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技术诊断肺段隔离症的临床价值。方法:2018年11月~2019年11月,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肺段隔离症患者50例,且类型均为肺叶内型,分别给予X线平面检查设为对照组,多层螺旋CT检查设为观察组,对比检测结果。结果:诊断准确几率对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P<0.05)统计学存在意义。诊断时选择多层螺旋CT,获得图像的分辨率更高,可清晰显示出异常病变组织边缘、肿块、周围组织等关系,可将诊断基础明确。结论:以多层螺旋CT对肺段隔离症实施诊断,可使诊断准确几率提升,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依据,存在推广价值。
【关键词】肺段隔离症;多层螺旋CT技术;临床价值;准确率
肺段隔离症属先天性的肺发育畸形,较为少见,病变分支与正常支气管位交通为其病理特点,与正常肺组织间分离,通常无肺功能等。患病初期因无明显的症状,患者中大部分是偶然在体检中发现,或肺部出现感染症后就医时发现。诊断该病症时普通X线片价值有限,因此诊断时应给予合理综合的方法,使疾病早期得到发现[1]。肺段隔离症检查时选择多层螺旋CT其优势在于敏感性、特异性、便捷性均较强,因此,本文选择50例患者展开研究,对多层螺旋CT诊断肺段隔离症的价值进行探究,详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8年11月~2019年11月,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肺段隔离症患者50例,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16~39岁,平均27.5岁。50例患者均为肺叶内型。
1.2方法
检查时,对照组选择常规X线片检查,分别对患者左(右)侧位胸片、后前位胸片加以摄取。
观察组检查时选多层螺旋CT,展开对患者的CT平扫、增强扫描。选择64排螺旋CT机,扫描方式选择连续容积法,选择美国MEDRAD的高压注射器进行增强扫描,经肘部静脉注射,以患者体重为依据,注射70~90毫升剂量不同的碘帕醇,速度控制在3毫升/秒,注射前后的冲洗选择0.9%的氯化钠注射液30ml。触发模式选择自动,在脉降主动脉中放置感兴趣的区域。对比剂注射完成后,动脉阈值至120Hu后,扫描自动触发,自胸廓入口至肝脏上缘为扫描范围。完成扫描后,传输图像至工作站内,选择多种模式后处理图像,如VR(体积再现技术)、MIP(最大密度投影)、MPR(二维多平面的重建)等。
1.3观察指标
(1)对两组诊断的准确几率加以观察。(2)对经多层螺旋CT诊断的影响展示进行观察。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计入SPSS 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x±s)以T值检验,计数资料(n,%),行卡方值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诊断准确率
两组诊断的准确几率对比,(P<0.05)统计学存在意义,见表1.
表1 诊断的准确率分析 (例,%)
.png)
2.2影像展示
肺段隔离症50例患者经多层螺旋CT技术的诊断,患者中45例于肺下部发生隔离症,27例为左下肺,18例为右下肺;右上肺发生5例。50例患者肺部肿块影呈现均不规则,其中肿块内部含较多混杂密度小圆形的阴影5例。强化表示:32个肿块强化程度为轻度至中度,18各肿块存在不明显的强化,调整成像层厚度、间距均为8mm时,其中供血动脉可见异常情况者23例,增强后5例患者异常血管无明显强化,但局部CT值在其胸部主动脉起始位置时数值确为73.6HU,(见图1),术后在异常血管内发现含血栓,另有20例患者的供血动脉异常情况可见,(图2)但调整图像层厚、间距为3mm、1mm时,经图像重组,并与MPR观察结合,可呈现出20例患者供血异常的动脉(图3)。本文中50例患者均为肺叶内型,且胸主动脉是异常供血动脉主要来源。
3讨论
部分肺组织在胚胎时期分离于正常肺部单独发育即为肺段隔离症,是由体循环异常动脉胚胎性肺组织而形成的实质性或囊性的肿块,主动脉是其70%的供血来源[2]。临床将其分为肺叶外型和肺叶内型,该病各年龄组均可见,而居多者为青年,性别间发病无差异。患病初期大部分患者不存在自觉症状。为使患者疾病情况得到更加全面详细的了解,诊断时应给予合理的方法,使诊断的准确几率提高,有利于医生更好的对疾病日后治疗方法的拟定[3]。若有供血动脉异常出现在诊断中则可确定为肺段间离症。
临床对该疾病传统的诊断中常选择动脉造影,而伴随着持续发展的CT技术,特别是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中较为可靠的一种血管成像非侵袭性的造影方式,将血管造影传统方式代替,现已成为对肺段隔离症实施诊断方法中较为重要的一种。该方法可发现病变部位囊性和肺部感染的情况,由图1可见右下肺有一软组织块影存在,还可在肿块内发现小钙化阴影和不规则含气。从图2可见成像间距和厚度均为8mm时可见轴位图像和斜位图像中左下肺存在一不规则团块影,其存在不均衡的内部密度,肿块内部可见源自胸主动脉的血管影。图像2和3显示为同一患者,其感兴趣的异常血管上下位置的成像厚度和间距为3mm、1mm,无论是从图像还是斜位均可明显观察到异常血管源自主动脉。
本文给予观察组诊断时选择多层螺旋CT,对照组选择普通X线片,经研究显示,两组诊断准确几率对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可见,选择多层螺旋CT技术可使诊断影的显示效果得以有效提升,为医生提供的图像更为清晰、分辨率更高,有利于疾病日后治疗方案的拟定,值得广泛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王谦.探究放射线和CT对肺段隔离症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8,24(4):128-129.
[2]孔爱松.放射线和CT对肺段隔离症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12):362.
[3]谭佰荣.肺段隔离症采用放射CT诊断特点与效果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42):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