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德育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优势与误区 黄有泰

发表时间:2020/5/6   来源:《论证与研究》2020年1期   作者:黄有泰
[导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单一教育模式逐渐转变为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对教师的教学要求也从以前的知识本位转变为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体育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身体、心理、行为、思想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小学体育涵盖了大量的德育内容,对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德育渗透,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主要论述了小学体育

                                                             黄有泰
                                                (梅州市蕉岭县友邦小学)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单一教育模式逐渐转变为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对教师的教学要求也从以前的知识本位转变为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体育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身体、心理、行为、思想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小学体育涵盖了大量的德育内容,对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德育渗透,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主要论述了小学体育德育的优势和误区。
        关键词 德育教育;小学体育;优势
        体育教学与其他课程一样,都有相应的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它有一定的教学组织和教学目的,需要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教师的任务是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提高体质,培养意志力和道德品质。另外,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具有广泛性、思想性、教育性等特点,与人的意志、道德、思想等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
        一、德育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优势
        1.加强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要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把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实践与社会主义祖国建设结合起来。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刘翔在2010年11月25日男子110米栏决赛中以13秒09的成绩夺得金牌,并连续第三次获得亚运会冠军,打破了刘翔自己保持的男子110米栏纪录。当刘翔身披国旗,在观众的欢呼声中向大家挥手致意时,我们向刘翔表示祝贺,为祖国感到骄傲;首先,刘翔一号是2010年广州亚运会男篮决赛。中国男篮以77比71击败老对手韩国队,夺得冠军。这是中国男篮第七次获得亚运会冠军。夺冠后,队员们都把奖牌挂在王治郅身上表示祝贺,并高兴地再次为祖国争光。通过这两个非常现实的例子,小学生们深刻地认识到,当鲜艳的五星红旗随着庄严的国歌在运动场上冉冉升起时,它不仅是获奖运动员的荣誉,也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为了让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每个人都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健康成长,为祖国的建设作出贡献。
        2. 培养小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在各种体育比赛中,许多比赛都是集体完成的。因此,要想取胜,必须加强组织纪律教育,引导学生合作互助。为了让孩子们充分认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首先,我让学生们观看了“灌篮决赛”中“蜂鸟队”和“电光队”的比赛。因为“蜂鸟”没有很好地发挥团结协作的精神,他们在其他队员受伤、没有替补队员的情况下赢得了比赛。接着是“蜂鸟”和“老鹰”的比赛,在决赛中,老鹰队队员互相抱怨,独立作战,但没有发挥团结合作的精神。最后,我给学生们讲了我国老女排曾经获得“五连冠”的故事。指出老女排运动员不仅个人运动技能高,而且在赛场上团结协作的精神,使她们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通过以上的例子,学生可以看出团结协作在体育竞赛中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小学生以各种形式参加体育活动,并在活动中进行直接广泛的交流。在活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矛盾和误解。有一次,学校举行了一场篮球赛,我们班的一个学生把球传给另一个运动员时犯了错误,两人在球场上互相抱怨,没人接球,有矛盾,看到这种情况后,我会暂停一下,叫他们到球场边去,会告诉他们篮球比赛是一个集体项目,如果球场上的球员不合作,如果他们的攻防技术再好,就无法赢得比赛,在游戏中,每个玩家都应该充分认识到,你代表的是集体参与游戏,而他们必须利用集体利益才是最重要的。通过交谈,两位选手意识到他们的方法不正确,他们在再次比赛后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最后我们班赢了比赛。作为一名小学体育教师,我们应该引导小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
        二、德育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误区
        1.德育不只是讲道理
        许多教师往往把德育等同于简单的推理,主要表现为形式主义、理论空谈和教条。在道德教育的实际渗透中,要认清新时期道德教育的基本问题,不能夸大其词,不能只做肤浅的文章,抓住道德教育的契机,同时要体现在由此产生的行为模式上,比如对违反游戏规则的行为要无条件的惩罚,对好人的善举要表扬放大,不要吝啬,这样的体力总比言语好。
        2.整个课堂都是德育的载体
        德育内容多、范围广。教师在教学中之所以陷入无法下手的尴尬境地,是因为教师没有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其思路和方法仅限于课堂设计的某一环节和准备的几个要点和行动。事实上,整个课堂是德育的载体。德育渗透可能出现在课堂的任何一个环节,尤其是儿童潜意识或无意识行为的质量,这些都是教师应及时发现并积极实践德育的因素,如上述随机行为。
        3.德育教育的盲目性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思想性。教学设计具有情节性、合作性、对抗性和竞争性,完全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但教育要立足于课堂内容,合理设计教学形式,挖掘游戏的思想内容,准确选择教学手段,实事求是地渗透,丰富方法,使德育渗透不脱离教学内容,显得牵强附会,避免以德育为目的的德育,把设计好的教学环节与德育的教学内容分开,形式大于内容。例如,体育游戏往往被作为德育渗透的重要手段,但许多教师只是通过游戏表现出一种德育现象。在游戏过程中,他们所关注的是游戏所应达到的辅助教材的效果。一些不利于团结的言行,如违反规章制度、投机舞弊、赌博互诉等,往往被老师忽视。
        4.德育教育的强制性
        在许多情况下,道德教育仍然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状态。这种渗透是一种灌输式、被动式的教育模式,违背了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角色。道德教育的真正渗透应该实现从义务教育向民主教育的转变。通过民主平等的师生沟通与合作,引导学生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变被动为主动,激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道德行为选择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能抑制不良行为,使学生形成知行合一的良好人格。
        道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依靠教师的辛勤劳动。它不同于任何一门学科,因为它不是形成一个知识体系,而是一种道德信念和相应的行为、生活方式;它还依附于每一门学科,使德育渗透与教学各方面的结合能够起作用,增强德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国强.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科技信息,2019,9:652.
        [2]李传安.刍议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学校体育学,2018,3(17):54.
        [3]周燕丽.当议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素质教育,2018,12:16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