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性指标分析

发表时间:2020/5/6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8期   作者:陶柱
[导读]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性指标差异。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性指标差异。方法 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6年2月~2019年6月收治的2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依据心率次数分为A组和B组, 每组100例。A组患者心率次数<90次/min, B患者心率次数≥90次/min。选取其中180例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为心力衰竭组,选取60例正常健康者为对照组。比较A组、B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心力衰竭组和对照组心率变异性指标差异。结果 B组再住院70例, 再住院率为70.0%;病死35例, 病死率为35.0%;随访终点左室舒张末径(LVEDD)为(65.23±6.21)mm。A组再住院45例, 再住院率为45.0%;病死10例,病死率为10.0%;随访终点 LVEDD为(61.56±6.88)mm。B组患者的再住院率及病死率、LVEDD均高于A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力衰竭组患者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90.12±15.43)ms显著低于对照组(144.32±30.43)ms,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每5分钟RR间期均值标准差(SDANN)为(114.32±28.43)ms, 心力衰竭组SDANN为(73.23±17.21)ms,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相邻 RR 间期相差>50 ms /总心跳数×100%(PNN50)指标为(15.21±14.32)%显著高于心力衰竭组的(6.54±4.2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力衰竭預后效果与患者的心率大小成反比, 即心率越快,心力衰竭预后效果差。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性指标水平相对较低,心功能与健康患者相比较差。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

        在临床治疗中,慢性心力衰竭为一种常见疾病,生存率较低,病情复杂,急性发作,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正常生活。为研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性指标差异,选取本院2016年2月~2019年6月收治的200例患者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为研究对象,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2月~2019年6月收治的2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心率次数分为A组(患者心率次数<90次/min)和B组(患者心率次数≥90次/min),每组100例。选取其中180例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为心力衰竭组,选取60例正常健康者为对照组。选取研究对象均充分知情同意,排除精神障碍及肝肾功能不全患者。A组年龄23~82岁,平均年龄(62.30±11.21)岁;女43例,男57例。B组年龄24~85岁,平均年龄(62.21±11.12)岁;女42例,男58例。对照组年龄24~80岁,平均年龄(62.12±11.29)岁;女28例,男32例。
        1.2方法  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电话及门诊复诊,了解患者的预后情况,包括再住院及死亡情况、心脏彩色超声。比较心力衰竭组和对照组SDNN、PNN50、SDANN等心率变异性指标。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A组、B组患者心力衰竭预后情况  对比B组再住院70例,再住院率为70.0%;病死35例;病死率为35.0%,随访终点LVEDD为(65.23±6.21)mm。A组再住院45例,再住院率为45.0%;病死10例,病死率为10.0%;随访终点LVEDD为(61.56±6.88)mm,B组患者的再住院率及病死率、LVEDD均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心力衰竭组和对照组心率变异性指标  对比心力衰竭组患者SDNN(90.12±15.43)ms显著低于对照组(144.32±30.43)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SDANN为(114.32±28.43)ms,心力衰竭组SDANN为(73.23±17.21)ms,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PNN50指标为(15.21±14.32)%显著高于心力衰竭组的(6.54±4.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近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心力衰竭发病率逐年升高[3],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加重精神与经济压力。
        慢性心力衰竭临床上较为常见,生存率较低,病情复杂,易急性发作。相关资料显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伴有抑郁焦虑症状,情绪较为低落,反应迟缓[4],睡眠障碍,食欲下降,严重患者易发生自杀轻生等倾向,心力衰竭远期疗效较差。近年随着医学模式不断发展,逐渐向社会医学模式及生物心理环境发展。目前,治疗心力衰竭的主要方法为β受体阻滞剂抑制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等,但预后效果不理想。相关资料显示,心力衰竭与心率具有一定关系,逐渐受到重视,心率可在一定程度上显示患者心力衰竭程度[5],可作为心力衰竭独立危险因素,心率加快为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在本次研究中,B组再住院率为70.0%,病死率为35.0%,随访终点LVEDD为(65.23±6.21)mm。B组患者的病死率、LVEDD及再住院率均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对心力衰竭预后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目前大量研究表明[6-10],心率变异性与心力衰竭关系密切,可反映神经受损程度,心率变异性降低,心功能越差。在本次研究中,心力衰竭组患者SDNN(90.12±15.43)ms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SDANN为(114.32±28.43)ms,心力衰竭组SDANN为(73.23±17.21)ms,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变异性指标水平低对患者神经功能损害程度越大,心功能相对越差,心力衰竭程度越严重。
        综上所述,心力衰竭预后效果与患者的心率大小成反比,即心率越快,心力衰竭预后效果差,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性指标水平相对较低,心功能与健康患者相比较差。
参考文献:
[1] 祝善俊.心力衰竭基础与临床[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
[2] 郭继鸿.心电图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3]李华波,陈世健,胡建华,汪莲开. 通心络对心肌梗死大鼠心室缝隙连接蛋白43重构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J].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15(02).
[4]张凡,方祖祥,韩晓东. 心脏收缩调节刺激对心肌细胞钙动力学的影响[J].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1(02).
[5]李华波,陈世健,胡建华,汪莲开.通心络对心肌梗死大鼠心室缝隙连接蛋白43重构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J].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15(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