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Female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FPFD)患者中应用盆底肌康复护理的效果及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0月于我院确诊为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患者6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护理组,各33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模式,护理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盆底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脏器脱垂、尿失禁改善率,以及盆底肌纤维恢复的情况。结果:护理组患者脏器脱垂及尿失禁改善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组患者盆底肌纤维恢复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防治中,产后盆底康复护理较常规护理效果更显著,改善情况更好,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盆底康复护理,盆底功能障碍,脏器脱垂,尿失禁,盆底肌纤维
引言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FPFD)常由于产后女性盆底肌肉损伤或盆底结构发生病理性改变而导致的一系列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脏器脱垂(如子宫体脱垂,阴道壁膨出等),以及尿失禁等,其发病率可高达50%以上。不仅降低其生活质量,使患者产生抑郁、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还对女性的健康带来损害,对产后女性的生活及工作造成负面影响,甚至不利于家庭的和谐。因此,寻求一种高效、安全的修复方式对盆底功能障碍的防治至关重要。基于此基础上,本研究通过观察对66例FPFD患者采用产后盆底康复护理,探讨其对FPFD的效果及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0月于我院确诊为FPFD的患者66例,均为足月,自然分娩单胎儿产妇,产后无其他并发症者。年龄为20-30岁之间。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护理组,各33例。对照组平均年龄为(25±4.38),观察组平均年龄为(26±3.19),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身高、经济条件以及文化水平等均不纳入本次实验研究。
1.2实验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盆底肌低频点刺激治疗,一周2次,每个疗程4次,连续护理6个月,从产后48小时开始予以相应护理干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模式,如产后宣教,指导合理饮食,哺乳注意事项,局部卫生护理等。护理组在常规护理上加用产后盆底肌康复护理,予以膀胱功能训练及盆底肌肉电刺激,同时指导患者正确进行提肛运动,用以锻炼盆底肌功能。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予以凯格尔球或阴道哑铃进行辅助训练。同时予以心理护理,引导患者放松情绪,协调肌肉运动,指导患者正确的呼吸方法,可辅助使用可视化视频或背景音乐,以此达到松懈情绪的作用。具体方法可参照文献中步骤[1,2]。
1.3观察指标
①采用盆底肌修复仪(购于南京伟思)检测患者盆底肌纤维恢复情况。比较两组患者I、II类盆底肌纤维恢复例数,III类为恢复异常者。盆底肌纤维恢复率=(I类+II类)/该组例数×100%。②采用国际化尿失禁简表ICI-SF进行评分,总分为21分;采用POP-Q分级评估盆底脏器脱垂情况(如子宫脱垂、阴道壁膨出等),参照文献中指标分为0-IV四级[3]。脏器脱垂恢复率=无脱垂例数/该组例数×100%。③治疗后6个月,仍出现脏器脱垂及尿失禁的患者例数。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 2003汇总实验数据,采用SPSS 19.0进行实验室数据统计,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两两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盆底肌纤维恢复情况
对照组I、II类盆底肌纤维恢复例数为30例,III类为3例,恢复率为90.91%;护理组I、II类盆底肌纤维恢复例数为32例,III类为1例,恢复率为96.97%。护理组盆底肌纤维恢复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脏器脱垂情况
两组患者护理6个月后,对照组33人仍有不同程度脏器脱垂,护理组无脏器脱垂者6人,其余27人有不同程度脏器脱垂(见表1)。
表1 两组脏器脱垂分级结果(%,n=33)
.png)
2.3 尿失禁情况
两组患者护理6个月后,护理组尿失禁人数低于对照组人数,护理组ICI-SF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尿失禁ICI-SF评分(x±s,n=30)
.png)
3 讨论
由于妊娠及分娩时对盆底肌产生过大的压力,极有使盆底肌原本的结构受压变形、移位,甚至肌纤维断裂等,从而损伤盆底肌,造成产妇产后出现压力性尿失禁,子宫脱垂,阴道壁膨出等情况,影响产妇日常生活及工作。通过本实验研究,我们发现,盆底肌损伤虽然可能导致盆底功能障碍,但大部分患者可以通过盆底肌康复锻炼,比如引导患者正确进行膀胱功能训练,调节自我控尿能力,指导患者缩肛提肛训练,均有利于盆底肌恢复。其次,周期性长期性进行盆底肌电刺激,可刺激盆底肌纤维收缩与舒张,增加肌纤维的横截面,促进肌纤维增厚增粗,也有利于盆底肌张力的恢复。同时,对患者予以心理护理,建立盆底肌护理认知,提高患者依从性及适应性,使患者在家自我进行凯格尔运动及提肛运动等,加强盆底肌的舒缩能力。因此,与常规护理相比,产后盆底康复护理对盆底肌功能障碍的改善效果更加显著,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欧学鸳, 刘晖, 高红梅. 产后盆底康复护理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分析[J].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8, 23(05):98-100.
[2] 汤虹芳, 董云连. 产后盆底康复护理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防治效果及安全性研究[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7(6).
[3] 许楠, 邱丽花, 宋芹香. 产后盆底康复护理对女性脏器脱垂与尿失禁改善情况的影响[J].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8, 50(10):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