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建筑业服务中心 贵州遵义 563000
摘要:如今,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突飞猛进,工程施工规模不断扩大,正在朝着高层与超高层方向发展,要求建筑结构具备较高的承载能力,为了更好的提升建筑工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可靠性与安全性,本文深入研究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建筑工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引言
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建筑的数量以及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化,建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施工质量控制是关键,这是影响整体工程质量的因素,所以要能从多方面加强质量控制要点的把握。通过从理论层面深化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的研究,对实际施工就能提供有益发展思路。
1建筑工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技术
1.1保护层施工技术
施工过程中,钢筋保护层直接关系到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力学性能与建筑物使用寿命的主要因素,根据现行16G101图集规范规定钢筋保护层梁柱的钢筋保护层厚度不仅仅是对纵筋而是最外层钢筋(对框架柱来说就是箍筋)的保护层厚度。根据制定的《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以及《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相关制度,当构件截面尺寸较大时,如结构转换层梁、梁式筏形基础、条形基础、箱形基础的梁、板等,可在保证安全或设计认可的原则下根据具体工程、构件及部位适当的进行减小和增加钢筋保护层的厚度。在施工中图纸对建筑物的防火等级较高时,可根据防火规范的要求适当增大钢筋保护层厚度。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施工单位未对楼板支座负弯矩钢筋保护层不足引起重视,结果工程施工完成后出现许多楼板裂缝;其次楼板预埋管线较多,在施工中未采取有效的措施也是导致楼板在管道处出现一条裂缝,监理过程中我方要求施工单位在管线预埋位置上部绑扎钢丝网、板底增设钢筋保护层等措施,施工后楼板裂缝明显减少。同时我们严格检查每个检验批的保护层厚度,减少混凝土外观的蜂窝麻面现象。
1.2钢筋施工技术
钢筋是建筑框架结构中常用的一种材料,不同级别的钢筋,其强度和硬度也会不同,如果钢筋刚度和硬度不符合设计要求,必然会影响到建筑框架结构的稳定性。在钢筋结构绑扎时,要根据设计要求来进行绑扎,选择型号、数量相匹配的钢筋;同时,对梁、柱等构件的钢筋配级以及支座中的总长度进行计算,确保钢筋长度符合设计要求,保证钢筋强度达标。在焊接钢筋时,节点区域的钢筋要焊牢,超出施工面的钢筋要利用切割机切割,确保施工面平整。
1.3模板施工技术
(1)提高定位标高的准确性,放线定高环节要详细记录下各项数据,并进行复测,提高定位标高数据的精确性。例如,在某建筑工程项目之中,作业人员通过做好定位标高工作,并合理控制基础模板垂直度,能够有效减少作业偏差的产生。针对模板与垫层结合部位,可以使用较为细腻的水泥砂浆来填补,从根本上减少漏浆现象的出现。
(2)混凝土振捣过程当中,需要使用模板支撑体系来承载,对模板支撑体系的可靠性与安全性要求比较高,模板要具备容易拆卸特点。在建筑工程模板支撑体系当中,主柱是重要的承力部件,一般采用钢管为主柱材料较多,在安装环节,要合理控制器垂直度。通常来说,主柱需要利用支架,将其进行科学的连接,而且支架具备良好的重力分散效果,在作业过程当中,采取剪刀撑连接形式,利用多组的三角形构造,有效提升模板支撑体系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在立柱的底部、托架与模板间,采用适量垫板,能够增大摩擦,保证缝隙得到有效的填补。
此外,混凝土养护工作结束后,作业人员还要将模板有序的拆除,在保证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安全性的基础之上,将模板合理的拆卸,将最后搭建的模板直接拆除,并按照一定的顺序,将模板依次拆除。对于拆除下来的零部件,要按照一定标准进行摆放,防止细小零件的丢失。模板拆卸环节,尽可能减少碰撞,不断提升模板的使用率。
1.4混凝土施工技术
在框架结构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部位来选择适宜的混凝土强度级别,严把混凝土材料进场检查关。合理对混凝土进行配比,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和具备较好的和易性。在混凝土浇筑开始之前,需要对模板位置、截面尺寸及标高进行复查,确保与设计要求相符,保证支撑的牢固性。在框架柱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需要做好浇筑和振捣工作,对于在3m以上柱高的情况,要分两次进行浇筑和振捣,每一次浇筑时需要伸入到柱模内进行振捣,振捣到柱底出浆即可,避免出现过振或是欠振的情况。第二次浇筑完振捣时,振动棒宜伸入至第一层约10cm处,保证层次咬接的牢固性。在振捣过程中,避免出现桩模内振动棒无人掌握无休止振动的情况发生,这样极易导致局部离析甚至出现胀爆柱模板等事故。在梁和板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对于梁高在50cm以上时需要分层浇筑,每层厚度在小于30cm,梁、板浇筑时采用泵送商品混凝土,需要均匀布料浇筑,避免出现集中布料或是用振捣棒赶料摊铺的错误做法。商品混凝土存在较大的水灰比,浇筑后需要进行二次振捣及2~3次抹压。在混凝土浇筑完后,利用木杠大致摊平后,需要利用振动棒和平板振捣器对梁和板进行振捣,避免出现过振、欠振和漏振的问题,振后要利用大拉板拍平,待表面收水后宜进行第二次振捣。在每一次抹后30min后宜利用铁抹子进行第二次抹压。第三次抹压宜在初凝后及终凝前进行。第三次抹压完成后则需要利用塑料薄膜对梁和板表面进行覆盖,避免出现干缩裂缝。框架柱在浇筑完成后10h后可以将侧模拆除,并利用塑料薄膜对其进行包裹,进行保湿养护。梁和板在浇筑完成后,需要根据气温条件按规范规定的强度要求进行来拆除底模,避免提前拆膜。
2实例分析
某办公楼为五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平面布置为一字型,底层中间位置为大厅,房间基本开间为3.6m,走廊宽度为2.4m,建筑物总高度为20.7m。柱距为7.2m,主梁截面尺寸为300mm×750mm,基础柱截面积为700mm×500mm,框架柱截面尺寸为500mm×500mm,抗震防烈度为6级。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屋面荷载设计标准值为0.5kN/m2,楼梯荷载标准值为3.0kN/m2,基础梁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50mm,柱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30mm。施工加载方式比整体加载方式结构产生的荷载效应更大,应加大对走廊次梁附近薄弱环节的荷载控制,采取控制人员荷载的方式,防止因局部受力过大而产生结构破坏。我国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中,模板工程质量不进行评定,隐蔽工程质量验收中往往存在检查不够仔细的问题。模板工程质量直接影响施工中结构的安全,对模板工程质量应加以重视。如模板支撑周转次数多,造成混凝土构件变形过大。为防止模板工程出现质量缺陷,施工中应绘制关键性轴线控制图,垂直度用经纬仪检查、控制。回填土分层夯实,重要模板经设计计算,模板尺寸偏差按规范要求检查、验收。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建筑工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技术的应用要点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例如钢筋施工技术应用要点、模板施工技术应用要点、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要点等等,能够保证建筑工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更加稳固,对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宗学斌.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技术研究[J].装饰装修天地,2019(5):301.
[2]兰照军.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技术探析[J].建材与装饰,2018(47):18-19.
[3]王振宇.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优化设计研究[J].中国房地产业,2019(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