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药学研究思路与方法探讨-中药品质评价及质量控制

发表时间:2020/5/6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8期   作者:姚晓 王倬晅*
[导读] 生药学是一门充满生机的传统学科[1],
        摘要:生药学是一门充满生机的传统学科[1],中药质量评价和质量控制是其三大研究方向之一[1]。本文结合现代中药质量评价和质量控制研究介绍了生药学该研究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可为现代生药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2]。
        关键词:生药学思路:品质评价;质量控制
        生药学是研究具有医疗或保健功能的天然、未加工或简单加工的动植物和矿物的质量变化,探索其资源和可持续利用的科学[3-4]。它是应用本草学、动植物学、化学、药理学和中医学等学科知识与现代科技对生药进行综合研究的一门学科[5-6]。当代生药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资源与可持续利用”、“中药物质基础与机理”、“中药品质评价与质量控制”[2]。本文主要从第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中药质量的认识、评价和质量控制是保证其安全有效的重要和必要手段,在中药研究、生产和临床应用中发挥着极为重要作用[7]。中药品质评价是指建立一定的方法和指标来评价中药的质量优劣[8]。中药质量控制是在中药质量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系列质量标准和规范,是对中药形成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进行监控、评价和控制的标准依据[9],包括: 一是提供评价方法,二是提供控制指标,其目的是在确保中药的安全、有效前提下,保证其质量均匀、疗效稳定[10]。中药品质评价和质量控制的研究内容包括真伪与品种鉴别、有害物检测和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等[11]。
1 中药真伪与品种鉴定研究
        中药真伪鉴别是质量评价和质量控制的最基本内容,直接影响中药的疗效和安全[11]。早期的中药质控的鉴别特征,依托于药材的表面特征、质地、断面、形状、大小、颜色、气味等[12]。显微镜的发明为中药鉴别带来了革命性的进展,目前已有四种鉴定方法:基原鉴定法、显微鉴定法、性状鉴定法和初步理化鉴定法[9, 13]。随着现代分析技术和相应计算机软件的不断发展普及[12],荧光光谱、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薄层色谱、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核磁共振、扫描电子显微镜、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其他色谱技术均被应用于中药质量控制[9,12-13]。同时,人们正在尝试数学方法来挖掘大量化学测试数据的深层次的信息,以增加对整个化学成分系统的认识[9, 13]。近十年来发展起来的DNA指纹图谱鉴定方法具有分子信息量大[11],不受外界因素、生物体发育阶段和器官组织差异的影响,具有生物鉴定准确性高、重现性好的特点[14],已经在中药研究中显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中药原植物的DNA在干燥、加工过程中易发生降解,且重现性差,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9,13, 15]。而性状和显微鉴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验丰富的研究者的主观判断[15],因此,开发简单易行的鉴别方法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9, 13,15]。以下研究思路供大家参考。
1.1色谱-对照提取物或对照药材对照用于中药真伪或品种鉴别 
        色谱方法特别是TLC用于中药的鉴别具有快速、准确、经验依赖性小等优点,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薄层色谱法用于鉴别的品种已达一千五百多项,但由于其多数采用化学对照品控制,仍然很难确定其真伪,尤其是品种的判断难度还是很大[9, 13],如果能够采用对照提取物或对照药材对照,能够有效解决结果的判断问题。当务之急必须建立基原确切的对照提取物和对照药材库,提供足够的对照提取物和对照药材。
1.2中药鉴别中色谱联用技术的运用
        HPLC具有很高的分离度和广泛的适用性,2015年版《中国药典》气相色谱法用于鉴别和含量测定的品种有47项;DAD和MS对于色谱峰具有很好的鉴别作用,采用HPLC-DAD和HPLC-MS指纹图谱技术鉴别中药具有灵敏、准确等优点,如果能够建立每种中药的HPLC-DAD和HPLC-MS数据库(DS),将能够有效地解决中药的鉴别问题。
1.3中药材快速鉴别方法的研究 
