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数学兴趣

发表时间:2020/4/30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期   作者:吴娱
[导读] 数学是小学教育的核心,和许多学科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小学生学好数学尤为重要

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西关小学      吴娱     235300
                                                                                                        
[摘要] 数学是小学教育的核心,和许多学科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小学生学好数学尤为重要,但是,数学知识相对于其他学科是一门枯燥的学问。只有在低年级就培养起学生的数学兴趣,才能迸发出学生学数学的欲望,感受到学数学是有趣的,神奇的,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升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 兴趣  培养 低年级   
        一.创设情境,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低年级的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不易接受抽象的数学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创设有趣的有意义的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从创设的情景中尝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比如在《买文具》的教学中,我就设计一个“小小商店”,让孩子们扮演顾客和售货员的角色,可以亲身体验付钱、找钱的过程,以及比较商品的价格,自己的钱可以买哪些文具,买哪种商品比较划算。培养他们遇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己解决的能力。在教《植树问题》这一课,我把让孩子们扮演小树,把每一块地板砖的交叉点当做小数树的位置,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到距离和小树棵数的关系,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生动的情境中。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中的实例联系起来,孩子们掌握知识更灵活,记忆更深刻。
        二.引入游戏,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
        马丁加德纳曾说过“唤醒学生的最好办法是向他们提供有吸引力的数学游戏、智力题” 对于低年级来说,更需要如此.低年级孩子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他们极易被有趣的内容所吸引,但是他们的年龄特点是注意力不稳定,感兴趣的事他们就乐意去做,不感兴趣的事就心不在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融入游戏,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放松的学习手段。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让他们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把注意力长时间的稳定在学习对象上来,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比较多少》的教学中,我设计了抢板凳的游戏,孩子多、板凳少,通过多次游戏,让孩子说出为什么有的孩子没有板凳?从而更直观的理解了谁多、谁少、多几个、少几个?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多少。



        三.画中学习,建立孩子的数学思维。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他们都是借助“画”的直观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画画、涂涂中表达出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和思考。许多孩子在孩提时代对数学的好奇和兴趣,在进入小学学习后,在不停的计算再计算,做题再做题中慢慢下降。低年级的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不易接受抽象的数学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因此,让学生学会用画图理解数学,用充足的时间去体会数学,感受“画”数学的乐趣,经历“画”数学的过程,学生就会在“画”数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学会并喜欢上数学。比如在解决排队的问题中,笑笑前面有6人,笑笑后面有7人,这一队一共有多少人?学生就可以先画出笑笑,然后在笑笑的前面画6个圈,表示笑笑前面的6个人。在笑笑的后面画7个圈,表示笑笑后面有7个人。学生就会很直观的发现,不能直接用6+7=13(人)。笑笑也站在这个队伍中,是这个队伍中的一员,所以应该加上笑笑,从而得出6+7+1=14(人)。学生在画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了题目的含义,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画出了属于低年级孩子的理解,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中。让学生先用已学的知识,画出一个长方形后,再用尺子的边,沿着长方形右边的宽向左平行推进。观察长方形慢慢变成正方形,又由正方形变成长方形的过程。让学生在观察中得出,当长方形的长等于宽时,就变成了正方形。所以,正方形是一种特殊的长方形。并在长方形中画出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就是长方形的宽,学生在自己动手画的过程中真正的理解,掌握了正方形和长方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低年级的学生空间想象力相对薄弱,面对文字描述,无法在大脑里呈现出相应清晰的图像,只有在画图中,学生看到了具体形象的图形,才能真正理解的掌握所学知识,并享受数学学习过程带来的成功感。
        四.动手操作,提升孩子的实践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让孩子动手实践,动手操作,因势利导,学生就会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容易理解的知识,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获取知识。例如在《七巧板》的教学中,我就带领孩子们一步步直折、画、剪、制作七巧板,给剪下的每一块图形编号,在制作过程中,孩子们会发现:一号二号是一个大三角形对折得到的,所以它们是一样大的。四号是五号的一半大小,六号也是七号一半大小,制作完成后,用自己亲手制作的七巧板拼图,鼓励孩子们的新奇想法,孩子们互相交流点评同伴的拼图作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到了实践活动摸索和创造的乐趣。孩子们直观生动形象地拼出各种各样的图案,认识感受到图形世界的变化之美。学生在做、拼、说、玩的过程中积极的动手、动口、动脑。在拼图的过程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在操作中获得经验和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探索和发现能力。也培养与同学的交往合作意识,同时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发展了空间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培养了孩子的创新意识。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会终身受益,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卢梭曾经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教师只有在了解孩子心理活动的基础上,顺应他们的好奇心,加以引导,培养孩子的数学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让他们经历生动活泼,充满乐趣,富有挑战的学习过程,就会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才能使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快乐,让孩子爱上数学。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2009年7月
2《在操作中获得经验和成功的体验》2017年6月《小学教学设计》赵南南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