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穿血液透析患者肱动脉一例的分析与总结

发表时间:2020/5/7   来源:《护理前沿》2020年4期   作者:孙中英
[导读] 血液透析作为一种肾脏替代疗法,是维持肾衰竭患者生命的主要方式。
        血液透析作为一种肾脏替代疗法,是维持肾衰竭患者生命的主要方式。建立良好的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治疗顺利进行的关键。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首选的通路模式。不同穿刺方法对AVF并发症的影响已有较多研究,但误穿肱动脉分析总结鲜有报道。我院自2013年开展血液透析治疗以来发生误穿患者肱动脉一例,因后期护理不到位导致患者重建AVF,现将教训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基本资料  患者,女性,42岁。因慢性肾炎,肾衰竭透析治疗2年,透析频率为2次/周,血管通路为右上肢AVF。
1.2 发生经过  责任护士选择患者右上肢肘正中静脉作为静脉穿刺点,穿刺失败,局部稍隆起,患者自述轻度疼痛。护士长更换穿刺针,选择其右上肢头静脉进行穿刺,穿刺顺利,血流量240ml/min开始透析治疗。考虑到两个穿刺点在同一水平线上,拔出失败的穿刺针用弹力绷带压迫会影响血流量而造成机器报警,增加患者精神压力,故未予拔针。
1.3 护理过程  透析治疗2.5h后患者局部疼痛,责任护士拔出失败的穿刺针手指按压止血30min后用纱球压迫弹力绷带固定,完成4h治疗安全下机。30min后患者上臂疼痛加剧,局部肿、硬,皮肤发亮,前臂无异常,内瘘猫颤良好。护士对其采取局部冰块冷敷,遵照医嘱20%甘露醇150ml静滴,留院观察。患者自述有出血感,护士用纱球压迫两个针眼,弹力绷带固定,右上肢置高于心脏水平,涂抹喜辽妥软膏,继续局部冷敷24h。7h后患者述疼痛减轻,给予逐渐减压直至不用弹力绷带。24h后局部避开针眼间断热敷,热敷30min、休息2h,间期贴敷土豆片、涂抹喜辽妥。次日患者自感症状减轻,AVF猫颤良好,自动出院。第四日、第七日患者常规透析,右上肢症状、体征明显好转,局部皮肤颜色青转淡黄。第十一日患者右上臂肿胀加重,原因不清。护士选择静脉穿刺点在左前臂,动脉穿刺点在瘘口上4cm处,穿刺顺利,流量佳。治疗3h,患者述右上肢疼痛难忍,要求下机;遵照医嘱下机。转上级医院治疗。上级医院诊断为误穿肱动脉。


2  原因分析
        (1)护士没意识到是误穿肱动脉  本血透室人员未见误穿肱动脉相关报道,忽略了动静脉毗邻关系。
        (2)压迫时间短,下机后未继续压迫  患者下机30min后上臂肿、硬,皮肤发亮,说明按压时间不够,须继续压迫。
        (3)健康指导不全面,未告知避免再次伤害;患者自我护理不当,发生意外伤害未及时就诊。
        (4)护士未建议患者B超检查。
3  护理经验总结
3.1  肘正中静脉与肱动脉毗邻,误穿肱动脉风险大,尽量避免穿刺。
        肘正中静脉与肱动脉毗邻,进针角度偏大、进针稍深就有可能误穿肱动脉,护士长应加强护士的培训,多交流,多总结经验,尽量避免选择肘正中静脉穿刺。
3.2  加强患者管理,重视压迫时间及方法  
        透析患者多是门诊走透,下机后急于离开。科室应加强对患者管理;强调留观30min的重要性,避免错过患者的最佳观察期。穿刺失败,应及时拔针并压迫,若在AVF区域或误穿动脉,下机后须继续压迫,压迫时间视患者情况而定。
3.3  重视健康指导
        本例患者右上肢皮下血肿逐渐好转过程中又出现加重情况,存在二次伤害的可能。护士除常规指导外,还应告知患者热敷、涂抹药膏或贴敷土豆片的具体方法,抬高患肢,避免受压,避免患肢用力或外伤致使针眼处小血栓脱落而再次出血加重病情,一旦发生意外及时就诊。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