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在市政工程中的应用研究丁燕

发表时间:2020/4/30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1月1期   作者:丁燕
[导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推动城市化建设加快脚步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推动城市化建设加快脚步,海绵城市理念不断深入。海绵城市开发正好是一种很好的雨水利用与排放技术,这种对周期影响小的开发技术在市政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可以很好地促进城市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基于对海绵城市理论的分析,探讨海绵城市开发技术在市政工程设计中的应用,旨在将海绵城市理论优势更好地发挥出来。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工程;开发技术;水资源
        引言
        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人们对于环境、资源的保护力度不断提升。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水资源浪费、不科学利用等问题,而海绵城市理念的出现,正好能够应对这一问题,将其用于市政工程设计中,不仅能够有效的保护水资源,同时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能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基于此,加强对海绵城市在市政工程设计中应用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1海绵城市的相关内容
        海绵城市指的是在城市建设中,利用“海绵”的高弹性,改善城市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等问题,为城市道路建设的合理性提供支持,推动城市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一旦城市受到暴雨侵蚀,市政道路建设的渗水功能、净水功能、吸水功能和蓄水功能会有所提升,在干燥天气中能够释放并存储水资源,为城市道路建设的有序开展提供支持。在传统的城市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政府部门比较重视雨水清排设计,但这种设计考虑的内容缺乏完善性,无法获取良好的市政道路设计成果。因此,在市政工程项目建设中,相关部门需要引进海绵城市理论,将城市基础建设作为整体建设目标,加强对城市广场、绿地、道路等设计的施工,将相关设施设计成水的载体。
        2在市政工程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具体运用
        2.1海绵城市理念在路面结构层设计的应用
        城市内涝、径流污染主要是由道路过度硬化所导致,要想改善道路过硬化现象,首先要在路面结构层设计上下功夫,传统的路面结构层,基本上都是透水的混凝土结构。在现阶段的城市排水工程主要依赖排水水管,一遇到暴雨天气,降水量超过排水系统的承受能力,则会让城市形成地表径流,导致城市交通系统的正常运行受到较大影响,造成径流污染,破坏城市生态系统。故而,绵城市的路面结构层设计,必须要改变传统设计观念,让路面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在海绵城市的路面结构层设计往往会使用透水砖来取代传统混凝土结构,这种砖不仅有非常好的透水性能,还具有抗滑、降噪等性能,能满足城市交通的基本要求,因此,被广泛运用到市政工程设计中。
        2.2海绵城市理念在蓄水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1)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模块化蓄水设计。目前,在市政工程中应用海绵城市理念,不仅提高了市政给排水系统的承压能力,还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蓄水能力。除此之外,利用海绵城市模块储存并处理的水,既能够充分的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景区用水补充、路面的清洗、冲洗侧所等需要,还能够作以消防和循环冷却水之用。(2)地下蓄水池设计。想要在现代城市雨水收集中,将蓄水池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相关设计者在对蓄水池进行设计时,需要通应采用不同的植物合理有效地区分蓄水池,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出地下蓄水池的性能。例如,在对蓄水池进行建设时,如果期间选用了大型的乔、灌木等绿化植物,则要将蓄水池的设计深度控制高于6cm,想要充分满足地下蓄水池的设计要求,则要选用轻质中空的粗骨料。
        2.3海绵城市理论应用在路缘石的设计中
        在整个城市道路的设计中,路缘石是道路边缘设施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设施。平缘石和立缘石都是路缘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立缘石来说,它的设计要比周围地表的标高高出很多,其缘由主要是因为这样可以让雨水缓缓的流入雨水口中。

而平缘石并不像立缘石那样,它的标高通常都和周围的地表持平,这样设计的原因主要是为了可以让雨水向着绿化带排入或是流入雨水口。在之前对立缘石进行设计的时候,通常雨水向着绿化带流入的速度比较慢,所以通过打孔立缘石和间隔式立缘石还有豁口立缘石这样的形式可以有效的提升雨水的流入速度。
        2.4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绿地与广场设计中的应用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广场设计和城市绿地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节,是雨水净化的主要对象。在海绵城市的构建中,由于技术的限制,当前雨水净化不能有效满足社会大众的生活用水需求,这样一来,积蓄雨水主要用于景观工程维护和城市绿化工作中。在新形势下,加强城市广场和陆地设计,有利于更好地节约城市淡水资源。因此,需要将海绵城市理念同广场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具体如图一,通过这种方式让透水性铺装的应用得以增加,如果遇到暴雨季节,可以将其充当为排水渠道,进而有效将雨水储蓄到广场或是绿地中,等待需要时,将雨水作为绿地的浇洒用水、广场的冲洗用水或是景观水体的补水。为修复已被破坏城市水生态系统还可以在城市水体循环中,引入海绵城市的概念。
        2.5在雨水口设计中的应用
        雨水口是收集城市路面雨水径流的基础措施,有助于雨水收集工作的顺利开展。通常情况下,在城市道路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往往会将雨水口设计在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的边缘位置,而在道路清扫、雨水冲刷的过程中,道路中的垃圾会被带入雨水口中,引发雨水堵塞问题,严重影响雨水的有效收集。尤其在遇到暴雨天气时,极易引发城市内涝,严重的还会出现面源污染。因此,为了有效解决雨水口堵塞、水质污染等问题,相关人员需要在传统的雨水口中设置截污装置,利用截污铁篦代替传统的雨水篦子,利用截污挂篮拦截污染物,确保雨水口的通畅性。除此之外,相关人员还可以将雨水口设置在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中,充分储存并吸收城市雨水。
        2.6海绵城市在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中的应用
        在现阶段,我们国家在设计非机动车道以及人行道的时候,大多数采用的都是那种不透水的路面。对于这种形式的路面来说,如果遇到了大雨天气,那么就会出现路面湿滑以及道路积水等问题,这样的情况不仅十分不利于对地下水资源的补给,同时也严重的降低了城市道路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如果在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进行实际设计的时候把海绵城市理论有效的运用到其中,使用透水铺装这些道路,那么就可以让存积的雨水顺利的下渗。这样不但可以对路面出现的积水进行减少,而且也可以对路面的温度和湿度进行有效的调节,另外还可以让地下水更加充分的涵养。在实际设计的时候,要结合着路基下土壤所具有的实际形式来进行,如果土壤的透水性表现的并不是十分好,那么就要在基层去相应的设计出排水管。另外设计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透水时,它的坡度最好不要高于百分之三。
        结语
        总而言之,将海绵城市理念有效的应用到市政工程中,需要认真全面地分析好多种影响因素,然后再对其进行综合利用,为了满足城市发展的上述要求,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在建设过程中应进行系统的、可操作的建设,通过不断完善公共设施和能源设施建设,特别是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改善城市化进程。不仅要优化市政工程的设计,还要深入了解和掌握海绵城市的主要理念,充分发挥海绵城市的优势,使市政工程设计能够结合自然优势,提高城市的建设质量。
        参考文献
        [1]荣燕燕,张洁.海绵城市理念下城市规划方法及应用.住宅与房地产,2019(33).
        [2]黎瑞.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9(10).
        [3]刘思习.海绵城市理论在市政工程建设中的应用研究.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34).
        [4]王家未.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实践.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