机网络及应用》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学习完课本知识后到学校的机房实际操作,让学生获得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体验,在具体的操作中提升信息技术能力,获得学科核心素养。
2.2优化教学环境,引导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进入到信息化时代,数字化资源的利用已经成为学习与创新的重要依托,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教学构建与指导,提高学生对数字化资源的认识与利用。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应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在当前学习过程中数字化资源的应用价值,并将学习过程融入到现实生活中来,依托实际问题做好教学引导。
教师应利用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在结合问题情境实现对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过程的探究,并深入理解信息技术知识,提高利用数字化处理工具的能力,发展运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意识。此外,教师还应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利用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为学生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应用创造条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数字化学习资源与工具,以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
2.3树立社会责任感
初中阶段正是社会责任感形成的关键时期。信息技术给人类带来许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的负面影响,如计算机病毒、黑客攻击、信息泄密等等,这些都危害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如果要想解决上述难题,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初中生在未成年阶段就能了解到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危害,了解自己在信息时代所要担负的责任,以便更加合理地利用计算机。社会责任感的树立使得初中生具备了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自觉抵御互联网中的不良现象,增强自身抵抗能力。在讲解计算机防护的相关课程时,教师可以讲解病毒给人们上网带来的危害,分析出病毒带来的个人信息泄露和财产损失,破坏或删除计算机中的文件,甚至触发计算机的某种程序,这些都给上网带来了很大麻烦,对互联网造成很大的破坏。在讲解完病毒带来的危害后,教师还要讲解制造和传播病毒所面临的惩罚和道德谴责,使班级学生了解到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是一种违法行为,认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能够培养起合理利用计算机的信心和意识,在长大后成为一名遵守社会道德、有着强烈责任感的理性上网者,为构建和谐上网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2.4利用案例教学法,强化学生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中的重点。在生活中,计算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如何借助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简单来说,计算思维就是按照一定算法或程序,通过输入数据进行分析,利用不同算法与程序解决不同问题。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于计算思维的培养,教师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法,结合学情和教学目标,将抽象的、不具体的概念性知识与具体案例相结合,从而概括出一般规律,强化计算思维中“概括”的特点。比如设计“农夫过河”的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引导学生形成严谨的逻辑思维习惯。首先让学生理清主体之间的关系,并利用图表的方式呈现出来,理解算法的概念。其次,引导学生设计算法,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几个简单问题,培养分解思维。最后,用流程图的方式呈现思考过程,培养算法思维。通过此种方式强化学生计算思维的同时,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结语
在当今社会,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等技术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各种信息和知识都开始传入到各个高校中去,如何利用有利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关系学生未来的发展,决定学生在以后的发展中能否正确利用网络来实现自我的价值,以及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和课本知识,同时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的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在日新月异的未来社会中如鱼得水,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戴亚萍.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34(05):171-172.
[2]刁韵.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与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23):112-114.
[3]卢庆广.基于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8(9):56-57.
[4]马晓惠.核心素养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探究[C]//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8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卷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