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出生体重儿 PICC 导管异位的影响因素及防范措施探讨

发表时间:2020/4/30   来源:《护理前沿》2019年第8期   作者:谢丽苏 徐丽容
[导读] 目的:探讨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发生异位的因素,制定相关措施,增加导管留置时间,减少患儿的痛苦
        摘 要  目的:探讨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发生异位的因素,制定相关措施,增加导管留置时间,减少患儿的痛苦。方法:选择我院2018 年胎龄28-38周,体重900-2000克,行PICC 置管的56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比较早产儿一般资料及置管情况的差异性,分析导致PICC导管异位的影响因素。结果:不同胎龄、体重、置管血管、患儿的镇静状态、机械通气、置管护士的层级及送管技巧等的早产儿PICC 导管异位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低出生体重儿个体的差异性,制定不同的PICC置管方案,可降低导管的异位率。
关键词  低出生体重儿;PICC;异位;影响因素;防范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抽取2018年胎龄28-38周,体重900-2000克在我科进行PICC置管的低出生体重儿共5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1例发生PICC导管异位,根据异位情况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
1.2  方法
        1.2.1  选择合适的血管  优先选择上肢静脉。上肢静脉中首选贵要静脉,贵要静脉呈粗、直、静脉瓣少的特点,次选肘正中静脉,最后为头静脉,因为头静脉容易发生异位而进入腋静脉或颈静脉,但贵要静脉同时存在体内行程短,若采用同等条件测量体表导管置入长度,经贵要静脉穿刺比经头静脉、正中静脉PICC置管更容易发生置管过深[1]。当肘部血管显露不佳时,可选择腋静脉。腋静脉的解剖位置相对固定,在腋窝底部外壁中央隐约可见0.5cm,是穿刺的最佳位置。有研究认为腋静脉穿刺时间明显短于肘部静脉穿刺时间,而且送管容易,异位率低[2]。
1.2.2  正确测量长度  患儿取仰卧位,手臂外展与躯干呈90°,以穿刺点为起点,沿血管走向到右胸锁关节内缘的距离计算,并根据患儿体积的大小加0.5-1cm。
1.2.3  材料的选择  选用昊朗公司生产的规格1.9Fr的PICC导管和穿刺包。
        1.2.4  置管方法  将患儿安置于已经预热好的红外线辐射台上,取仰卧位,监测心电和血氧饱和度,准确测量置管长度和臂围,消毒穿刺肢体,铺无菌巾,建立最大的无菌区域,操作者戴口罩、帽子、无菌手套、穿隔离衣,持穿刺针穿刺选择的血管,穿刺成功后拔出针芯,用无齿镊将已修剪的导管缓慢、匀速地经导入鞘送入预定的长度,撕裂导入鞘,用无菌纱块压迫止血,妥善固定,常规摄X线片,确认导管尖端位置。
2  结果
        抽取的56例PICC置管病例中,发生导管异位共11例,占19.64%;未发生导管异位共45例,占80.36%。不同胎龄、体重、置管血管、患儿的镇静状态、机械通气、置管护士的层级及送管技巧等的早产儿PICC 导管异位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018年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异位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例(%)
        
        
3  讨论 
        3.1  异位入颈内静脉或腋静脉
        3.1.1  影响因素:其发生与穿刺静脉的选择和穿刺时患儿的体位,以及操作者对静脉的解剖结构和走向的熟悉程度有关。
        3.1.2  防范措施:患儿置管前是取仰卧位,手臂外展90°,头偏向穿刺侧,下颌靠近肩部,将导管送到预定的长度[3]。尽量减小锁骨下静脉和颈内静脉之间的夹角,使导管不易进入颈内静脉。如果从头静脉穿刺,应该将上肢内收贴近躯干,缩小头静脉与腋静脉的夹角,防止导管反折异位入腋静脉。
3.2  导管置入过深
3.2.1  影响因素  置管者缺乏对外部测量血管长度的准确判断,由于低出生体重儿多存在身长和静脉长度较短,因此,对于体重越小患儿置管静脉测量越存在较大偏差,进而增加PICC导管异位的发生率[4]。个别患儿右胸锁关节不明显、胸廓不正常以及肋间隙较宽。
3.2.2  预防措施  按操作要求,准确测量导管的长度,做好标记。在成功置管后可用无菌尺子再次从穿刺点到上腔静脉测量长度,取两次测量的平均值,然后固定妥当,及时摄X光片。
3.3  导管置入过浅
3.3.1  影响因素  冷刺激或疼痛刺激患儿血管收缩甚至痉挛,送管者经验不足。
3.3.2  防范措施  置管前预热辐射台,调节台温为37℃。酒精消毒会使皮肤温度下降,导致血管收缩甚至痉挛,穿刺前置管者可用双手轻握患儿上肢,用体温帮患儿肤温,减少冷刺激带来的影响。个别患儿对疼痛刺激比较敏感,可遵医嘱使用镇静药物,减少患儿的躁动。
        3.4  导管继发性异位至颈内静脉
        3.4.1  影响因素   PICC导管留置时间长,患儿体积增大,导管尖端位置变浅,导管容易飘移至颈内静脉。躁动的患儿腹压增大也会导致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护理人员更换尿片的方法不正确。
        3.4.2  防范措施   PICC导管留置时间不宜过长,跟踪X光片的结果,留意导管尖端的位置变化。稳定患儿情绪、更换尿片时不应将患儿的臀部抬得太高,避免增加患儿的腹压。
参考文献
[1]潘迎洁,陈晓春,王建平,陈赢赢.新生儿中心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感染的临床研究[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7,34(06):594-596.
[2]马爱萍,吴旭红,骆小京.经腋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新生儿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3):107-108.
[3]黄敏清,黄蝶卿,方奕,宋文强.改良PICC置管体位预防导管异位的临床研究[J].护理研究,2013,27(21):2228-2230.
[4]张德双,谢东可,何娜,董文斌,雷小平.极早产儿医院内感染的病原分布及其危险因素和结局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7,19(08):866-87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