        在药材的采购过程中需要一种简便、快速的鉴别方法,如试纸等。由于快件车载系统的局限性导致使用仪器设备的可能性较少,显微镜、紫外荧光灯和简单的试剂等便于携带,应该多从这方面考虑[16]。近年来出现的中药成分的单克隆抗体或多克隆抗体对于中药的快速鉴别具有应用前景[17]。另外,根据各药材所含的成分,建立特异性的显色反应,并借鉴芯片技术,研制中药材微量鉴别芯片或显色板,可能是建立中药材快速鉴别方法的一个可行的研究思路。
2 中药有害物质的检测研究
        随着人民用药水平的提高和中药国际市场的开拓,中药中有害物质的检测将越来越得到重视。中药有害物质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对于外源性有害物质,有必要进行规范化的检测方法和限量研究,并对各品种进行分析,建立相应的标准[18]。外源性有害残留物的监控是一个繁琐耗时的问题[19],涉及到药用植物生境和生产活动的诸多因素[18-19]。只有依靠科技,加强立法,规范GAP基地建设,中药栽培农药安全使用,规范中药炮制,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药材质量,保障用药安全[18-19]。对于内源性有害物质,需要进行三方面的工作,其一,化学对照品的制备和质量标准研究;其二,有害物质检测方法的研究;其三,根据各药材服用剂量结合毒性特别是蓄积毒性的试验结果,制定合理的限量标准。
3 中药活性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研究
        中药活性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是中药品质评价和质量控制的核心,也是保证其临床疗效的关键[11]。中药有多成分、多靶点的用药特点[20],单指标或少数指标的定性、定量测定较难有效地控制其质量[20],以多组分定量分析结合指纹图谱整体质量控制,能够有效地评价和控制中药的质量,是中药质量标准发展的必然趋势。
3.1多组分含量测定的研究思路 由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多组分含量测定目前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所测成分与疗效的关系;对照品的缺乏;测定方法的建立。针对三个问题,提出以下思路:
3.1.1目标成分与疗效的关系问题
        目前中药化学成分复杂、功能主治很广,针对一种功能主治可能是一类有效成分,对于另外一种功能主治可能是另一类有效成分,所以中药的物质基础难以在短期内阐明。而我们所要建立的是作为一种合格药材应具备的质量标准,所以针对主要成分或组分进行测定,对该药材的质量控制是有效的。

如果专门针对某一功能主治用药进行质量控制,则可以有针对性地建立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3.1.2对于对照品的缺乏问题 
        中药化学对照品分离难度大或单体不稳定难以供应或供价高,致使其供应和使用力不从心[21]。王智民等提出 “一测多评”之法,即用中药有效成分的内在的量效函数和比例关系,单测一成分(对照品价廉易得者),来实现多组分(对照品难以供得者)的同时测评[21]。近期,该类研究报道渐多,该法已于10年版《中国药典》收用[22],测定黄连中小檗碱、巴马汀、黄连素、表小檗碱和药根碱的含量[21-22]。该法可用于缺乏对照品的情况下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23]。虽然该方法已成功地应用于某些中药材和复方中药制剂中多指标成分的测定,但仍需进一步改进,以便用于更多中药材的质量控制[10]。
        近年来,有文献报道用“替代对照品”法测定中药有效成分的含量,谢元超等首次提出了“替代对照品”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方法学研究,其原理与“一测多评”的方法基本相同,“替代对照品”法采用一种易得的、价廉的对照品替代所需的中药对照品,解决了少数中药标准物质制备难、价格高、不稳定及难以获得的难题,为中药质量控制研究者提供了又一有益的探索[21]。今后如能将这两种思路结合起来,对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模式的发展将起到更大的作用[21]。
3.1.3测定方法的建立问题 
        多组分的含量测定有一定的难度,可以采用HPLC或GC等分离效果较好的色谱方法,如HPLC法,可以采用梯度洗脱,提高分离度;针对各类成分分别采用多个色谱系统;也可以采用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多维色谱技术进行测定。
3.2指纹图谱研究思路——全面质控
        指纹图谱应用在中药质量控制中取得了很大进展[13]。指纹图谱有完整性、特征性和可量化等特点[12],用于药材真伪鉴别,中药道地性评价,产品一致性和稳定评价性,是一种高效的质控模式[12-13]。当前指纹图谱研究已从化学指纹图谱转向“谱效关系”研究[12],但仍处于起步阶段,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12],如指纹图谱的整体评价方法和化学成分表征、 药效模型的选择[24],以及准确反映谱效规律的数学模型等 [12-13]。指纹图谱的发展,将建立成熟的质量评价体系[12-13] ,解决质量评价的关键问题[12]。
