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让小学语文课堂“活”起来

发表时间:2020/5/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5月1期   作者:梁亚妹
[导读] 语文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创设与语文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进而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热情程度,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和谐欢快的教学氛围里快速准确地掌握知识点,同时促进学生心理机能的和谐全面发展,达到在教学情境中培养能力、获取知识技能的目的。

梁亚妹   广西岑溪市第六小学  543200
【摘要】语文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创设与语文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进而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热情程度,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和谐欢快的教学氛围里快速准确地掌握知识点,同时促进学生心理机能的和谐全面发展,达到在教学情境中培养能力、获取知识技能的目的。
【关键词】情境教学;语文课堂;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5-102-01

        情境能给人带来直接的刺激作用,它在激发人的某种情感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例如,在大森林中听到虎啸和在动物园中听到虎啸声,人的内心感觉是大不相同的。由此推断,对人引起情感变化的具体的自然环境或具体的社会环境称之为情境。在课堂上运用情境教学去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质量,让小学语文课堂“活”起来。
        一、语文课堂情境教学法的作用
        1.激发情感,引起求知欲
        兴趣始终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原动力,兴趣与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兴趣能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强化。如果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充满了兴趣,就会持之以恒地去钻研它,使其达到教学目的。在课堂中创设良好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求知意识,使之能够有所创新,并养成自主参与的习惯和能力,让学生从此更加热爱语文课堂。
        2.培养创造性思维,体现求知欲
        情景教学是通过拉近生活与课堂的距离,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例如通过展示实物、课堂小游戏、榜样示范、音乐欣赏等形式,寓具体内容到情境之中,以便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使其求知欲得到充分体现,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最佳状态,让其觉得学习是一件有趣、快乐的事。
        二、小学语文课堂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一)在动手操作情境中感受文本
        创设和谐良好的氛围,为学生提供平等民主的教学情境是动手操作达到教学目的的前提。多动手操作能够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通过把书本内容生动化,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文本,课堂教学也不再是以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形式。例如,布置学生在课外进行搜集剪裁活动,把优美的语句或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摘抄本上,这样既增强了对知识的记忆,也将语文学习变为充满无限乐趣的活动课,从而调动其学习的主动参与性,让学习从此成为其心中的内在需要。
        (二)音乐情境激发情感体验
        不同风格的音乐总是能激发出人们或悲伤、或欢快、或低沉、或幸福的情感体验。而雅致的古筝、悠扬的钢琴、凄婉的二胡、优美的琵琶等各种乐器所演奏出的曲子,由于旋律的不同、风格的不同,自然可以为人们渲染出不同的情境体验。所以,教师若想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创设音乐情境,则务必注意选择的音乐风格要与文章情感相对应。例如,在讲到《忆江南》这一首古诗词时,教师可以将古筝曲的《蕉窗夜雨》与之配备,营造出一种明快的、雨打芭蕉的意境,如此便可自然而然地烘托出诗人对江南风光春色无边的赞叹和怀念,促使学生在优美的文字、清婉的曲声中,感悟到江南风景的韵味无穷。而若是配上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则诗歌与音乐的风格是南辕北辙,不但会打破诗歌的意境,亦会影响到教学的良好氛围。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
        最近几年来,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频繁,这是因为多媒体工具可以把声音与图画、动与静有机地结合起来,带给小学生们更为直观的视觉与听觉感受,最重要的是可以给予学生身临其境般的情境体验。例如,在讲到《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利用影音播放器播放出地震发生时、地震发生后的画面,再配上悲沉的音乐声,这时学生便能很快融入到教师营造的情境氛围里,进而感受到在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人们的力量是多么的渺小,但又能感受到地震虽无情、父爱却伟大!又如课文《观潮》,教师在上课之前便应当要收集好钱塘江大潮的视频,在讲到潮前、潮中、潮后的课文文段时,教师便播放相对应的浪潮视频,让学生可以更为直观地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气势蓬勃、人声鼎沸!如此学生便能在多媒体工具创设的情境中,整体感知到课文的中心思想与主要内容,并且还得以令学生稍稍弥补无法亲眼观看大潮的遗憾。
        (四)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
        活泼好动、喜爱做游戏是小学生的天性之二,对此教师应当合理利用学生的这些生理与心理特点,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创设良好的游戏情境,做到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玩” ,集中学生们的学习注意力,想必会达成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到《猫》这一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尝试学习猫的叫声、猫的表情、以及猫走路的模样等,待学生对猫有了一定的认知与了解后,再讲这篇文章。
        (五)借助于角色表演,重现情境
        每个小学生天生都是一个优秀的小小表演家,对于角色表演有着较高的积极性。通过角色表演,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文章内容,还能使学生体悟文章中所涉及的人物性格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当然,这种角色扮演也不是简单的对文章内容进行复述,而是应当对教材内容进行认真设计,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与表演能力,找出其中有趣的片段加以演绎。比如在教学《开满鲜花的小路》一课时,我们可以在备课时将课文内容改变为一个小剧本,然后在课堂上挑选不同的学生根据剧本的角色分别扮演邮递员、鼹鼠、长颈鹿、狐狸太太等,组织他们将剧本中的内容根据自己理解进行表演。如此,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便可以对教材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还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与参与的积极性,使语文课堂充满欢声笑语。
        (六)创设生活教学情境,引起情感共鸣
        教师在课堂上创设的情境要最大限度地以学生经历的事情或者比较熟悉的事情作为依据,引导学生将语文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有效结合,在理解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和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例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理解作者和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中,和朋友以及亲人离别的情景,从中感受李白孤独地站在江边,凝望着滚滚而来的江水,回想自己和好朋友孟浩然之间的点点滴滴,过往的一切都历历在目,在交通不是很便利的状况下,作者与好友再次相见遥遥无期。教师通过这种情景的渲染,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不断升华,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总之,与其他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情境教学法拥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优势,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学习主动性,也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不断用知识武装自己,努力创设出更多、更优质的教学情境,让小学语文课堂“活”起来。
参考文献
[1]徐晓燕.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与情感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8(36):58-59.
[2]郝锐.让课堂教学活起来,谈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学[J].新课程(上).2016年08期.
[3]达芳.浅谈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J].新课程(上).2015年08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