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道感染是常见的儿科疾病,可导致婴幼儿生长迟缓,影响正常排尿,甚至损害肾功能,必须及时治疗。其实,小儿泌尿道感染是可以预防的,家长应该增强预防意识,注意观察宝宝的排尿情况及日常表现。
1.小儿泌尿道感染的易感因素
1.1受小儿解剖生理特点影响
女童的尿道较短,尿道口与肛门的位置接近,如果家长不能及时为宝宝更换纸尿裤,粪便很容易进入尿道中,引起感染。男童的包皮较长,如果不定期清洗,很容易积垢,细菌上行会引起泌尿道感染。另外,小儿的输尿管较长且弯曲,管壁弹力纤维发育不全,很容易扭曲,被压扁,继而发生尿潴留,诱发泌尿道感染。
1.2泌尿系统畸形
先天的泌尿系统畸形会为细菌的生长提供更好的环境及条件,比如,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后尿道瓣膜、膀胱输尿管返流等,可引起肾囊肿、肾盂积水、尿潴留,引发泌尿道感染。
1.3其它因素
小儿由于营养不良而导致免疫力低,患有肾病综合征,存在排尿功能障碍,接受过泌尿道器械检查,留置导尿管等,均可引起泌尿道感染。
.png)
2.小儿泌尿道感染的表现
2.1急性泌尿道感染
急性泌尿道感染的病程一般不超过六个月,不同年龄的儿童患病,症状表现存在很大差异。出生三个月内的婴儿,泌尿道感染的表现包括全身发热、精神萎靡、嗜睡、呕吐、食欲减退、发育迟缓,出现黄疸、血尿,较少哭闹。出生三个月以上的婴幼儿,泌尿道感染的表现为排尿困难,有血尿甚至脓血尿,发热,腹部疼痛,腰酸,呕吐,尿频等。
2.2慢性泌尿道感染
慢性泌尿道感染的病程较长,平时可无显性症状出现,间断出现尿频、发热、腰部酸痛、浑身乏力等症状,严重者还会影响肾功能,导致血压升高。慢性泌尿道感染的儿童大多生长发育迟缓。
3.如何预防小儿泌尿道感染
3.1积极宣教
对于已经可以自行如厕的儿童,家长要教育他们保持会阴部卫生,包括大便后从前向后擦拭肛门部位,以免粪便接触会阴部导致感染。女童在小便后也要用洁净的纸巾擦拭外阴。平时不能暴露会阴部,尽量不要为孩子穿开裆裤,勤更换纸尿裤和内裤,少穿不透气的紧身裤。另外还要告诉孩子,不能养成憋尿的习惯,有尿意要立即排尿,否则尿液一旦在膀胱中停留的时间超过了4h,患泌尿道感染的机率就会大大增加。
3.2多饮水
多饮水能够增加排尿,冲刷细菌,具有预防泌尿道感染的作用,但是不能用饮料或者奶水代替水,否则是达不到效果的。如果孩子对大量饮水抵触,可以用蔓越莓汁代替,蔓越莓汁能够酸化尿液,减少细菌滋生,具有预防泌尿道感染的作用,且味道可口,更容易被幼儿所接受。
3.3注意观察
如果幼儿排尿异常频繁,家长就要警惕了,要注意观察幼儿在排尿时的表现,如果在排尿时哭闹,应该及时到医院中接受检查。女宝宝患泌尿道感染的机率明显高于男宝宝,家长要尤其注意观察女婴的阴部有无分泌物或者发红,每日用温开水清洗外阴。男童也要在每一次沐浴时清洗生殖器,特别是包皮以下的位置,要将藏匿的污垢及时清除。无论是男童还是女童,都要避免长时间的坐浴,尽量选择淋浴。如果发现生殖器和外阴部位有发炎迹象,可以在清洗后涂抹红霉素软膏,保持阴部干燥。还可以定期为宝宝做一次尿常规检查,预防隐秘性感染。
3.4预防交叉感染
家长要将自己的衣物与宝宝的衣物分开清洗,尤其是不能将孩子的内裤和袜子浸泡在一起,以免真菌感染。应该为孩子准备单独的卫生用品,不与大人混用。
4.小儿泌尿道感染怎么办
小儿患泌尿道感染的机率很高,很多时候家长已经严加防范,但怎奈细菌无孔不入。小儿出现泌尿道感染的症状后不必惊慌,通过及时的治疗和有效的护理是可以很快治愈的。
4.1饮食护理
在泌尿道感染的急性期,为患儿准备清淡易消化的流食,增加饮水量,加速细菌排出。这一时期患儿不能吃高脂肪、高盐食物,否则可导致水肿。注意多补充矿物质和维生素,多吃蔬菜、水果,婴幼儿可饮用水果汁和蔬菜汁。
4.2发热护理
发热是泌尿道感染的主要症状之一,出生六个月以下的患儿,主要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尽量不服用药物,如用湿毛巾擦拭全身,贴退热贴。如果体温超过了38摄氏度,且持续不退,必须服用药物降温。每半小时测量一次体温并记录。
.png)
4.3用药护理
治疗泌尿道感染主要利用抗生素药物,常用的药物有呋喃旦啶、复方新诺明、头孢等。但药物可引起一些不良反应,需注意在饭后服用,多饮水,严格控制药量,遵从医嘱。如果不良反应加重需及时更换药物。
4.4一般护理
每日为患儿清洗外阴,及时更换内裤或纸尿裤,保持阴部的清洁、干燥,减少排尿不适感。受到水肿、营养不良等因素的影响,患儿皮肤很容易受损,要及时帮助三个月以下患儿变换体位,保持皮肤干燥,穿纯棉材质的柔软衣物。在孩子哭闹,发汗后,及时更换干燥的衣物。
结语
小儿泌尿道感染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这很可能是尿路畸形等先天发育不良的原因导致的。家长在积极预防的同时也要时刻注意观察,一旦孩子出现了泌尿道感染的症状,及早入院检查,排除发育不良等因素,有效治疗和护理,是可以很快治愈的,无需太过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