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 文 课 堂 需 要 什 么

发表时间:2020/4/30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7期   作者:苏芳
[导读] 众多一线教师对语文课堂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误区
         众多一线教师对语文课堂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新课程就是让我们加强综合性学习,淡化学科界限,课堂上要“热闹”一点,“花样”要多一点,所以就拼命地把美术、音乐、科学常识等都往语文课里塞,结果把语文课上成了“四不像”,还美其名曰“新课程讲究学科整合”,而这样做的结果只有一个:冲淡了语文味。
         那么如何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最大限度地提高四十分钟的效率,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最大的收获呢?
         一、“趣”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样,一堂有“趣”的语文课,吸引了孩子们,让孩子们兴趣盎然,全神贯注,积极参与,其学习效果自然就不言而喻了。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至关重要的条件。
1、 课始“趣”来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重要环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假如在课开始教师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就成了学生快乐的事,他们就会更积极主动地去求学。
         孙双金老师的《林冲棒打洪教头》时的精彩开头,直到现在还让我难以忘怀:
上课伊始,教师播放电视剧《水浒传》中的《好汉歌》。雄壮、豪迈的歌声在剧院里回荡。歌曲结束,师生进行课前交流。孙老师在上课一开始就能很好地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发学生内在的阅读动机,让学生带着激情与思考到课文中去更好地阅读,这短短的几分钟激“趣“,为以下时间的阅读做了很好地铺垫。
         2、 课中持“趣”
         学习本身就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四十分钟的时间对于小学生,特别是低段孩子来说是“漫长”的,作为我们教师,作为教育的引领者,应把孩子们引领到语文学习乐园中去,让孩子们的兴趣始终保持下去。如何在课中保持孩子们的兴趣呢?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组织师生、生生交流 ,通过让孩子们不断体验成功的欢乐,保持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教师巧妙的设计,让孩子们进入带文本中,通过演一演,说一说的形式让孩子置身其中,乐以忘返。我在教《月亮的心愿》时,有个孩子提出“商量商量”是什么意思。这是我不曾预设的,于是我就抓住“商量商量”这个词开展教学活动:我就让学生自己同桌演月亮和雷公公商量的情节,锻炼了他们语言组织能力,并很好地理解了“商量商量”一词的含义,潜移默化地明白了既然是“商量”就该注意有礼貌这一道理。
3、  课尾延“趣”
          让孩子的学习兴趣自始至终保持下去,最后的巩固练习环节的巧妙设计是不可或缺的。学习经过前三十分钟的学习之后,注意力已渡过了最佳时机,此时,学生容易疲劳,兴趣会急剧减低,为了保持学生的良好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教师设计多样的练习形式是非常必要的。针对低年级的孩子,可多采用游戏活动来巩固所授知识,而中高段学生则可以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拓展练习来延续他们学习的兴趣。语文教学离不开“趣”,教师只有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课中积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必将激活和加速学生的认识活动,教师的一个会心微笑,一个小小的鼓励,一个赞赏的目光,都会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条件,让孩子们乐学在其中。
          二、“实”
         实,扎实,讲求实效,不摆花架子,不走过场,保留语文课中最简单,最质朴的东西——听、说、读、写。有位专家曾指出,一堂“易简有功”的语文课应该是“目标集中,结构简约,引导自学,情知互动,精于读写,自成习惯。

”语文,就该“实”。
1、教学内容充实
         一节课所传给学生的信息量过大,知识点过多,学生就难以接受。反之,一节课信息量过少,知识点不足,则浪费时间,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前教师应充分地研读教材,以多重身份去读。首先以学生的角度去研读,儿童的世界是带有自己鲜明的特征,每次备课应进行换位思考:学生读了课文后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难以理解的是什么?会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难点?再以作者的角度去研读,思考作者写作的意图、思路、情感,做到胸中有书,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教材特点,确定教学内容,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科学地补充教材,善于使用教材中最具学习价值的地方,大胆取舍,而不是蜻蜓点水或面面俱到。
         名师窦桂梅的经典名课《秋天的怀念》,那一句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话“好好儿活”成了这堂课的主干,成了主旨核心。虽只是简单的四个字,却充实了整堂语文课。窦老师以“感受‘娘俩’的好好儿活,探究‘我俩’的好好儿活,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作为主线,让孩子们在长久的思索探究之后,突然间明白了母爱的含义,明白了生命的永恒的意义,获得了那“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彻悟。长长的一篇文章被压缩成简单的四个字“好好儿活”,可教学内容依旧是那样的充实,这无不显示教师课前“钻”,课中“引”,课后“导”的精彩了。
2、教学训练扎实
         边讲边练,讲练结合是现在我们语文教学中普遍的做法。我们设计这些训练点时应做到练有目的,有重点,有层次,形式多样,针对性强,主义及时反馈,以便提高训练的成效。
         再拿上文中提到的李卫东老师执教的《可爱的草塘》作后的说话训练就非常到位。他设计了为旅游公司撰写广告词的情景,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学习感受。师生谈笑风生,学生思维的火花频频闪现。学生是在学习,同样也是在生活。教师给学生美好的学习生活,让学生在美好的学习生活中学习、生活和发展,使本堂课的训练扎实有效。
3、教学目标落实
         一堂成功有效的语文课,关键就在于自己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很好地落实。曾听一位语文教学专家说过一堂好课的标准,十六个字,一堂课下来,孩子假如“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你的这堂课就是成功的。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在很好地研读教材,读懂学生的基础之后,脱离了文本和学生的教学目标是无法达成的。不可过度地拔高或降低教学目标,使语文教学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三、 “活”
         活,指的是课堂气氛要活,学生的思维要活。这个“活”也是许多老师在教学中所难以把握的。如何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活”起来呢?
1、 教师利用巧妙的语言,使课堂的气氛“活”起来。
         创设愉快、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才能活跃课堂气氛。新课改告诉我们,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互尊、互爱的关系,课堂教学气氛只有是愉快、和谐、民主的,才能使学生敢于参与,勇于参与。假如教师态度生硬,学生见到老师就像老鼠见了猫,这课怎么可能还能“活”起来?相信许多老师都和我一样,听了众多名师的课后,无不为名师的开场谈话、课中交流的精彩语句所折服,他们的话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顿时使课堂的气氛“活”起来。
2、  让孩子们敢于说,课堂教学才能“活”起来。
         童言无忌,童趣无价,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孩子想像力的最佳时机,他们奇异丰富的想像往往孕育促成奇妙的创新。而作为我们教师,面对孩子奇思异想时时应保护他们可贵的想像力。不要习惯于用统一的答案去要求不同的学生,把一个个富有个性的声音扼杀了,否则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职能听见一个答案,一种声音,这样的课堂无疑是一潭死水,还怎能“活”起来。有人说“学生的错误是教学的资源和财富”。不错的,只有教师很好地抓住这“错”的契机,引导学生从文中感悟,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作用,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体会作者的遣词造句,从而真正地领悟,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这样,语文课再也不是“死水一潭”了,它“活”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