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的工程项目管理及发展问题的分析 张硕

发表时间:2020/4/30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期   作者:张硕
[导读] 摘要:目前,社会进步迅速,我国的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也有了进步。
        济南四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山东济南  250031
        摘要:目前,社会进步迅速,我国的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也有了进步。相对于传统建筑体系,装配式建筑将部分或全部构件通过生产线在工厂组织规模化制造,施工现场对其仅进行组装和拼接,施工周期短,现场湿作业少,劳动强度和作业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代表了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趋势。目前,装配式建筑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已进入起步阶段,继续沿用传统项目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已不能适应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发展问题
        引言
        装配式建筑的建造过程跟传统建筑相比有较大差异,且涉及多维度信息,传统信息管理模式下难以实现多维度信息的及时收集、准确高效传递与利用管理。装配式建筑的信息化管理是促进建筑工业化信息化的有效推手,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1装配式建筑的工程项目管理及发展现况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其中装配式建筑在市场上的需求增多,有很好的发展空间,所以施工单位更加重视装配式建筑的施工技术的研发与训练。尽管如此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工程项目管理相较于发达国家来说还是存在多方面的问题。第一,在设计管理方面建筑行业内并无具体的统一的设计标准,施工单位难以把控设计方向,常常出现不能及时发现设计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情况。第二,在信息化管理方面,我国目前在开展采购装配式建筑的内配件的生产管理工作时,多半施工单位仍旧使用传统的人工记录来进行管理,信息化管理的技术未能得到广泛地运用,导致信息管理不足。第三,在施工现场管理方面,装配式建筑的工程施工期间要求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以及厂家等相关的管理部门共同协助彼此来完成对施工现场的管理,各部门之间的联系较弱,导致无法对施工现场进行高效的管理,进而降低了建筑施工的效率拖延了工期,增加了施工的成本,也很难保证高质量的装配式建筑。
        2装配式建筑的特点
        预制混凝土结构就是在构件预制厂内,大规模的生产梁、板、柱、墙板等各种建筑中的结构构件,通过运输然后在施工现场经过焊接、螺栓连接以及浇筑等,将其加以连接,继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预制装配式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批量化的生产,将批量化生产的构件运输至工程施工现场加以组装,这种建筑设计形式与传统建筑结构形式相比,不管是在施工质量还是施工效率等方面都有着非常显著的优势。由于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方法的应用,减少了施工企业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人力和施工成本投入,促进了工程施工效率的提升,降低了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安全隐患发生的几率。此外,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自身具有的显著的环保效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扬尘和噪声等现象的出现,降低了工程项目施工对周边居民正常生活和出行产生的影响,促进了工程建设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全面提高。
        3装配式建筑的工程项目管理
        3.1完善装配式建筑的政策支持体系
        在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过程中,应该充分加强政府以及行业机构的管理职能,不断优化政策支持体系,积极推动装配式建筑健康持续发展。一方面,在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过程中,应该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继而确保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具备明确的标准以及方向。比如在构件质量以及标准的管理过程中,应该通过完善的法律体系来予以确定,继而促使各个装配式建筑的生产制造商,严格履行质量意识,不断提升相关构件的生产质量。另一方面,在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过程中,还应该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积极发挥政府部门的服务职能,不断规范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

比如在装配式建筑的审批管理中,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加强沟通,积极简化审批流程,不断提升审批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3.2加强对施工及管理人员的培训
        施工人员对技术是否熟练掌握与能否合理运用都能直接对装配式建筑的施工质量造成影响,所以需要重视施工人员的培训。实际培训过程中可以运用分层培训,这是一种针对性的培训,即将各层面的施工人员按大致特性进行集中培训。比如说,施工人员的培训目的是要使得其对装配式技术以及相对应的零件熟练掌握,以便在具体的施工中合理地运用技术,提供高标准的施工技术,减少由于施工人员技术不足而带来的安全隐患。而管理人员的培训则要加强其管理意识以及优化相关的管理知识。由于部分管理人员对于装配式建筑技术这一新型施工技术的陌生,导致管理不到位,所以必须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
        3.3引入信息技术手段,协同各方全程监控
        随着装配式建筑的项目参与方增多,项目基础数据多且信息变化频繁,极易因传递不畅形成信息孤岛,同时部件的工厂化生产又给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有利条件,在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中引入信息技术手段会大幅提高管理效率。通过创建5D建筑信息模型和运用无线射频技术,参建各方可以在项目开工前进行“虚拟建造”,提前发现设计缺陷和实际建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对部件设计和施工顺序进行优化完善,真正做到事前控制。项目实施过程中,参建各方根据授权在同一个建筑信息模型中进行可视化项目管理,实时采集上传设计修改数据和制造安装现场信息,完全消除了信息传递的时滞性,使参建各方实现数据共享和协同管理,部件生产企业能够根据修改的设计和现场施工进度计划来安排车间组织生产,项目施工现场根据部件的供应情况及时提交安装工作面,保证工序的合理搭接,能及时发现各种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项目实施结束后,会形成一套完整的真实项目信息模型,为项目的后期运营维护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实现了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统一控制和管理,使项目管理目标更容易达成。
        3.4构建科学统一的现场管理机制
        在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科学的现场组织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装配式建筑属于技术密集型的综合性工程,在现场施工过程中需要各个部门的通力协调与统筹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安装质量,才能优化生产效率。因此,在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过程中,应该落实科学全面的现场管理体系,不断加强施工前的准备工作,确保施工各个环节都能够有备无患。依托于科学的现场管理,能够为装配式建筑的顺利入场以及顺利安装等创设良好的前提条件。当然,为规避装配式建筑安装施工中存在的构件不足等问题,还应该加强供应管理。严格按照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方案等,科学做好装配式建筑各类构件的管控。此外,在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过程中,还应该做好科学的技术管理工作,不断提升安装施工人员的技术素养,做好科学的技术交底工作。
        结语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升级转型不断深入,建筑行业的工业化程度会越来越高,建筑项目的装配化率将会更高,装配式建筑的标准化、整体化和模块化已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使绿色建筑和绿色施工真正成为可能。在这场影响深远的行业革命中,不断创新项目管理模式,适应新的建造方式,才能推动装配式建筑在工程实践中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连波.装配式建筑结构设计要点分析[J].居舍,2019,19:97.
        [2]孙佳音.预制装配式建筑的设计要点分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11:22-23+26.
        [3]刘畅.基于装配式建筑结构设计要点分析[J].绿色环保建材,2019,03:85+8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