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态传承 ——从中日韩过年习俗看传统节日文化保护 孟笑寒 王越 姜壬文

发表时间:2020/5/6   来源:《论证与研究》2020年1期   作者:孟笑寒 王越 姜壬文
[导读] 摘要:新年作为我国自古以来的节日传统,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与中国相邻的日韩两国迎接新年时也存在相类似的节日习俗。它承载着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积淀着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国内外关于中日、中韩两国传统节日习俗的对比研究较多,但将中日韩三国一同比较分析的研究却是少数,从当代视角下探讨保护对策更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中日韩过年习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三个国家传承与发展过年方式的

                                                                    孟笑寒 王越 姜壬文
                                          (吉林大学前卫南区  吉林省长春市  130012)
        摘要:新年作为我国自古以来的节日传统,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与中国相邻的日韩两国迎接新年时也存在相类似的节日习俗。它承载着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积淀着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国内外关于中日、中韩两国传统节日习俗的对比研究较多,但将中日韩三国一同比较分析的研究却是少数,从当代视角下探讨保护对策更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中日韩过年习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三个国家传承与发展过年方式的比较分析,在当今传统节日逐步式微的时代背景下探讨如何借鉴日韩两国传承与创新经验帮助我国传统节日实现现代转型。
        关键词:过年习俗、中日韩、活态传承
        节日文化作为显性的民族文化,每时每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人,也蕴含着一个民族的饮食习俗、历史传说、人文风情、精神气节,是一笔丰富的民族精神财富。不同民族的节日文化不仅彰显着本民族的独特个性和魅力,也与邻近民族文化相互感染、相互影响。日本韩国与中国在历史上便保持密切关系,其民族文化习俗也深受中国影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日韩两国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本民族特有文化。尤其是在三个国家中都具有重要意义的过年习俗方面,相似性与差异性并存。
        然而,在消费主义时代下,大众传媒与商业共同消解了传统节日特有的仪式感和神圣感,节日的消费狂欢遮盖了节日本身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传统节日正逐渐被物化和商品化,人们在节日中的参与性和主体意识也日益削弱。
        以此为背景,近年来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成为国家关心的热点问题,特别是我国尤为重视推动本国文化的发展以及大力开展传统文化保护对策。本文通过分析比较中日韩三个国家过年习俗的传承现状,在对比中找寻可借鉴之处,并探寻我国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的新出路,实现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活态传承。
        一、中国与韩国过年习俗对比
        祭祀祖先是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过年时也不例外。其意义是慎终追远、源远流长,寄望于后裔的繁昌,所以行事之时,严肃、隆重、恭敬、诚挚,这来源于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就过年祭祖这一方面而言,中国与韩国有众多相似之处。但是随着历史和时代的演变,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在中国,由于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以及传统节日文化相关教育的缺乏,这一习俗逐渐没落,过年期间仍进行祭祖的家庭已寥寥无几。而在韩国,祭祖这一习俗得以保持,并通过祭祖表达对祖先的怀念与敬意。
        除祭祖之外,在中国,“年夜饭”也是重中之重,经过一年的辛勤耕耘、奔波忙碌,终于可以回到家中,享受团聚时光。这一习俗从未改变。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有很多家庭会选择在饭店吃年夜饭,这也使过年的庆祝方式趋向商业化,使“年味”变弱。而在韩国,过年期间,大大小小的饭店都会关门休息,人们依旧保持着在家里自己动手做年夜饭的风俗习惯。
        另外,提到过年,一定不会少的就是“红包”。红色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颜色,甚至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代表着喜庆、热闹与祥和,甚至可以用来驱邪。因此,给红包意味着满满的祝福。但是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过年期间,人们开始广泛使用“微信红包”。不似“传统红包”一定要面对面发放,只需要动动手指,红包就已经出现在对方的手机里了。“微信红包”让红包成为了电子屏幕上冷冰冰的数字。而韩国作为“白衣民族”,崇尚白色,认为白色代表着圣洁与高贵。所以在过年期间,人们是准备“白包”的。虽然韩国也开发了电子支付,但并没有广泛流行,因此韩国保持着发“传统白包”的风俗习惯。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传统的过年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在中国,“年味”有着逐渐变淡的趋势,所以开创新的过年庆祝方式迫在眉睫。而在韩国,在保持传统习俗的同时,近几年,韩国还开创了新的过年方式——在过年期间,全家外出旅游。这不仅有利于维系亲情和家庭和睦,同时也提高了过年的趣味性以及人们的参与度。为此,我国在新年庆祝中可借鉴这一方式。
        二、中国与日本过年习俗对比
        中日过年的习俗上存在许多差异,首先是过年的饮食方面有着众多不同。在中国,北方年夜饭主要以水饺为主,饺子一般在新年之前包好,在除夕夜煮着吃,“饺”与“交”谐音,“交”是交会,“子”是子时,暗指新的一年在子时到来,辞旧迎新。南方年夜饭有吃汤圆的习俗,另外地域不同也有吃元宵、馄饨、长面、年糕等食物的。 在日本,年夜饭的主食一般是荞麦面,日语中表示为“年越しそば”。一是因为荞麦面细长,寄托了人们对长寿安康的美好祈愿;二是因为荞麦面容易切断,象征着切断过往的烦恼,迎接美好的新年。