3.4中药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的构建[20]
        建国以来,我国制订了一系列药品质量管理的法规和条例,但目前生药质量标准仍不够完善,内在质量评价的方法指标和水平还存在差距。研究和制定规范化的生药标准也是促进生药现代化、科学化、国际化的重要内容,是新形势下生药学鉴定工作的重点[25]。必须建立:专属性的鉴别方法用于鉴别中药的真伪和品种,快速、灵敏的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和合理的限量标准用于确保中药的安全性,多组分含量测定结合指纹图谱整体质量控制的分析方法和相应的标准用于评价中药的品质和确保临床疗效,从而构建和完善中药质量标准体系。
参考文献
[1]宋洪涛,郭涛,张跃新.中药红曲的生药学及质量控制标准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9,(5):262-264
[2]包海鹰.菌物生药学——一个充满生机的边缘学科[J].菌物研究,2005,3(1):43-45
[3]黄璐琦,肖培根,郭兰萍,等.分子生药学: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J].中国科学,2009,39(12):1101-1110
[4]帕丽达·阿不力孜,丛媛媛,米仁沙·牙库甫,等.《生药学》创新性实验方法探讨研究——新疆民族药材阿里红、神香草、阿育魏实的真伪鉴定与质量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2):397-398
[5]郑汉臣,蔡少青.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6]毕琳琳,缪珊,王剑波,等.生药学教学改革初探[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3):461-463.
[7]周鹏鹏.基于SNA的我国移动互联网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分析[D]焦作:河南理工大学,2016.
[8]宋洪涛,郭涛,张跃新.中药红曲的生药学及质量控制标准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9,(5):262-264
[9]章延涛.中药质量控制方法的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11):167-168
[10]魏萍.中药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2):157-158
[11]杜金榜.新世纪新学科:论法律语言学研究及其发展[A].语言与法律研究的新视野——语言与法律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
[12]李萍,齐炼文,闻晓东,等.中药效应物质基础和质量控制研究的思路与方法[J].中国天然药物;2007,5(1):1-9
[13]贺争鸣.我国动物实验替代方法研究的思路、模式和优先支持研究领域[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4.
[14]向.水泥熟料生产与余热发电的协调控制和优化运行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3.
[15]屠鹏飞.生药学的发展及其研究思路[J].中国天然药物,2006,4(6):411-419
[16]吴朝旭,马小兵.中药材快速鉴别浅谈[J].中国民间疗法,2010,18(6):68-69
[17]陈亮,陈婷,徐强.免疫亲和色谱特异性剔除中药方剂四逆散中的柚皮苷[J].色谱, 2006 , 24 (3):243-246
[18]周巧云.中药炮制研究的现状与思路[J].医学信息,2011,(10):3033-3034
[19]刘荣霞,叶敏,果德安.中药质量控制研究的思路与方法[J].中国天然药物,2006,4(5):332-337.?
[20]刘世尧. 中药材川丹皮生药学与质量标准研究 [D]重庆: 西南大学,2006.
[21]游云,廖福龙,黄璐琦,基于生物活性测定开展中药质量控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18,43(3):452-456.?
[22]李婷婷,王新芳,马玲,等.谱效关系与一测多评相结合全面提升中药材质量控制标准[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19):225-228.
[23]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化工作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4]何为,肖隽,毕开顺.吴茱萸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A].第四届中国新医药博士论坛论文集[C].1999
[25]景小卫.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公司《章程细则》英译汉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