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以科技创新为载体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探讨

发表时间:2020/4/30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7期   作者:蒋宇
[导读] 习总书记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摘要:习总书记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本文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机电工程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做法为例,探讨践行“三个坚持”——“坚持立学为先,以文化人;坚持实践为重,讲求实效;坚持知行合一,学以致用”,通过构建科技学术课堂(第一课堂教学)、打造特色科技活动(第二课堂教学)及“3+1”校企联合培养(校外实践)三大校园科技文化模块,打造“青春知行·实践育人”品牌活动,以科技创新为载体推动校园文化蓬勃发展。人才质量工程成果明显,获得多项区级教育质量工程奖项;在设计大赛、创新创业等各级比赛中屡获广西区及国家级大奖;校企联合培养成效显著,实现双赢。各项工作的重音落在“育”字上,着力打通实践育人“最后一公里”,推动实践育人迈上了新台阶。
一、目标与思路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五四青年节前夕向广大青年提出“要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要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要求真学问、练真本领,要知行合一、做实干家”。“青春知行·实践育人”秉承这一核心理念,依托机电工程学科优势,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践行“三个坚持”:坚持立学为先,以文化人;坚持实践为重,讲求实效;坚持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以科技创新为载体推动校园文化蓬勃发展。努力推动实践育人迈上新台阶。
二、实施方法与过程
2.1坚持立学为先,以文化人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学习是修身养性的根本途径,是树才育人的必经之道。机电工程系秉持“立学为先,以文化人”的理念,推动工程能力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从多角度,深层次构建教学课堂。
         一是建立导师制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机电工程系结合实践育人的特点,探索建立符合以实用技能为主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实行“导师制教学模式,由一个专业教师带领一个学生团队进行某个科研项目研究,设计制作科技作品成果,让学生学习掌握从事科研的基本技能,切实提升学生技能。更进一步发展科研创新精神,营造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科技氛围。
         二是开设特色科技文化课堂。学院注重课堂建设,将科技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在课堂中帮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提高科技素养,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浓厚的科技创新文化氛围中,我系学子运用科技知识设计制作了麦克纳姆轮全向小车、车载遥控机械爪、无线充电小车、写字机、手势识别装置、全自动物流仓储分区系统、钱币分类装置、自动叠包入库机、智能婴儿床、智能风扇等多个作品。科技文化课堂培养了一批专攻学术性科研学子,成为广西区、国家级科技竞赛的主力军。
2.2坚持实践为重,讲求实效
         我系通过科技类协会、分团委学生会、社会实践团体、创业创新实践基地等多种渠道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科技文化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
2.2.1以科技类协会为依托,打造特色品牌活动
         我系以科技类发展突出的机电工程协会为依托,通过集中开展一批高水平的、具有专业背景和特色的学院精品活动及独具特色的优秀社团活动,满足学生的文化需求和人才培养要求,营造和谐、高雅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


         “科技文化月”是机电工程协会结合全院机械,电子、设计专业方面领域,引申开展的主题系列活动,系列活动以机械臂模型制造、循迹小车、寻光小车三个活动贯彻。“科技接力赛” 面向低年级学生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系列赛以Protel 99SE软件培训、solidworks软件培训、纸牌-桥梁设计、多米诺骨牌挑战赛、电子焊接—心形灯制作、鸡蛋“撞”地球六个科技活动贯穿。我系相继举办了“快乐小夜灯”、“百灯争鸣·百花齐放”花样流水灯制作比赛、“神奇发光线圈”、“艺术创想 DIY发光玩偶”等活动。2018年举办的“创新新时代,创客大空间”科技作品展集功能演示与体验项目为一身,极大地吸引了观众的眼球,激发了师生们科技创新热情。对推动科技活动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2.2.2以分团委学生会科技实践为平台,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分团委学生会坚持“思想引领”和“成长服务”两条主线,以科技文化为导向,策划开展了一大批在学生中具有影响力和感召力的精品学生活动,繁荣校园文化,推动“第二课堂”建设。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在学生中大力营造“鼓励创造、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通过开展讲座、科技制作比赛等多种形式活动,先后开展了“走科技前言,创优良学风”科技交流会、“聆听动感音乐,绽放创新玫瑰”音乐玫瑰制作比赛、“触摸专业、闪电音响”音响制作比赛等活动,推进青年创新工作的开展,培养青年的创新意识、激发创新行为,为各类创新活动提供平台和资源。
2.2.3以创新创业大赛为契机,发掘和培育创新人才
         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以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为契机,不断丰富创新创业内涵,拓展工作载体,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育人体系,推动形成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师悉心指导的良好氛围和项目成长环境。学院建有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目前共有隧道灯具自动清洁维护装置研发及推广、维升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桂林木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12个团队项目入驻。
2.3坚持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为响应国家关于加强学校和企业合作的号召,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双方优势及高等教育,为社会、为企业服务的功能,更好的为社会、为企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也为大学生实习、实训、就业提供更多平台,实现关键人才的培育、稳定和发展目的。
         我院从2010年开始着手开展了 “3+1”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并实行“三步”保障机制:一是进一步加强领导,为校企联合培养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二是进一步加强规范,积极推进校企契约式联合培养;三是进一步强化校企联动,推动校企深度合作。我院与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多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成立大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并多次针对如何更好建立相关机制培养学生在企业中的科研技术动手能力举办校企研讨会。
         校企联合培养,是企业、高等院校、人才联合培养的深度探索,通过与高校联合组建的实习基地项目和科研立项,联合申报重点科研项目等一系列措施落地。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和科研实践的场所,学校向企业推荐最合适的储备人才,实现优势资源互补,三方共赢。“3+1”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为校企双方进一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合作,实现校企资源的有机结合和优化配置,共同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提供了新的途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