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安能建设集团第一工程局 河北唐山 063000
摘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是一项基础设施的建设,该项工程具有资金流动性大、材料与结构技术要求严格、施工过程复杂等特点,在此情况下,要想确保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质量,就必须做好施工技术应用、细节处理等工作。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
一、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特点分析
与其他工程项目相比,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相对复杂且繁琐,且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受技术、环境、机械设备等因素影响,施工质量不易控制。鉴于此,在探讨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之前,需先立足实际,通过分析与研究,明确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特点,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施工方案,选择合适的施工技术,实现高效施工。现将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特点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水利水电工程为大型民生工程,工程规模大,施工周期长,施工成本高。其次,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易受自然环境影响,施工区域内的水文地质条件会影响工程施工进度、施工成本、施工技术的应用与最终施工质量。同时,水利水电工程涉及多个项目的施工,涵盖范围广,因此涉及多项施工技术,在施工过程中技术应用效果不好控制。此外,地基处理施工是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重要内容,地基处理质量直接影响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地基的稳定程度决定了水利水电工程的抗滑性,若地基处理不当、地基结构稳定性不足,可能会使水利水电工程在后期使用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坍塌等问题,影响工程的正常使用。最后,分析总结以往施工经验发现,在处理水利水电工程的地基部位时,经常会出现地基渗漏、基础沉降等问题,给工程的安全性与稳定性造成严重影响。如地基渗漏问题会导致地基孔隙扩大,地基结构的稳定性与牢固性降低;而基础沉降会造成水利水电工程内部结构变形,导致水利水电工程无法正常使用。
二、浅析影响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的相关因素
国家经济大力发展情形下,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重要性地位日益凸显,与传统建筑施工工程相较,水利水电工程复杂程度较高,作业情况也更为复杂,施工作业的不利影响因素也呈现为多个方面的内容。结合实际作业情形可知,影响工程基础处理施工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内容:
1)工程地基自身的稳定性,基础地基是整个工程项目质量的关键影响因素,一旦基础地基出现稳定性差及防滑性能差等现象,其会对整个工程结构稳定性造成较大威胁,进而影响整个项目工程作业进度和作业安全;
2)工程地基防渗性能高低,基础地基是整个工程的关键质量保障,如果实际作业过程中工程基础地基防渗性能较差,极易出现基础地基渗透现象,当渗透水逐渐进入工程结构之中,整个工程质量将会受到较为不利的影响和威胁;
3)地质环境对基础处理施工的影响,基础地基所在的地质环境,对整个地基施工质量有着极大的影响,通常来说水利水电工程作业规模较为庞大,基础地基重量偏大,会对所处地理位置造成较大的压力,以至于出现一定幅度的基础地基沉降作用,但当地质环境不能满足基础地质施工需求,即地质环境所处地势偏低、所在位置土壤较软等情形,沉降作用的发展会使基础地基沉降幅度超过预期,从而给整个水利水电工程质量造成较大的不利影响。
三、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措施
1、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优化管理模式。首先,引入先进的科技,增加研发的资金投注力度,并设立大额的科技创新奖励,为工作人员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其次是增加技术和材料方面的研究比例,并根据水利水电施工项目的实际情况,对经费进行合理的分配,从而保障科技研发和技术研发能够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最后,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对企业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和优化,创建更有利的管理方式。
2、控制相关的机械设备。施工单位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合理选择施工设备,尽量选择质量优良、性能优越。售后服务完善的设备。若水利水电工程项目规模较小,应当合理选择施工设备以保障设备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若施工单位施工成本较为紧张,可以选择旧设备,但必须无质量问题,并且能够满足施工技术条件。
四、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及其应用
1、锚固技术及应用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有一定的环境要求,选址一般都在山区,施工环境相对复杂,导致基础施工难度较大,为提升基础结构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可在基础施工中合理应用锚固技术,通过锚固施工有效消除地形地势给水利水电工程的负面影响,提升工程施工效率,防止在后期使用过程中出现安全与质量问题。在应用锚固技术施工前,要组织施工人员详细勘察施工区域内的地形地势,掌握具体的水文地质条件,明确地基特征,在此基础上确定各施工参数,做好锚固技术的差异性应用,实现对水利水电工程基础的锚定与加固作用,有效解决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与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抗滑能力弱、对抗稳定性不足等问题,确保工程的安全施工与使用。锚固技术应用详见图1。
.png)
图1锚固技术及应用示意图
2、软土处理技术及应用
这里的软土指的是腐泥、淤泥质土以及其他一些含水量高、承载力弱、压缩性大的土质,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这类土质经常可见。软土在高压作用下容易出现滑移、侧向膨胀以及变形问题,给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与使用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为此,在进行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时,需做好软土处理。现阶段,常用的软土处理技术有换土法、排水固结法等。其中,换土法指的是在相关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利用水泥土、粗砂、灰土等压缩性小、承载力高的土质将不符合工程施工标准的土壤替换掉,使其达到工程施工标准。换土法有一定的应用优势,如可从根本上提升水利水电基础处理施工质量,但也存在施工量大、施工成本高、替换土不易处理等缺点。而排水固结法指的是通过加压与排水,达到改善土壤性质、提高软粘土地基稳定性的方法,应用效果相对理想。在实际施工中,施工人员可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科学应用。
3、预应力管桩技术及应用
预应力管桩技术是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中的一项常用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具有重要作用。现阶段,预应力管桩技术包含两种施工方法,先张法与后张法,下面就这两种施工处理方法做具体分析。
首先,先张法是在进行基础处理施工时,首先给相关构件施加一定的应力,促进构件使用性能的提升,之后再将其应用到具体部位,达到稳固水利水电工程基础的施工目的。后张法是指在施工过程中,等相关施工构件强度达到80%后再添加相关应力以达到提升构件强度的目的。先张法与后张法虽都适用于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但仍存在一些差异,在实际施工时,需结合具体施工特点、技术应用部位合理使用,方可确保施工质量与施工效率。
此外,在应用预应力管桩技术进行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时,首先需要做好施工部位的沉降处理。目前,常用的沉降处理方法有静压法、锤击法等。锤击法主要是通过桩锤的冲击力克制桩体阻力,以此完成沉降处理。在应用锤击法进行沉降处理时,施工人员需提前做好施工勘察工作,在详细勘察的基础上确定打桩施工顺序以及桩体密集度,从而提高沉桩成效。与锤击法相比,静压法更适应应用于软土地质的沉桩处理中,在应用静压法施工时,施工人员同样需要做好地质勘察工作,掌握地基的基本承载能力去,确认地基基本承载能力满足静压法施工要求后再行施工。
结束语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所采用的各种基础施工技术能够保障其施工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为了保障施工项目的质量和水平,施工人员应当深入分析与探究施工技术的应用方式,保障施工项目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张文生.解析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14).
[2]金焱.解析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7(2):209.
[3]梁古盛,王磊.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7):219.
[4]黄晶纯.水利水电工程中低级施工的新技术[J].科技创新导报,2009(27).
[5]连宇,王军,连华.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