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论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 魏潇

发表时间:2020/5/6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期   作者:魏潇
[导读] 摘要: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浙江省杭州市  310000
        摘要: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在“海绵城市”雨洪景观系统设计中,综合应用弹性设计、节约化设计以及人性化设计策略,打造生态化、多功能、低成本、宜人的可持续雨洪景观系统,可有效解决城市突出的水问题并带来良好的生态、环境、经济及社会效益,为人们创造美好的居住和生活环境,从而促进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海绵城市理论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风景园林规划;应用
        引言
        为了推动城市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相关部门需要引进海绵城市建设理论,将其作为城市发展和转型的重要方式。海绵城市建设理论将生态环境和建设规划进行了有效融合,解决了城市内涝、水体黑臭问题,并对城市微气候进行了有效调节。因此,在城市风景园林规划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根据海绵城市建设理论,遵循节约水资源的原则,为风景园林规划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理论支持。
        1、海绵城市理论概述
        海绵城市理论就是将城市建设成具有海绵功能的城市,当城市遭遇到洪涝等自然灾害或者生态环境出现较大改变时,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体现出较好的“弹性”,尽可能地降低城市所遭受的损失。此外,海绵城市建设的另一大重要作用就是实现对雨水资源的收集、储存以及再利用。现阶段,海绵城市展现出的生态环保作用获得了各界人士的共同认可,国家也充分重视海绵城市的建设与开发,并在我国一些城市开展了试点工作,从实践中检验海绵城市建设的根本作用,加强对自然水资源的合理收集与综合使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能够对现有的生态系统进行良好的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其自身所具有的小溪河流、草地以及耕地等均能够作为海绵体,增加对这些海绵体的保护与利用,可以较好地增加城市水资源管理能力,保证原有的城市水资源环境不被破坏。2)可以使已受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正常。在漫长的城市发展历程中,城市的建设都是采用传统的方法和思想进行的,对城市原有的生态环境造成了非常大的破坏。通过在城市建设中融入海绵城市理论,可以对已损坏的海绵体进行修复,从而使得城市的生态环境逐渐恢复正常。3)可以促进对新海绵体的创建。在将海绵城市理论应用到现代城市建设中,利用先进的LID技术可以创造出更多的新海绵体,通过加强对城市建设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监督与管理,逐步扩大城市可渗水土地面积,与此同时进一步降低城市建设发展中对现有生态系统的损坏,尽可能地确保原有生态体系的正常运行。
        2、海绵城市与生态系统的关系
        在生态系统循环过程中,主要涉及水循环、大气循环和碳循环等内容。其中,水循环指的是生态系统循环中的关键内容,为整个生态系统循环提供了动力,其主要原因是园林绿化与水资源循环息息相关,能够确保物质能量流动,为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提供了支持。在水系统循环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针对地表水径流,实行相应的优化措施,解决水流问题,这是海绵城市理念的关键内容。并且,很多新材料的研发使得建筑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城市成为一个整体,将其作为生态环境,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自然环境,在通过自然过程提供免费服务时,城市形态会发生很大变化,如废水被自然净化、洪水被人民群众利用,这样大家就能够欣赏到自然美。
        3、海绵城市理论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
        3.1水景观建设在风景园林规划的应用
        在城市化建设之前,由于土壤对降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河流水位在短时间内就不会产生非常剧烈的波动。园林中裸地面积较少,雨水就不能很快地渗入到土壤当中,而且一些原本进入到地下水系统的水资源,只能在城市地表流动,不会很快地渗入到地下。

海绵城市建设中发挥雨水径流的作用,使原有生态系统得到保护,基于此构建湿地、河流和湖泊等等,对于生态敏感区合理控制,不仅能有效保证水资源不会大量流失,而且还维护了生态平衡。在城市发展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森林、草地、湿地,就可以维护好园林的生态平衡。建设海绵城市可以提高排水防涝的作用,使其发挥应有的价值。一些生态系统得到保护,被破坏的系统得到恢复,就会降低负面影响。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发挥风景园林的作用,就可以通过对降雨进行集水、储水,还要发挥净化的作用,实现“雨水路径的生成”。通过建设雨水花园、屋顶花园和透水路面,促进降水的吸收,对土壤中的水资源起到了补充的作用。当局部地表渗流能力低于降雨强度的时候,主要是结合园林的设计,对于园林景观进行完善,沟渠、景观净化等设施配置都要科学化,雨水将得到收集并运输到指定的生态湿地和池塘,构成了景观,当体积达到饱和状态的时候,也可以使用人工蓄洪或城市河流道蓄水。
        3.2人工湿地规划建设
        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湿地发挥着重要作用,既能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又能够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在风景园林规划过程中,相关人员不仅要关注生态环境、水系统建设,还需要加强自然湿地、人工湿地的建设和保护。
        3.3道路规划
        园林道路规划过程中也要注重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从而使园林设计生态环保特征得到最大化展现,并以实际地貌为结合点,对道路进行合理规划。就实践过程来讲,可以将环状道路网设计方式应用其中,从而在缩减道路面积的同时扩大其绿化带面积。同时,其分布时要注重间隔形式的运用,确保道路规划与道路实际排水需求的一致性。对道路树木的分布进行设计时,要改变以往刻板、整齐排列的方式,而是要注重植被的分散性,并确保植被密度满足相关标准,从而使道路周边的储水性能得到大大提升。从道路材料选择方面来讲,也应注重应用渗透海绵理论。要将渗透效果好的材料作为首要选择的材料,从而使雨水径流得到缓解,并能改善水质。此外,草皮砖、多孔混凝土和疏松粒料等也是可以应用的材料,从而使道路的透水性得到保障,进而提升道路设计的生态性。在园林道路改造过程中,可以将凸型绿化带应用其中,以此使园林道路的面积得到合理缩减,在径流速度减小的同时达到高效储存雨水的目的。
        3.4雨水收集
        就园林建设过程中雨水收集来讲,一方面可以使地下水位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另一方面能实现对城市附近水资源的补给,是契合生态需求、节约城市水资源的有效措施。在开展园林广场建设时,还可以设计专门的储水系统,以实现对地面雨水的有效收集,从而达到灌溉园林植被和补给水池的目的。正是基于海绵理论下收集雨水方式的运用,既减少了园林内部对水资源的损耗,又使得雨水资源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理论在城市风景建设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明确园林建设中对于水景合理规划和布局,不仅发挥园林的景观效应,而且还可以发挥其水调节的作用。中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景观设计就需要全面调整,将海绵城市理论融入到风景园林的规划中,不断完善风景园林设计,使得城市的节水模式实现创新,还可以起到净化城市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星甫.浅析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J].技术与市场,2018,25(09):208-209.
        [2]王海龙,周涛勇.海绵城市理论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24):196.
        [3]杨堂超.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分析[J].低碳世界,2018(09):130-131.
        [4]原英东,刘周.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J].花卉,2018(16):157-158.
        [5]王相云.试论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J].农家参谋,2018(16):8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