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铁消防安全保障策略 赖克光

发表时间:2020/5/6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33期   作者:赖克光
[导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的发展,地铁作为现代化的公共交通设施其作用越来越重要。
        深圳市龙岗区消防救援大队  广东深圳  518172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的发展,地铁作为现代化的公共交通设施其作用越来越重要。本文从设备、管理、物品、人员、环境、信息化、公共设施以及政策扶持等方面完善了地铁消防安全体系,提出了地铁消防安全保障策略,结合实际提出了今后的改进措施,为地铁相关管理部门提高地铁安全水平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地铁消防;安全保障;安全管理
        地铁消防安全保障策略是指依据消防安全体系针对具体安全隐患所采取的防范、处理措施,是配置在地铁系统内起保障地铁消防安全作用的所有方法和手段的综合。一方面要保证杜绝地铁系统内火灾隐患,保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性,另一方面还要保证地铁系统发生火灾后的损失最小。
        1、地铁消防安全保障体系内容
        以深圳地铁为例,尽管现阶段设备总体质量状况不错,但是通过评价也可以发现在通信信号设备方面还存在较大不足,其他方面也不是十分完善,所以应在加大现有设备检查力度基础上,完善综合检测设备,建立综合防火系统。
        (1)合理布局设备
        地铁各项消防设备的布局、使用应该与地铁建筑及车辆结构设计相配合,国外地铁消防设施布局较为科学合理,可以借鉴国外设计装配防火墙、水幕或防火卷帘门等设施,并且进行必要的防火防烟分隔。从利于疏散的角度出发,设置检票口、广告牌、疏散指示标志。列车设置紧急疏散门,车站内设置固定墙式消火栓和移动式消防装置,供乘客在紧急状态下使用。在地铁入口、连接通道、售票大厅等人多易着火处,安装自动报警和灭火装置。通过现场的烟感、温感等报警系统实现对全线消防信息的监视和事故风机的控制。
        (2)完善报警监控系统
        从前述评价过程来看,深圳地铁乃至国内大多数地铁其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均不是十分完善,尤其在信息传递方面容易出现重复传递或传递延迟等。因此建议各地铁站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可参考国外按两级管理。第一级为中央火灾管理中心,设置于控制中心大楼的中央控制室内;第二级为车站管理级,设置于各地铁车站、车辆段及停车场内,连接车站值班室和车辆监控中心。在列车的每节车厢内设置火灾报警或应急呼叫报警系统,通过无线平台与控制中心联网,以提高列车司机和控制中心对列车动态信息的监控能力。以上各级监控与报警系统实时通联,确保火灾报警信号能及时,正确,稳定地到达各级监控中心,使疏散、灭火等行动有序不乱的快速进行。
        (3)改进自动灭火系统
        与地下铁道同时修建的地下商场、仓库和汽车库以及车站的站厅站台层应按照《地下铁道设计规范(GB50157-92)》规定设置自动喷淋灭火系统。如果是火灾荷载大的场所,可以强化为水幕灭火系统,但是目前国内广泛应用的还是喷淋系统,水幕系统基本没有投入使用。在重要的设备机房应设置高效、环保、无毒无害的高科技灭火系统,增强地铁车站火灾的防控能力。而目前来说,深圳地铁的设施设备在国内尚属先进,在“消”方面主要采用的仍是比较传统的自动报警与消火栓结合灭火系统,只有在设有商业网点的车站站厅才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所以各地铁急需改进、升级自动灭火系统,尤其是在车站管理用房和设备用房内,由于设备的特殊性应该采用化学灭火设施。
        (4)提升地铁通风排烟系统效果
        地铁排烟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地铁火灾的救援难度和损失程度。地铁火灾中,烟气不仅毒害人体健康,还会使能见度降低,使人员不易撤离现场,因此提升通风与防排烟设施效果是非常重要的。在站台、隧道顶部设置垂直方向的排烟管道,管内气体的流动会降低烟道内部压力,使隧道和烟道形成压力差,从而提高了排烟效率。火灾发生时,站台层排烟,站厅层送风,使站台层形成负压,楼梯口形成向下的气流,便于人员向站厅层疏散。事故风机系统启动,在最短的时间内排出有毒的烟雾。通风设备设计选型时,必须考虑到高温情况下能维持工作,同时具备瞬时反风功能,满足排烟要求。并可远距离遥控启动。风机应按重要负荷供电,设两个互为备用的电源,末端应能自动切换。风道应考虑在发生火灾时兼做疏散通道使用。
        (5)加强安全疏散系统建设
        车站内设最高优先权的防灾广播。也就是说一旦发生火灾,广播系统被触发,则可立刻关闭其他一切广播,保证乘客可以立刻了解灾情信息,并能按照指挥有序逃离,而且逃离时间必须保证在6分钟内,设计时确保下车乘客至就近通道和楼梯间的最大距离不超过50m。
        2、管理——优化消防安全管理机构
