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之小说教学的思考 张巧莲

发表时间:2020/5/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5月1期   作者:张巧莲
[导读] 语文学科是一门兼顾知识性和工具性的多功能学科。要想扩充自身知识能力、加强人际沟通能力,就要学好语文这一学科。而小说作为语文学科中的重点内容,对个人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作用。小说教学在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张巧莲     重庆市酉阳第一中学校  重庆  409812
【摘要】语文学科是一门兼顾知识性和工具性的多功能学科。要想扩充自身知识能力、加强人际沟通能力,就要学好语文这一学科。而小说作为语文学科中的重点内容,对个人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作用。小说教学在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关键词】高中语文;小说教学;思考探究。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5-125-01

        小说是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小说教学存在较多困惑,呈现出教学内容千篇一律,教学内容实用性不强等现象,成为当前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重点研究课题。本文以小说教学内容为依据,对现代小说和古典小说的教学内容进行探讨,为高中小说教学提供了有价值的教学策略和教学理论。
        一、高中语文小说教学存在的问题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中学语文教学经历了几次比较大的变迁。小说教学随着课标的改革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然而,当前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现在社会上就普遍认为,如今的中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兴趣下降,审美品位、欣赏水平甚至基本的阅读能力都偏低。”由此可见,高中语文小说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
        1.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小说文本解读的方式有所不同。有的对小说的人物有想法,有的则对小说的叙述视角感兴趣。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把小说课上得有声有色、趣味横生。然而,在实际的小说教学中,教师仍按照固定的、模式化的方式授课,对学生的关注不够多。长此以往,学生就对小说失去了兴趣。课堂成为了教师一人的课堂,“卖力不讨好”的现象就是这样出现的。
        2.教学内容有失文学性
        小说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小说教学属于文学教学。“其教学目的应是通过对文学著作的讲解、赏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并充分发挥好其文学的教育功能与引导作用。” 但是,在高中的教学中,有一些老师把文学作品的阅读处理成筛选信息的文章阅读,使小说失去了文学性。比如,有一个老师在讲《祝福》的时候,把祥林嫂的悲剧描述为现代版的“凶杀案”。这样的教学虽然新奇,但是已经偏离了文学的轨道、教材的本意。
        3.教学方法模式化、固定化
        时下,大多数的高中语文老师在小说教学中惯用一套模式化的方法,按照“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正音正词、段落大意、主题思想、表达技巧”这几大块来进行教学,形成了老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老师教不教一个样,学生学不学一个样的局面。原本深受学生喜爱的小说课,经教师程式化的讲解后,学生对小说也感到索然无味了。


日积月累,学生的审美、思维和阅读能力不但得不到发展,反而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这样的局面怎能不令人担忧呢?
        二、针对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现状提出的教学建议
        1.转变教与学的观念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教师和高中生对小说教学的态度是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高考考什么就学什么。这样的观念腐化了整个高中语文教学课堂,小说教学也因此陷入了泥潭。要解决小说存在的问题,首先要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观念。那么,如何转变这种错误的观念呢?需要国家、学校和个人共同的努力。
        对国家层面而言,要进行教学改革,颁布相关文件,采取强制性手段把语文教学改革提到日程上来;学校方面,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和试验,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来促进,比如举办诗歌朗诵大会、书法比赛等;教师和学生要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观念,认识到语文教学不仅是为了高考,它的开设更是为了培养学生审美和思维能力。
        2.把课堂还给学生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启发者。一直以来,因为存在着“一言堂”和“满堂灌”的现象,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和压制。课堂上,学生主人公的地位得不到保证,内心的想法难以表达。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上积极发言、合作互助、钻研探究。
        高中语文小说教学课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与合作性。这样,既能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又能充分激发学生对学习小说的兴趣。因此,为了改变“满堂灌”向“满堂问”的现状,教师就要在课前认真做好学情分析工作,在课上,合理安排课堂活动,让学生小组进行合作,教师在旁边对学生讨论的内容加以肯定、赞扬,并进行点拨、启发。整个过程,始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授课老师成为学生学好小说、解决问题的助手和引导者。
        3.注意小说教学授课方式的多样化
        多年以来,“模式化”教学占领了整个高中语文小说课堂,使得学生对教材编入的小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想要扭转这种局面,教师应注重授课方式的变化,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下面,笔者将根据特级教师上小说课的成功经验来提两点建议。
        (1)选点切入。
        教师在上小说课的时候,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可以选一个点进行教学,这个点既可以是评价人物,也可以是分析环境,但教师要对这个点做过深入的研究并能熟练运用。比如运用“点评式读书法”来对人物性格进行评价。陈静莲老师就成功运用这一方法讲述了《林黛玉进贾府》。她首先讲明“点评式读书法”的含义,然后做出示范,对林黛玉的性格特征做出评价,并在示范的过程中讲明欣赏人物的几种方法。之后的大部分时间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点评王熙凤的形象,最后又借名家的点评来补充不足。这样的课可谓大胆新奇,整堂课都围绕一个点来进行,不但能使学生深入学习,而且也能得到他们的喜爱。
        (2)对比分析。
        所谓对比,就是对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事物或人之间的异同进行比较。在小说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篇小说中的两个人物或者同一个人物身上发生的几件事,抑或是一个作家的两部作品进行对比授课。对比要深入,能够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和思考。比如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时候可以拿与林冲身世相似的杨志与林冲进行对比,探讨像“为什么林冲比杨志在逼上梁山的经历上更具代表性”这样的问题。小说教学在对比分析的研读中使人物的形象更饱满、更突出。这种授课方式也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
参考文献
[1]王荣生,等.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54.
[2]陈克欣.高中小说教学问题与对策探微[J].语文教学通讯,2012,678(4):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