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边的老人》课例鉴赏

发表时间:2020/4/30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7期   作者:祁岩
[导读] 《桥边的老人》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中的第一节。
        【摘要】
         《桥边的老人》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中的第一节。笔者重点抓住小说中的人物对话,引导学生赏读并理解海明威“冰山理论”下的小说创作,体会海明威小说叙述语言简洁明快的艺术特色;同时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叙述人称与有限视角的意义,对本课教学展开教学设计,以实际课例探讨本课教学。
        【关键词】冰山理论;叙述人称;有限视角;战争与人性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海明威小说的艺术特色。
2、探究小说叙述人称与视角和主题呈现的关系。
3、激发学生对外国小说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海明威小说的“冰山理论”下简洁明快的艺术特色。
2、了解“有限视角”与第一人称叙述方式。
三、新课导入
         我们每天都在对话,我们一般都能在语境中判断出对方言语的真实用意。比如A同学问B同学:“上周天下午你在家自习了吗”?B同学回答:“我们去郊游了,特别有趣,我们还采了野核桃呢,你尝一个呗!”B显然没有直接回答A,他真正要表达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
         我们通过这种问与答的不对应,能够分析出说话人的真情实感、真实意图。这在文学作品中也常用,通话这种“答非所问”来达到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目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以人物对话为主的小说——《桥边的老人》
四、分析对话,感知海明威小说艺术特色与“冰山理论”
1、拓展资料:简单介绍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的会话合作原则理论。
2、介绍海明威及其创作:
①海明威,美国小说家,凭借《老人与海》获得了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留下了一句响当当的名言:“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②以塑造“硬汉”著称,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③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他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
3、我们请同学来读一下小说中两人的对话,其他同学思考:你找到哪些老人“答非所问”或“无问也答”的地方?你怎样理解?
(生读“你从哪儿来……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1)“那时我在看管动物”
理解:我并没有问他在圣卡洛斯干什么,这是老人主动提起的,表明他很希望能讨论这个话题,他很感兴趣。
(2)“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理解:我没有问老人是什么时候离开圣卡洛斯额,但他强调自己是“最后一个”离开的,其用意在于表明动物对他来说真的很重要,若非迫不得已,他是不会离开自己心爱的动物的。
(3)“唉,只能把它们撇下了。”
理解:我问的是“什么动物”,他却没有回答,只是说自己离开动物的无奈,表明其恋恋不舍。
4、在对话过程中老人有没有什么变化?
         答:有。之前他话很多,兴致也很高。但后来他越来越颓唐,重复来重复去只说“照看动物”这句话,最后竟然跌坐在尘土之中。
5、老人的变化从哪句话开始的?
答:从“卡车往哪儿开”这个问题开始。
6、为什么?
         答:因为老人发现卡车往巴塞罗那开,而他在那里没有熟人,无处可去。那么,他去不去那里都没有区别,留在这至少离他的动物还近一些。所以当老人发现无处可去时, 他突然觉得很疲惫,这不仅是身体的疲惫,更是心灵的疲惫。
7、动物对老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答:他所照看的动物是他生命的全部寄托,他没有家,没有家人,他所照看的动物就是他的全部,没有了这些动物,他就失去了精神上的依靠。
         战争时候的无处可去,与和平时候的无家可归是不同的。和平时候无家可归是没有物质意义上的家,但老人有动物,就有了精神意义上的家。但战争时候的无处可去,是物质和精神意义上的双重剥夺。这也正是战争的残酷所在。
8、我们从这些破坏了会话原则的答非所问的对话中,读出了老人的真情实感,所用的叙述语言又非常简洁。那么,我们继续关注小说叙述语言的简洁性。再细读一下小说主体部分(对话部分)的这些地方,看看作者怎么运用这种叙述上的“减法”,在“减法”中隐藏了什么?
         (1)“微笑”:老人暂时忘却深处艰难凶险却微笑是因为谈起了故乡,因为热爱故乡,因为故乡有他温暖的回忆,包括这些有关动物的回忆。


         (2)“最后几辆大车”:最后几辆大车没赶上,就意味着老人要留在战场上了。平静而简洁的叙述背后,隐藏的是作者对老人命运的深深担忧。
9、课堂小结:
         通过以上阅读和讨论,我们知道作者的叙述是一种“减法”,隐去了一些内容,这正是作者“冰山理论”的表现。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也就是说,海明威认为,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作家借助于能见到的八分之一来暗示见不到的八分之七。
五、分析对话,剖析叙述人称与视角
1、小说是第几人称写的?
         答:第一人称。
2、如果把第一人称改成第三人称“约翰”,你觉得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用“我”叙述,有很强的真实感,刻画“我”的心理;用“彼得”,能全面地了解故事和人物。
3、理论提升:
         这种由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来讲述故事的视角是有限视角,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通常用第一人称。
4、“我”是什么身份?
         答:一个侦察兵。
5、我们重点看看侦察兵的说话的语气态度和内容,看看能不能透过这些语言看出深层次的东西?
         答:“我”一开始和老人聊天时是漫不经心的。老人说了自己的故乡,并露出了罕见的笑容,“我”只“噢”了一下。后来“我”问了两遍“什么动物”,同样的问题问两遍,显得特别不上心。后来还突兀地问老人“政治态度”。
6、“我”为什么要这样敷衍老人呢?
         答:“我”是一名普通的侦察兵。“我”全身心投在“我”的任务中,对这种战争中颠沛流离的老人,“我”见得多了,没什么感觉。“我”是一位普通侦察兵,“我”只看到一位侦察兵能看到的,“我”只能感受到一位侦察兵能感受的。
7、但是,“我”在后来的对话中又有变化。有哪些变化?
         答:后来“我”的话多起来,我仿佛开始真正关心这位老人了。
8、从哪看出来的?
         答:“我” 开始劝老人离开。开始为老人的安危着想了,不再只是跟他聊天打发自己的时间了。
9、有同学补充吗?
         答:“我”还为老人想办法,说岔路上有卡车。真正关心别人时,我们总试着帮他们想办法,解决难题。“我”开始安慰老人。说动物们挨得过的;好意地提醒老人鸽笼没有关,不用太担心。
11、那么,从哪开始变化的呢?
         答:在“我”问了“你的政治态度怎么样”之后。
12、为什么从这开始“我”的态度变化了?
         答:老人的回答很出乎我的意料。“我”是侦察兵,“我”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也许认为老人会回答他属于哪个阵营,但听了这个来自最普通的老百姓的回答,“我”忽然意识到,眼前这个老人只是一个平凡的老百姓。“我”忽然觉得,战争本身不那么重要了。“我”的整个战争观,开始改变了。
六、总结提升,理解主题
         《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与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它仿佛一个小小的窗口,以小见大地揭示出战争的残忍、罪恶,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

【参考文献】
[1]黄琼.《桥边的老人》课堂实录[J].语文学刊,2012(21):86-88.
[2]李芳.海明威“冰山理论”解读——以《桥边的老人》为例[J].语文建设,2018(36):43-45.
[3]李汝.“我”作为人物与叙述者的功能分析——《桥边的老人》深层主旨探微[J].语文学习,2019(11):37-40.
[4]钟培旭.觅洞见于微略——《桥边的老人》的叙事张力[J].语文学习,2019(07):41-4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