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言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发表时间:2020/4/30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期   作者:覃辉
[导读] 语言,是知识、信息的载体,是人际之间交流思想情感的主要工具。

广西壮族自治区岑溪市安平镇古院小学  覃辉

【内容摘要】语言,是知识、信息的载体,是人际之间交流思想情感的主要工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表达水平对完成教学任务、履行教学职责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手段,又是一种专业化的创造性艺术。所谓语文教学语言艺术,就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审美性原则,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把语文知识和信息正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语言技能活动。
【关键词】 语言艺术  课堂教学  作用
        语言,是知识、信息的载体,是人际之间交流思想情感的主要工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表达水平对完成教学任务、履行教学职责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手段,又是一种专业化的创造性艺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如何,取决于教师语言表达水平,即教学中的语言艺术。因此,许多学者、专家及教育工作者对教学中的语言艺术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和研究。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而所谓语文教学语言艺术,就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审美性原则,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把语文知识和信息正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语言技能活动。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在运用语言时,有哪些艺术技巧呢?
        一、言之有情,情理交融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讲课不能是一种简单的灌输,而应该建立在心理相通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理中蕴情,通情达理。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以形象为手段,以美育为突破口,以情感为纽带,激生情,启其疑,引其思,使学生心理处在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抑扬顿挫、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的不同和教学实际的需要,做到时轻时重,时缓时急,错落有致,声情并茂,具有一定节奏感和旋律美,使学生听起来和谐悦耳,津津有味,并使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盎然的兴趣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使学生的大脑在紧张有度的教学中得到调节和休息,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我们语文老师在上课时,绝对不能用一个音调,一“音”到底,这样很容易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甚至昏昏欲睡。相反,教师如果能够控制好自己的语调,使之抑扬顿挫,时而高昂,时而低沉,时而急促,时而舒缓,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语调,教学效果可就大不一样了,当然就不会出现教师的讲课成为“催眠曲”的现象了。记得我上初中时有一位历史老师,他的语调直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历史课一般安排在下午,要知道下午总是容易让人昏昏欲睡的。但是,只要是上这位老师的课,全班同学个个精神抖擞,根本不会有人趴在桌上睡觉。原因倒也不是他讲课如何如何的精彩,而是他的语调真的可以用抑扬顿挫来形容。总好像当你要走神的时候,这位历史老师总是用突然的高昂,或者是突然的低沉把你从走神的边缘拉了回来,想不听都难。
        二、言之有趣,妙趣横生
        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 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扣人心弦,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当规范、  鲜明、准确、形象、生动、流畅、合乎逻辑,饶有情趣,寓庄于谐,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使其感染,受美熏陶。而只有语文教师自己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和广阔的求知兴趣,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心智,促使学生深入钻研问题,并使课堂气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乱,严而不死。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故事、游戏、顺口溜、民间谚语、俗语等均可引入课堂,随心所欲,应用自如,做到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从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讲。
        三、言之有体,丝丝入扣
        语言丰富多采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主要表现之一。针对不同学生,针对不同文体、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文章,教师要懂得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如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语文教学语言应形象、具体、生动、亲切,富有趣味性;对高年级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深刻、明朗、丰富、隽永,富有哲理性。讲议论文时,教师应多用议论、分析、逻辑性的语言,语言要有严谨、缜密,要有很强说服力;讲说明文时,教师应多用说明、介绍、解释的语言,语言应该简洁、朴实,具有条理性;讲抒情文章时,教师应多用饱含深情的语言,语言要细腻、秀丽,富有激情。
        四、言之有辅,生动形象
        除了靠有声的口头语言,语文教学中还可以借助人们的表情、体态、动作等无声的语言。这些体态语,能很好地辅助有声语言,增强表达效果,更好地突出重点。如教师讲授感情成分浓厚的观点和事件或课文时,假如能在情感、语气、语调变化的同时,再辅之以或憎恶、鄙视,或兴奋、喜悦的面部表情和手势动作,则能加强语文教师情感信息的发射和传递,加深学生对教师有声语言内涵的理解。
        五、言之有德,文质兼美
        言之有德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德育因素,在讲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把渗透于其中的思想性因素结合学生的实际,水乳交融地阐述出来,并通过自己的情感作用形成巨大的感染力,从而把知识教育、文艺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思想教育作用:二是指要注意使用礼貌文雅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具有思想教育作用的同时,又不失文学色彩,尽力做到文质兼美。
        六、言之有理,领悟其中
       “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或者现象的正确认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言之成理,论之有据,以理服人,注意从已知到未知、感性到理性,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统一一, 要让言语的科学力量征服学生,使学生从中领悟道理,并心悦诚服地接受指导。   
        语言是语文教师教学的生命,要使生命充满活力,我们就要不断地去汲取。向古今中外名篇汲取,向鲜活的生活汲取。俄罗斯有句民谚: “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东西。”我们语文老师, 都应该用自己美的语言粘住更多的学生,让我们的语文课闪亮生辉,成为校园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教学艺术在课堂中渗透》
2.《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培训会讲义
3.《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