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公园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刘维华

发表时间:2020/5/6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期   作者:刘维华 杨夏一
[导读] 摘要: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在公园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和意义。
        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四川成都  610015
        摘要: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在公园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和意义。
        关键词:公园城市建设;景观生态学原理应用;意义
        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视察时提出的“公园城市”新理念,成都市编制了《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将公园城市建设列入规划的城市,为成都未来的发展规划了宏伟的蓝图。规划中提出:公园城市作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发展高级形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态文明为引领,是将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的复合系统,是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是新时代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新模式;其根本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其特征为:突出以生态文明引领的发展观,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突出构筑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生态观;突出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形态。由此可见,景观生态学原理和理论在公园城市建设中的应用至关重要,生态文明引领公园城市建设。
        1.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基本原理
        1.1 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景观生态学的概念是德国地植物学家Troll1939年在利用航片解释研究东非土地利用时提出来的,用来表示对支配一个区域单位的自然-生物综合体的相互关系的分析。他认为景观生态学不是一门新的学科,或者是科学的新分支,而是综合研究的特殊观点,开拓了由地理学向生态学发展的道路,为景观生态学建立了一个生长点。将地理景观学和生态学综合起来研究,可以解决大尺度地理区域中的生物群落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环境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由此,景观生态学逐步发展成为了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1.2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从大尺度的区域范围上来看,城市是一个典型的人工干扰斑块。从较小尺度上分析,城市又可以作为一个景观单元,由斑块、廊道、基质三要素组成。
        1.2.1 斑块的基本原理
        斑块的定义比较多,综合概括起来可定义为:依赖于尺度的,与周围环境(基底)在性质上或者外观上不同的空间实体。广义上,斑块可以是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狭义的理解则认为,斑块是指动植物群落。在公园城市规划中,我们可以将城市内的各类绿地看做是斑块,对城市内各类绿地进行合理的调整,最大限度的释放块状绿地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大型斑块比小型斑块能够承载更多的物种,更有能力持续和保存基因的多样性,特别对一些特有物种,只能在大型斑块的核心区存在。由此,我们在建设公园城市过程中规划大型绿地是很有必要的,为物种的多样性提供必要条件。其次,斑块的形态对板块的稳定性和物种多样性也有较大的影响,相较而言,圆整形的斑块可最大限度的提高核心区域的比例,降低外界干扰,有利于斑块内物种的生存繁衍。由此,我们在公园城市建设中应尽可能建设圆整形的公园绿地,避免建设带状、环状绿地。
        1.2.2 廊道的基本原理
        几乎所有的景观都会被廊道分割,同时又被廊道连结在一起。廊道是线性的景观单元,具有通道和阻隔的双重作用。廊道的结构特征对一个景观的生态过程有着强烈的影响,廊道是否能连接成网络,廊道在起源、宽度、连通性、弯曲度方面的不同都会对景观带来不同的影响。其中,宽度效应对廊道的性质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廊道分为3种基本类型:线状廊道、带状廊道和河流廊道。河流廊道可调节水和物质从周围土地向河流的运输,侵蚀、径流、养分流、洪水、沉积作用和水质均受河流廊道宽度的影响。廊道是非常重要的,可作为动力和运输线、各种保护作用和可收获的资源。
        1.2.3 基质的基本原理
        基质是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

在景观功能上起着重要作用,控制并且影响着生境中斑块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同时也控制着整个景观的连接度,从而影响斑块间物种的迁移。在目前的城市格局中,可以将建筑、广场等硬质景观看做城市的基底,它决定着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
        2.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公园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城市在大范围是一个人工干扰斑块,在小尺度上,城市又是一个由廊道、基质、斑块组成的景观单元。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目前大部分城市的格局中,公园、绿地、风景区可以看做斑块,道路绿地、河流等可以看做廊道,城市建筑、广场等硬质景观则作为城市的基底。城市则是大面积硬质景观基底上的一个景观单元。
        2.1 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特点
        城市生态系统是由自然、经济、社会构成的一个复合生态系统。随着城市建设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大量的人造景观,科学技术在人类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逐渐突出。城市生态系统具有人为性、开放性、不完整性和脆弱性等特征。它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城市绿地景观在改善城市环境、增加城市景观异质性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2.2 公园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和设计原则
        (1)自然优先原则
        保护自然景观资源和维持自然景观生态过程及功能,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前提,是景观持续性的基础。自然景观资源包括原始自然保留地、历史文化遗迹、森林、湖泊以及大的植被斑块等,它们对于保持区域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及保存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规划时应优先考虑。
        (2)可持续性原则
        景观的可持续性是人-景观关系的协调性在时间上的扩展,这种协调性应建立在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和维持景观生态综合性之上。景观生态规划的持续性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立足于景观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保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3)针对性原则
        不同地区的景观有不同的结构、格局和生态过程,规划的目的也不尽相同。因此,具体到某一景观规划时,收集资料应该有所侧重,针对规划目的选取不同的分析指标,建立不同的评价和规划方法。
        (4)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指一个特定系统中环境资源的变异性和复杂性。景观多样性是指景观单元在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样性,它反映了景观的复杂程度,包括斑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和格局多样性。多样性既是景观生态规划的准则又是景观管理的结果。
        (5)综合性原则
        景观生态规划是一项综合性的研究工作,要求在全面和综合分析景观自然条件的基础上,考虑社会经济条件,以及规划实施后的环境影响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客观地进行景观规划,增强规划成果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为公园城市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3.景观生态学原理对公园城市建设的意义
        当今世界,随着不可再生资源的日益减少、人口的不断增加、环境的急剧恶化,我们的城市自然景观正在逐渐被人文景观所替代,在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绿地被高楼大厦所取代。在我们的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我们的环境却在不断的恶化,雾霾、内涝、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不断发生,严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冲突。景观生态学理论的核心在于重视人类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它的提出和运用,使得维护生态环境和经济、资源的合理开发不再相违背,景观生态学理论为人类建设一个理想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因此,将景观生态学理论中的和谐发展理念融入到公园城市建设中,可以使理论和实践进一步融合,创造出更高品种的生活环境。只有将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正确充分地应用到公园城市建设中,实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建设出一个最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公园城市。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