        消防安全管理是指管理者和主管部门遵循经营管理活动规律和火灾发生的客观规律,依照有关规定,运用管理的一定方式方法,通过管理职能合理有效地组合保证消防安全的各种资源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研究表明,管理不善是导致火灾事故的根本原因,不管是刻意人为还是疏忽所致,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管理不善,至少是因为管理不到位没有及时发现或者监测出危险状况。像前述的深圳地铁,普遍存在空有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以及相应火灾预案,却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不能够完全真正落到实处的问题。深圳地铁尽管管理因素评价良好,但是通过访谈和现场调研也能发现这类问题的存在。比如地铁管理人员忙于处理日常行政事务,很多时候火灾的应急处理能力及处置措施掌握不够全面,并且大多缺乏整体协作处置火灾事故的能力;部分员工,出于偷懒或者个人原因,在操作业务过程中,不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用电制度;没有做到对已配备的消防设施定期进行检测等等。此外,普遍存在专业队伍和特种装备不足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改进和完善现行管理监督制度,特别是对一些技术工作,操作规程要能做到实时更新,而且对于一些系统、建筑用房的设计要进行规范,按照科学标准合理规划,要能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用长远眼光来看待地铁设计问题。
        (1)健全地铁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地铁管理部门要制定适应各种火灾事故的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使每位员工做到发现火情会报警,加强对员工的消防培训和预案演练,使得员工会扑救初期火灾,会组织逃生自救,会引导人员安全疏散,确保消防安全岗位责任制的落实。同时,强化消防监督执法,严把地铁工程防火设计审核关、施工过程检查关和竣工验收关,防止遗留先天性火灾隐患。
        消防基础设施管理重点是消火栓,消防部门和供水部门每年应对地铁站内、外所有的消火栓进行全面、细致、深入的调查,逐一登记造册,建立档案资料,编制消火栓手册,根据责任区消火栓发生变更情况及时修改档案资料,对每一处消火栓建立档案卡和标志牌,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制作电子地图,以便于使用和管理;同时通信、交通部门应当加强对消防通信、消防车通道等公共消防设施的建设与维护管理。
        (2)明确管理职责,优化组织机构
        各级发展改革、财政、建设等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将消防队(站)、消防装备、公共消防设施建设与维护、城市和街道消防规划编制以及消防救援部门消防业务经费列入本级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地铁相关部门应将消防安全纳入本系统发展规划,推行标准化管理,提高消防安全管理的整体水平。相关宣传部门应加大公益宣传力度,广泛宣传消防法律法规和消防安全知识。消防救援机构依法监督。并加强对地铁消防监督工作的指导,严肃查处消防违法行为。
        (3)建立专业化消防救援队伍
        地铁管理部门应当建立专业的地铁抢险救援队伍,能够根据不同的灾害情况采取相对应的救援措施,同时必须给专业队伍配备相对应的消防安全装备及救援车辆,特别是一些专用器材设备,更要配齐配足。地铁的安全技术部门也要针对不同的火灾制定不同的灭火方案,怎样进行火场的临时封堵,怎样对抢险救援设备进行使用等等直接关系到火场中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救援队伍生命安全的问题都要考虑在内,根据问题制定预案并开展经常性演练。同时,消防救援部门要加强对抢险救援队伍的业务培训,减少人员伤亡,提高救援效率,将火灾损失降到最低。
        (4)促进安全考核监督机制形成
        促进安全考核监督机制形成,建立健全安全运行分析与事故预警制度,通过考核的方式促进员工积极预防,从源头上控制事故的发生。同时要进一步制定、修订相关的法规《考评办法》,根据考评办法严格执行,对于其中影响较为严重的因素,进行一票否决制,努力达到考核的公平性。在宣传过程中可以采取各种形式,如职工趣味问答赛、宣传栏板报等形式。通过一段时间的实施之后可以评定标准化的车站,组织员工进行参观学习。
        (5)普及地铁消防知识,全民参与消防安全
        乘客是地铁的主要服务对象,也是事故逃生主体,在事故发生时,地铁工作人员有组织乘客疏散的职责,同时,乘客也必须积极配合疏散,这样才有利于减少人员伤亡,平时如果能够加强安全知识普及,使乘客具备一定的逃生技能,则更能有秩序的安全撤离火灾区,可以为扑灭火灾赢得有利时间,减少损失。所以加强防火、灭火、人员救护等方面的宣传与知识培训非常必要。健全消防培训宣传体系,对于消防工作社会化,增强公众支持力度,形成全民参与消防的良好氛围来说非常重要。地铁消防安全宣传必须透明、公开,既要注意宣传消防法律法规,也要让群众明白地铁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对于地铁运营中出现的问题也要及时解释、处理,还要注重防火知识和逃生技巧的培训。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提高了,人为的火灾事故就会减少,也会避免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参考文献
        [1]罗一新.关于地下铁道火灾防治措施的思考[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4.07:70-73.
        [2]张吉平,潘跃明.新加坡地铁安全管理的做法与经验[J].国际交流,2012: 55-56.
        [3]徐树亮.南京地铁消防安全管理体系[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07.06: 69-70.
        [4]陈华杰.地铁火灾事故分析和消防安全对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2(5):86-8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