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护理心理学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对患者进行手术是医治患者一些重大疾病的必要手段,但在确定要进行手术后,病人的心理状态同样是相当重要的。因为病人的心理状态极有可能影响术前的准备工作、术中的医疗效果和术后的恢复效果。因此,作为一名手术室的护理护士,必须要掌握有关的心理护理知识,对病人的心理状态时刻关注,并且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力求让病人达到最好的手术医疗效果,帮助病人早日康复。
一、了解手术患者的心理状态
护士应当对手术患者可能出现的心理特征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因为每个手术患者的年龄、病情和文化背景、经历状况都不同,那么可能出现的手术心理也各不相同。因此手术室护士了解手术患者可能出现的心理特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手术患者的心理特征一般分成三大类。
第一类是多愁、忧郁和渴求。根据数据统计,在手术进行前,至少有九成的患者会对将要进行的手术感到恐惧和紧张,容易胡思乱想,考虑很多事情,甚至还会出现失眠睡不着的情况。其中有些农村手术患者,会有医疗费用承担不起的顾虑,还会考虑医生是否认真给自己做手术。这些情况体现在反复和医生询问手术的具体情况和手术成功几率等,心里也无比渴望给自己做手术的医生非常有经验,想从中获得一点心理慰藉和安慰。显然这种紧张、忧郁和渴求是患者内心恐惧手术的表现,这种情绪不利于患者接受手术以及术后的恢复。
第二类是抑制心理。抑制心理大多发生在年纪比较大的患者或者大型手术中,主要是由于他们对手术没有正确的认识,把手术环境想的过于冰冷和可怕,对手术中用的手术刀、血和各种工具产生抵触心理。在他们手术前的构想中,手术室无疑是个可怕、令人恐惧的地方,以至于他们在手术前会出现呆滞、反应变迟缓或者经常若有所。于此同时,身体方面也会出现肢体活动不灵活、出虚汗、身体有时会颤抖的情况。
第三类是激动心理。这类心理主要是患者对手术怀有的恐惧害怕心理达到最大值,已经没有办法再忍受,就会自我释放,如在推入手术室的路途中,突然大声哭泣流泪,或者喊叫。这种情况大多见于有神经衰弱的患者,前期具有长期不安,情绪压抑的特点,其中,儿童和女性患者多发现有此类手术心理特征
二、手术护士进行心理护理的具体做法
在了解了手术患者的一般心理特征后,手术护士应当做的就是根据患者的心理变化、社会背景和情感状态,来具体实施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让患者可以以最好的心理接受手术治疗。
(1)手术前患者心理护理
首先要注意自己与患者的交流方式。手术室护士要充分考虑他们不安的心理特征,与他们交流的时候,要注意语气尽量温和,要像对待亲人、朋友一样认真对待他们。同时,要多与患者进行适量适当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的顾虑,要耐心倾听它们的述求,和患者强调手术的安全性。另外,手术室护士还要用正确适当的词汇和语言来向患者解释手术中或者手术后可能要承受的疼痛程度。对于大型并且有一定难度的手术,手术室护士应当向患者解释医生的具体手术方案,让患者对手术的安全性有一个心理保障。其次,手术室护士还需要向患者介绍手术有关的准备情况和应用的医疗技术,麻醉方式和程度以及医护人员的从医技术和经验,还包括解释手术的正确性和必要性,从而让患者对手术的进行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最后要给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因为患者对手术的环境非常的敏感,所以切记不要在床单上出现血迹、手术中需要用到的器具也不应当让患者看到,要让患者感到安静、舒适和清洁。
(2)手术中患者的心理护理
在对手术中患者的心理护理,根据麻醉类型可以分为三类,手术室护士应当依据患者的清醒情况的不同,来进行不同的心理护理。第一类局部麻醉手术。进行此麻醉类型的患者一般头脑都非常清醒,这需要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在手术中,护士有必要对患者介绍局部麻醉的特点和可能会出现的不适感觉。护士应当时刻关注着患者的精神状态,避免患者情绪出现异常。第二类是硬膜外麻醉手术。此类麻醉会让患者处于半清醒状态,护士应当向患者详细介绍此类麻醉在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最后一类便是全麻手术,在手术进行的过程中,患者不会有任何的感觉,但是当手术结束,患者的意识逐渐恢复,护士对患者的心理护理仍然显得非常重要,首先应当告知患者详细准确的手术结果和术后出现某些不适的正常性,还需要时刻注意患者的健康状况。
(3)手术后患者的心理护理
首先要对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进行清洁,把血迹擦净,要确保包扎整洁,让患者在手术后感到手术的成功,以便于安心修养;其次,手术室护士也要详细的跟患者和其家人解释术后伤口的疼痛和愈合的规律以及后续进行的一些辅助治疗。最后护士每日仍然要与患者进行一些适量的谈话,密切关注患者术后的心理状态,以确保患者顺利康复。
总而言之,手术室护士对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可以缓解患者的恐惧、紧张心理,对患者的康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温馨提示:
手术患者在遇到心理障碍时,一定要告知手术室护理护士,及时摆脱异常情绪,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