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增长中占据重要地位,为提升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积极推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十分必要。保证农村饮水安全,关乎到农村人民生产生活及身体健康,但是由于管理工作滞后及传统的耕作模式等原因,导致饮水安全受到严峻挑战,水源污染问题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迫切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本文结合实际分析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质量控制与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就落实“三个责任”,建立“三项制度”进行了探讨,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有效的建议及管理方法,以推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良性运行,满足农村居民合理用水需求。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质量控制;运行管理
农村饮水安全关乎广大农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基础条件之一。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作,新建了大量农村供水工程,农村居民饮水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由于历史欠账和地区差异等多种原因,部分农村供水工程供水设施仍然不够完善,工程长效管理机制不健全,效益不能正常发挥。因此,当下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已经成为了改善饮水环境的重要内容,并且其建设目标已经由原本的投资建设转变成了建设与管理同步进行,并以此目标作为持续提升饮水工程应用效果的关键点,从而充分发挥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应用价值。
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在实际建设与运行管理方面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尤其是运行效率不高的问题,以及部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无人维护,导致各种设施的损坏程度较为严重,大量资源浪费[1]。所以,针对当下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不断完善工程运行管理考核体系是保证问题解决效果的关键,质量控制与运行管理的有效性与科学性是保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能够长效发展的前提条件。加强政策引导和奖惩激励,建立农村饮水工程管理责任制,落实农村饮水工程管理制度,做到建管并重,确保工程正常运行,才能保障人民群众喝上放心水。
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质量控制
(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池建设质量控制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池建设中,由于涉及到众多环节,施工难度大,应加强质量控制,贯穿于施工全过程。模板支护施工中,多选择木制拼装木板,在内侧安装池壁模板,使用钢筋绑扎,然后另一侧模板分层安装;保证模板平整,拼接严密、不漏浆,螺栓不应该穿过水池混凝土,避免出现缝隙渗水;固定模板时,尽量内外加固,如有螺栓通过,要加焊止水环[2]。钢筋绑扎牢固,避免混凝土松散和钢筋移位问题出现;水池底板设置保护层,依据设计配合比制成水泥砂浆垫块,放置在钢筋下方,避免钢筋锈蚀、损坏。混凝土浇筑强度控制在C20以上,优化混凝土配合比。连续、分层浇筑混凝土,如果有间歇,在前一层混凝土凝结前进行,浇筑完次层的混凝土。不留施工缝,设计为垂直结合面。混凝土选择机械振捣,避免浮浆。
(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道安装质量控制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道安装,应加强安装质量控制,做好设计图纸审核。协调设计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共同审核,针对存在的问题讨论分析,设计合理的施工技术方案。加强管道安装质量检验,选择质量符合要求的管材,检验管材的抗压性、抗渗性,避免管材出现变形、渗漏问题,保证后期使用中管道运行安全[3]。同时,依据规范流程安装供水管道,重点关注柔性管敷设问题,考量管道的荷载与环刚度等因素,保证管道安装质量。
(三)安装净水消毒设备
根据饮水安全工程特性,选择合适的取水和净水设备安装位置。取水环节是净水消毒的首要前提,选择合适的净水消毒设备位置和方案。净水工作环节,对于水源是泉水、山箐水、河流等地表水,水源中不可避免的有杂质、泥沙和寄生虫,特别是雨季水源浑浊的情况,净水环节要安装沉淀与过滤设备、冲洗设备、净化设备和水质监测设备。农村饮水工程输水路线长,目的地较为分散,所以应该充分考虑地形、便捷性和安全性因素,为农村居民提供安全饮用水[4]。
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宜良县位于云南省中部,地处北纬 24°30′36"~25°17′02"、东经 102°58′22"~103°28′75"之间 ,总面积1625.54 km2,总人口43.4253万,其中农业人口38.3581万。截至2019年底,宜良县共建设规模化水厂2处,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3处,单村供水工程631处,涉及全县4个镇、2个街道办、2个乡,设计供水规模达3.58万m3/d,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达38.3581万人。在636处供水工程中,大部分没有采取净化措施就直接饮用。取水措施多为自流引水,部分为小型泵站,由于都是单村、单水源供水,加之供水设施不完善,存在供水量不稳定、供水保障率和水质合格率不高等问题。
1、工程使用率及供水保证率不高
目前,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宜良县农村供水工程普遍存在规模小、建设标准低、设施不完善等问题,致使供水工程供水保障率、水质达标率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建后管理不善,部分管道损坏、老化漏水严重,致使供水工程运行成本高,工程效益不能充分发挥。对于部分山区,因村庄分布零散,地形高差大,不适宜建设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等原因,供水工程主要由村集体组织或联户建设,由于缺乏有效的财政资金支持,主要存在管理不到位、水质不达标、取水量小和供水保证率低等问题。
2、水源水质合格率偏低,无水质处理设施
根据宜良县水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规划报告,地下水水质普遍较好,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要求。但受经济条件制约,宜良县大多数农村生活污水沿排水沟渠任意流淌,没有集中处理。有的工程水源地离居住地近,又缺少必要的保护措施,生活污水对水源地容易造成污染。由于资金的限制,部分联片集中供水工程及单村工程无水质处理设施,致使群众饮水安全得不到保障。
3、工程建后的管理不到位
农村饮水项目单项工程规模小、数量多,分布范围广,维护管理和经营难度大。
以前建成的饮水工程,基本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管理意识淡薄,管理责任不明确、管理机制不活、制度不健全、水价不到位、水费计收难、工程运行管理和维修经费不足等,这些问题有可能导致工程管理不善,效益不能充分发挥,甚至过早报废,给村镇居民的生活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如单村供水工程原有的供水工程由村内指定一名水管员管理或村领导班子成员兼职,多数存在只用不管、不修现象,导致不少工程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甚至报废,群众吃水重新返困。
