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设计思想:
《谈中国诗》是钱钟书先生的名篇,属文艺评论。本单元的重点是:对一般的文艺评论进行解读,这也是针对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技巧学习和练习;同时,本文的特殊之处还在于,文章的内容归纳了诗歌鉴赏的四个角度,所以,本文的教学过程,既要兼顾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技巧,同时也要兼顾诗歌鉴赏的切入角度。
在设计本课教学时,首先从文本出发,针对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技巧进行训练,快速寻找中心句和分论点,把握文章的论证方法;同时,整理出诗歌鉴赏的角度,并能指导鉴赏诗歌。最后,感悟诗意对于现代人的影响,探讨现代社会“诗意地栖居”的生活方式。
2 教学目标:
(1)能高效阅读文艺学论文的能力;
(2)辨别、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梳理中外诗歌的特征;并能按照本文的分析诗歌的角度分析诗歌;
(3)探讨现代社会“诗意地栖居”的生活方式。
3 教学重点:
(1)能高效阅读文艺学论文的能力;
(2)辨别、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梳理中外诗歌的特征;并能按照本文的分析诗歌的角度分析诗歌;
4 教学方法:比较阅读,自主探究
5 教学课时:1课时
6 教学过程:
6.1 导入: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学过很多的古诗,我很想知道,在同学们的心目中,我们中国的诗歌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或者说我们对中国诗歌有怎样的感受呢?(提问)
(画图)这些圈是什么?一首诗。
○ 明确: 相思欲寄无从寄,画个圈儿替。
◎ 话在圈儿外,
⊙ 心在圈儿里。
○○○○○ 我密密加圈,你须密密知侬意。
○ 单圈是我,
○○ 双圈儿是你,
○ 整圈儿是团圆,
C 破圈儿是别离。
○○○○○○ 还有那说不尽的相思,我把一路圈儿圈到底。
这首诗的形式和我们以往学过不同,但它的确是一首诗。这首诗充满了象征意味,圈儿代表着思念,就像现在用月亮来代表自己心意一样。(讲述这首诗的来历,朱淑真对丈夫的思念)那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我们今天来看国学大师钱钟书给我们的回答。
6.2 引导自学 钱钟书先生具体谈到了中国诗歌的哪些特征?
(1)篇幅简短,意味悠远 (形式)
(2)富于暗示,引人遥思 (技巧)
(3)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语言)
(4)多社交诗,少宗教诗 (内容)
6.3 方法论:
读题——读首句——读全文——边读边画
读题:谈什么
读首句:梗概是什么
读全文:抓住重点筛选文章信息。
6.4 合作探究:
设计:细读课文,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概括出中外诗歌的异同。
教学预设:
①诗史
外国:史诗——戏剧——抒情诗
中国:抒情——戏剧——无史诗 (异)
②篇幅
外国:诗的篇幅愈短愈妙
中国: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
长诗比起外国诗,也只是声韵里的轻鸢剪掠(同)
③韵味
外国:听不见的音乐更美
中国:言有尽而意无穷(同)
④风格
外国: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
中国: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像良心的声音又细又静(异)
⑤内容
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同)
6.5 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联系文章进行分析。
明确: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具体举例,每一种论证手法的作用:论证了分论点。)
6.6 学以致用:从钱钟书先生分析中国诗歌的切入角度,分析曹操《观沧海》和普希金的《致大海》的异同。
同: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内容)
异:(1)《观沧海》体现了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的特点(形式) (2)《观沧海》体现了中国诗富于暗示性的特点(技巧)(3)《观沧海》豪迈;《致大海》凝重。(语言)
6.7 作者简介:
钱钟书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语系。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1938年秋归国,先后在昆明西南联大、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
1945年12月6日,钱先生面对一群客居上海的美国人,畅谈中外诗歌。《谈中国诗》就是钱先生根据这次演讲的英文稿节译而成的,节译稿约5000字,入选课本时编者又作了删节。
据说西方的文化界名人到中国来往往要了却两个心愿,一个是要见识一下中国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再一个就是要见识一下闻名世界的学贯中西的大学者钱钟书先生。一天,西方一位女学者好不容易搞到了钱钟书先生的住宅电话,于是她就提出约见的要求,可是钱钟书先生却婉言谢绝,他说:“如果你觉得鸡蛋好吃,何必非得找到那只下蛋的母鸡呢?”钱钟书说话的幽默与机智由此可见一斑。
6.8 寻找现代社会的“诗意生活”。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中国人从来不缺乏诗意的生活,荷尔林德说:“人,充满劳绩,要仍然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我们心目中怎样的生活才是充满诗意的生活?
为了博览群书,他日夜埋首在书丛里,聚精会神,心无旁骛,他谢绝媒体的采访,谢绝领奖;尽管年过八旬,他每天依然孜孜读书,乐此不疲。一生都淡泊宁静,畅游书海。这是钱钟书的诗意生活。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海子的诗意生活;
“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迷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这是冰心老人的诗意生活;
如果你有两块面包,你当用其中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