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康复治疗盆底功能障碍的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20/5/6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6期   作者:斯丽妞
[导读] 目的:探讨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经康复治疗取得的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经康复治疗取得的临床价值。方法:由专人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接收的110例产妇以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分为对照组(n=55,行常规护理)和观察组(n=55,以常规护理基础实施产后康复治疗)。对比分析两组产妇治疗前后Ⅰ、Ⅱ类肌纤维平均肌电压改善情况和治疗后盆底功能情况。结果:治疗措施实施前两组Ⅰ、Ⅱ类肌纤维平均肌电压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措施额实施后两组Ⅰ、Ⅱ类肌纤维平均肌电压较治疗前均升高,组间比较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措施实施后尿失禁发生率和盆腔器官脱垂发生率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经康复治疗可显著治疗效果,有效降低了尿失禁发生率和盆腔器官脱垂发生率,并改善了Ⅰ、Ⅱ类肌纤维平均肌电压水平,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产后康复;盆底功能障碍;尿失禁
        盆底功能障碍在临床中主要指盆地支撑组织有松弛问题,继而导致盆腔出现异常。尿失禁、子宫脱垂、阴道前后壁膨出为盆底功能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诱发盆底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为妊娠和分娩导致盆地支持结果受损,若采取治疗措施不及时,则会导致产生多种并发症,且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而呈现出并发症逐渐加重的发展趋势。近几年来,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产妇产后出现盆底功能障碍的概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因此,积极探究康复治疗措施具有重要意义[1]。本研究于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从我院选取11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产后康复治疗的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将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作为研究时间区间,由专人于该时间区间从我院选取11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表法对其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n=55,行常规护理)和观察组(n=55,以常规护理基础实施产后康复治疗)。对照组产妇年龄最小不低于23岁,年龄最大值不大于38岁,平均年龄(32.01±4.12)岁,孕周介于37周至40周之间、平均孕周为(38.6±1.3)周;观察组产妇年龄最小不低于24岁,年龄最大值不大于39岁,平均年龄(31.6±4.3)岁,孕周介于38周至40周之间、平均孕周为(38.8±1.5)周。两组比较年龄、孕周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其年龄包含健康宣教、产后盆底肌锻炼操训练以及自主性搜索锻炼耻骨-尾骨肌群,提升控制尿道、阴道以及排尿能力。
        观察组以常规护理基础实施产后康复治疗,具体内容主要可分为下面几个方面:(1)康复期间锻炼。首先,需详细讲解锻炼方式与注意事项,此后叮嘱产妇自主展开锻炼,并让产妇家属监督。其次,要求护理人员做好定期随访工作,提升产妇的康复大锻炼配合度。就康复期间锻炼具体方式而言,主要指采用不同质量但体积相同的阴道哑铃在消毒后置入引道中进行锻炼,维持站立姿势,收缩盆底肌,夹住哑铃,同时在模拟场景下反复锻炼,保证在上下楼梯与蹲起等动作过程中不脱落,1天1次,1次15min[2]。(2)锻炼膀胱。指导产妇纠正错误排尿行为,延长排尿时间,间隔2.5到3小时进行1次排尿。(3)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彻底排空膀胱中的尿液,对电极探头实施消毒处理,此后将其置入以电脑中将生物反馈电流集合,依据产妇的反馈情况展开电刺激,当Ⅰ类肌纤维刺激频率维持介于10Hz~35Hz,当Ⅱ类肌纤维刺激频率维持介于15Hz~70Hz,阴道收缩锻炼过程中按照图形练习,1周2次,1次30分钟[3]。
1.3评价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产妇治疗前后Ⅰ、Ⅱ类肌纤维平均肌电压改善情况和治疗后盆底功能(尿失禁发生率、盆腔器官脱垂发生率)情况[4]。
1.4统计学处理
         将本组研究数据录入SPSS 20.0软件,进行统一计算。使用()作为计量资料,检验值用t值表示,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2检验。组间比较用P值表示,当P<0.05时,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肌纤维平均肌电压两组比较
        治疗措施实施前两组Ⅰ、Ⅱ类肌纤维平均肌电压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措施额实施后两组Ⅰ、Ⅱ类肌纤维平均肌电压较治疗前均升高,组间比较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对照比较肌纤维平均肌电压改善情况组间差异(,μV)

2.2治疗后盆底功能两组比较
        治疗措施实施后尿失禁发生率和盆腔器官脱垂发生率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对照比较治疗后盆底功能组间差异(n,%)

3讨论
        盆底肌肉具体组成部分包含韧带、神经以及多层筋膜,所发挥的作用包含肠管、子宫以及直肠的支撑,并且可发挥排便排尿作用,继而保持机体多项生理功能,同时在阴道收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就盆底功能障碍而言,其属于一种常见妇科疾病,诱发原因可分为盆地支撑结构损坏、丧失以及功能受阻等。由于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极易导致尿失禁、性功能障碍以及子宫脱垂等问题,所以积极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具有重要意义[5]。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治疗措施额实施后两组Ⅰ、Ⅱ类肌纤维平均肌电压较治疗前均升高,组间比较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措施实施后尿失禁发生率和盆腔器官脱垂发生率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康复锻炼包含康复期间锻炼、锻炼膀胱、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其中电刺激可起到唤起肌肉本体感受器的作用,同时能够通过被动运动教会患者正确收缩和放松盆地肌肉。此外,通过不同模式的电流刺激与之相应的神经和肌肉,有效治疗了性功能障碍、尿失禁等[6]。
        综上所述,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经康复治疗可显著治疗效果,有效降低了尿失禁发生率和盆腔器官脱垂发生率,并改善了Ⅰ、Ⅱ类肌纤维平均肌电压水平,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华.产后盆底康复治疗预防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分析[J].系统医学,2019,4(20):184-186.
[2]段文艳,李倩,王嵩川.盆底肌康复治疗产后女性性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8,46(01):94-96.
[3]蔡丽梅,虞如芬,赵慧燕,等.高龄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综合性康复治疗的疗效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9,31(07):923-925.
[4]胡晶.产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5):82-83.
[5]闫梅,温琦,梁开如,等衡.不同时机盆底康复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近期疗效[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19,11(05):51-55.
[6]龙锦心,罗思红.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J].辽宁医学杂志,2018,32(06):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