三、对策及建议
1、加大投入,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农村饮水安全关乎广大农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一项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公益性事业,所需投资大。按照中央、地方和受益群众共同负担的原则,宜良县政府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加强沟通协调,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其次,从农村现实情况出发,受益农户在负担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承担一定的投劳投资责任;同时,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广泛吸收社会资金,逐步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2、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
宜良县争取在“十三五”期间把政策资源和水资源有效整合,解决我县当前城乡供水日趋突出的矛盾,提高农村供水质量、改善饮用水条件为目标,结合当地农村实际,因地制宜,分类实施,规划建设供水工程5个(九乡水厂、马街水厂、海马箐水厂、竹山东片区水厂、竹山西片区水厂),从而形成覆盖全县城乡一体的供水网络,实现农村供水城市化、居民用水商品化、城乡供水一体化,从根本上解决全县6个乡镇、2街办、111个行政村近期供水人口51.45万人(2016年~2020年),远期供水人口72.57万人(2021年~2030年含汤池镇)饮水问题。为充分发挥现有供水工程效益,提高工程实际供水能力,利用现有636处集中供水工程,通过主管网延伸与村内主管网对接,同时完善村内供水管网建设,提高供水入户率,从而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对山区,由于特殊的地理、水资源等条件限制,宜采用联片集中供水或单村供水方式。通过对各村原有的供水工程的提升改造,达到水质过关、供水保证率达标、管网设计合理、工程运行低水损、高效能的目标,彻底解决其饮水安全问题[5]。
3、加强水源保护,建立科学的水质监测体系
加强水源保护,建立宜良县饮用水源保护区制度,根据宜良县的饮用水水源地情况,划分出明确的水源地保护范围,并在保护区的边界设立明确的标志,加强管理。根据水源地的供水规模、供水范围,将水源地划分为重点水源保护区和一般水源保护区。对重点水源保护区,明确保护范围、内容,加大管理和投入力度。对重要水源地所在的乡镇、村庄进行水源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明确水源保护的法律责任,加强和提高水源保护意识,实现依法保护饮用水源。宜良县水务部门对无水质处理设施且水质不达标的供水工程,利用财政配套资金逐年解决。并会同卫生防疫部门不定期对各乡镇饮水工程进行检查,对水源和供水水质进行抽样化验,适时监控水质,确保水质达到饮用水卫生标准,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用上合格、卫生、放心的水。
4、加强工程建后管理,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1)落实“三个责任”,健全“三项制度”
目前,宜良县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工作“三个责任”“三项制度”已建立。特别是《宜良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办法(试行)》的制定,是实现宜良县农村饮水工程建得成、管得好、长受益的必要手段。通过建立健全县级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办法,明晰农村饮水工程产权,落实工程运行管理主体、管理责任和运行管理经费,明确水源保护、水质检测监测、水价制定等工作的职责,将责任逐级分解,层层压实。建立健全村级农村饮水工程管理责任体系,落实管理机构、管护人员和管护经费,做到农村饮水工程怎么管、谁来管、管理运行费怎么来、有问题找谁。通过“三个责任”“三项制度”的建立,我县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工作一定能够走向规范化、常态化。
(2)建立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绩效考核制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一个特点就是规模小,设施不配套,其运行管理方式不能按照城镇水厂管理模式开展运行管理。而是要结合实际情况,采用灵活的管理方式。综合考虑每个自然村的实际情况,探索最合适的运行方式,只要能够保证农村群众安全用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能够高效稳定的运行下去,就是最好的运行管理方法。
随着我县农村饮水安全三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显著改善了农村居民饮用水条件,截至2019年年末,宜良县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因此在饮水工程管理上实施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绩效考核制度是必然趋势,同时也是保证工程发挥持续作用的关键环节[6]。制定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绩效考核制度,依据相应的体系构建原则,在综合分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内容以及相关制度基础上,将安全、组织管理、设施维护、水源达标率、群众满意度以及效益等作为考核指标加以落实。
农村饮水安全关乎人们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应建立县级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绩效考核机制,把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目标任务,这样,才能从政策、制度等方面把农村饮水安全有保障工作落到实处。
结论:
综上所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质量控制与运行管理是保证农村饮水安全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提升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质量的关键因素。无论是在建设还是在绩效考核时都要有章可循,才能为农村饮水安全有保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詹纪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绩效考核的思考[J].南方农机,2018,49(13):115.
[2]时学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可持续运行管理绩效考核评价[J].科学技术创新,2017,(24):3-4.
[3]张春晖.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可持续运行管理绩效考核评价研究[J].地下水,2018,40(4):112-114.
[4]冯淑萍,王金枝,姚青云等.宁夏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绩效考核体系研究[J].农业科学研究,2017,38(4):24-27.
[5]昆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宜良县水务局.宜良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专项规划2016.09.
[6]李彩云,厉伟.基于 PPP 模式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融资风险评价实证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6,28(10):13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