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读写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5/7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20年1期   作者:谭学勤
[导读] 【摘 要】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新兴的思维开发工具,在语文课上有很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读写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 思维导图 小学语文 读写 应用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城关第二完全小学   四川 甘孜   626400

      【摘 要】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新兴的思维开发工具,在语文课上有很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读写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 思维导图  小学语文  读写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20)01-050-01
        思维导图就是通过树枝状结构,利用标号方式对思维进行有效展现的过程,它将人自身思维所具备的发散性具体化,能够把学生的思维过程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并显著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
        一、思维导图的教学价值
        1.有助于教师掌握正确、高效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有助于教师掌握正确、高效的教学方法,从而促进教学有序开展。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先思考快速阅读及整理信息的方法,同时要查找、整理思维导图中包含的核心内容和关键词,这不仅有利于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掌握知识。
        2.有助于健全师生的知识体系。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利用思维导图对课程教学进行设计,可以帮助师生形成整体观念,使之在脑海中构建相应的全景图,并以教学过程、需求、实际情况为依据,对教学进行合理调整。这有利于有效整合课程资源,建立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以显著增强教学活动的系统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3.有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利用思维导图开展教学活动,教师主要是进行正面引导,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提供有效帮助,这样便可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交流。师生之间平等、自由、轻松的交流,能让学生拥有更为宽广的展现、发挥自我的空间,引导学生依据自身实际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
        4.有助于充分落实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目前教育中的重点,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仅需要关注整体,还需要关怀个体的独特性。通过学生所制作的思维导图,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知识理解和掌握程度,进而制定具体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成长。
         5.有助于构建有效的团结协作机制。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是一个互相学习、交流的过程,它重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共同学习、成长与发展,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有效促进学习型班级、学校的建立。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读写教学中的应用
        1.集中学生注意力。



        思维导图具有较强的生动性、活泼性,可以有效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特别是对小学生而言,图文并茂的思维导图有着很强的吸引力,能够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满足学生的心理、认知需求,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从而有效落实课堂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的独创性思维。
        思维导图是从某一点或某个关键词开始延伸与辐射,通过联想与想象层层扩散,形成不断深入的知识脉络结构图,它有着明显的发散性,既能够帮助学生有效掌握语言知识和相关技能,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独创性思维。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设计思维导图,并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与空间,好让学生积极思考,充分想象,完成知识的转化与内化。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时独立设计思维导图,以此提升学生阅读学习的自主性,加强其预习效果。
        3.建立有效的知识网络。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所以在阅读学习中很难有效提炼信息,无法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而利用思维导图则可以简单明了地将学习内容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一目了然。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思维导图,整合并直观呈现教学信息,而学生可以通过思维导图从整体上通盘把握文章结构,获取新知,同时还可以由一点出发有效延伸,对所涉及的信息进行整合,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有效串联,从而形成有效的知识网络。例如,在讲完一篇文章或一单元文章之后,教师可以通过构建相应的思维导图,明确、清晰地展现出文章的知识脉络,有效整合与体现零散知识,以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从而显著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与学习能力。
        4.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可以充分体现出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利用思维导图,有助于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进而为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提供保障。在写作前,教师需要收集、整合相关资源,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出相应的思维导图。教师可先将作文题目告知学生,以初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使其能够主动收集与整理写作资源,为写作练习做好充分准备。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确切地把握教学尺度,不然会对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产生负面影响。此时,利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发散思维,找到新颖的观点,从而增强作文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谋篇布局,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对素材产生全新认识,这将使学生的写作条理变得更加清晰。同时,在写作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明确写作结构,然后通过点状分解明晰构思,从而写出形象、感人、内容丰富的作文。在写作过程中,思维导图能够不断拓展学生思维,使其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宽广的思维空间。这时,大脑可以围绕题目中的关键词及相关连线,对空白内容进行填补,从而有效凸显写作中心,让作文变得更具深度。
        参考文献:
       [1] 江斐斌. 思维导图在记叙文读写结合教学中的运用.《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8.26
        [2]邵胜男.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