        在过年饮食之外,过年时对家人朋友的祝福方式也有明显差异。在中国,随着通信网络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会使用电子贺卡、短信拜年、微博微信拜年的方式来传递祝福,虽然节省时间并且环保节约,但是很多人为了方便进行毫无诚意的群发转发却使得人情越来越淡薄。相反,在通讯网络同样高度发达的日本,当今仍使用纸质版贺年卡传递新年祝福,日语称作“年賀状”。日本原来也有年始拜年串门的风俗,但是由于居住地距离较远,拜年串门多有不便,便逐渐产生了由送贺年卡代替拜访的习俗,并一直存续下来。贺年卡一般无固定的格式,大多人都会亲自制作,亲笔写下祝福的话语,向家人、朋友致以感谢和问候,带去新年的祝愿。它不仅仅意味着拜年,亦有确认消息等用意,是正月中不可或缺的风俗习惯。
        另外,在祭祀习俗上中日两国也有显著差异。受地理位置,农业实践活动和“天行有常”思想的影响,我国始终把“天”视为最高神;而日本由于长期的稻作农业活动和神道教的思想,则形成了“神灵崇拜”的意识。“天”和“神”信仰的不同使中日两国在祭祀习俗上产生了巨大差异。
        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看出中日两国的过年习俗由于历史文化和国情环境的不同存在很多差异,但是以贺年卡为例,中国可以辩证地借鉴这一方式,在利用科技网络社交的同时,适时地选择贺年卡传递新年祝福。
        三、总结
        通过上文的对比与分析,在传承传统习俗方面,日韩两国有很多可借鉴之处。但毕竟三国国情不同,我国要避免盲目套用。因此,我国要学习的是用适合本国的方法,保留一定的传统习俗,进行传统节日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发展。首先,文化需要人们的铭记。保护传统习俗需要从教育入手。建议将传统习俗、传统节日文化的相关内容纳入中小学生课本进行学习。从青年一代着手,让青年一代深入了解传统习俗、传统节日文化。其次,地方政府或民营组织可以在传统节日期间举行大型表演节目和各种集市商市,或者举办怀旧聚会,同时鼓励拥有传统节日文化相关物品的人们分享他们的物品,讲述他们的故事等。此外,可开发相关文创用品,将传统节日符号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让人们不仅在节日期间,就连平时也可以感受到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让人们真正对传统节日文化产生热爱。
        参考文献:
        [1]林慧.文化记忆的追寻与重建:中国传统节日保护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10
        [2]KANG SUKJONG. 中韩节日文化对比研究[D].山东大学,2018.
        [3]宗艳艳.中韩传统文化差异解析——从中韩春节饮食及服饰角度[J].黑河学院学报,2019,10(04):210-212.
        [4]刘玉杰.中韩春节习俗之比较[J].文学教育(下),2019(01):30-31.
        [5]高静.中韩春节民俗对比研究[J].兰台世界,2013(04):143-144.
        [6]宗艳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以韩国的传统节日观为参照[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08):104-106.
        [7]王蕊.基于民众认知视角下的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大节日为例[J].文化产业研究,2017(01):256-274.
        [8]常瑶. 从日本的祭典庆祝反思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J]. 中外交流, 2017(1).
        [9]小柴裕子. 中日“过年”习俗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12.
        [10]张舒.试论中日年节习俗及其文化异同[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1(06):55-56.
        [11]刘红艳.从春节传统风俗习惯中浅析中日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异性[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22):177-178.
        [12]董百会. 中日民俗文化对比与对日文化课教学[D].黑龙江大学,2017.
        [13]高木立子.中日过年习俗的民俗意义[J].民间文化论坛,2005(02):77-81.
        [14]康书静.中日传统节日对比及教学探究——以春节和端午节为例[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15.
        [15]高铭俊.中日除夕夜文化对比[J].青春岁月,2018,(2):398-399.
        [16]高瞻.中日新年习俗文化的差异[J].大观,2015,(7):85-86.


----------------------------------------------------------------------------------------------------------------

  1“活态传承”:节日依据其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自然地传承与延续。但是并不意味着摒弃所有社会干预性的外部手段,而是在政府倡导、学校教育等被动传承的辅助下,通过重唤节日本身魅力和激发民众自身热情,使传统节日融入现代生活,在实践中自然地得以传承。(摘抄自林慧 《文化记忆的追寻与重建:中国传统节日保护对策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