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研究

发表时间:2020/5/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5月1期   作者:徐仰夏
[导读]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是高中美术教育发展的一方沃土,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艺术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这就需要我们教育者付出艰辛的努力,去掌握其中的奥秘。在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我们只有将新理念、新思维、新方法投入当代美术教育,深入挖掘艺术教育的本质,才能将高中美术教学这一领域进行新的开拓。

徐仰夏    广西岑溪市岑溪中学  543200
【摘要】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是高中美术教育发展的一方沃土,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艺术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这就需要我们教育者付出艰辛的努力,去掌握其中的奥秘。在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我们只有将新理念、新思维、新方法投入当代美术教育,深入挖掘艺术教育的本质,才能将高中美术教学这一领域进行新的开拓。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5-082-02

        审美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美术鉴赏课是引导学生开展审美活动的课程,在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罗克韦尔•肯特曾说:“艺术的最高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深刻地懂得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生活。”作为高中美术教师,在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上好美术鉴赏课是新时代美术教师需要深思的问题,现就在教学中的几点浅薄的看法和同行们交流。
        一、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现状
        目前,在中国的教学方式中,所谓的文化课——语文、数学、英语这些基本课程被无限重视,而美术、音乐、体育这些课程,相比之下则未被多加重视。虽然美术在高中是必修课程,但往往只是表面上的重视,实际上,有很多学校将美术这样的课程打入了“冷宫”。此现象产生的源自学校的教学方式,以及部分美术老师的专业水平不高,加之学生本身对美术鉴赏的不重视。在高中,很多学生对美术课程抱有可有可无的态度,在大多数学生心里,上了高中的奋斗目标就是高考,考上一个理想的大学是唯一的目标,在这种压力之下,根本没有闲心去关心非高考科目的美术鉴赏课程,甚至一些学生还认为美术鉴赏这类科目是在浪费时间,更不要说在美术鉴赏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也就导致了学生对美术鉴赏这门课没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美术鉴赏这门课没有了兴趣,自然不会在美术鉴赏这门课上耗费很多时间。对于美术的学习并不重视,再加上老师的教学方式千篇一律,没有创新,学生自然也就不喜欢这门课,最后造成的结果是——好学生上美术鉴赏课时学习其他高考科目,成绩差点的学生上美术鉴赏课也只是玩或打瞌睡,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全面发展自然无从谈起。
        二、提高鉴赏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1.选择有利于形成核心素养和获取知识的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在读图时代,能够分辨、判断、选择和解读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视觉文化现象和信息,是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很有视觉冲击力的图像和视频作为课堂导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然能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从而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说,我们应该在每一次教学中设计好每个环节。如在课前,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先给学生播放一段与教学内容相关视频,作为导入,充分吸引学生的眼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来达到让学生对美术鉴赏产生学习兴趣。
        《各异的风土人情》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民间美术的类别,与人类生活的联系,以及所具备的审美价值等等。为此,在导入环节,先播放一段服装秀,看看民间美术元素和现代服装艺术是怎么有机融合的,让学生明白,美术创作除了技法上的重要性外,还具备衔接上的创意,无论是形式还是色彩,都是在不断变化中给人美轮美奂的视觉体验和哲学感悟。对于学生们来说,这就是一次美的视觉盛宴,带着好奇、兴奋以及浓浓的兴趣,忍不住产生探索和创作欲望。接着,从生活角度入手,提问学生: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所见的民间美术作品有哪些呢?谁能说说看?然后通过多媒体图文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民间美术的种类,比如,绘画、雕塑、玩具、刺绣染织、服饰、家具器皿、戏具、剪纸、纸扎彩灯、编织、食品等等。最后从整个单元主题中选择一个点(一件民间美术作品),深入解析民间美术文化与老百姓生活的关系,详细分解构成这种民间美术作品的学科要素和表现方法,对文化寓意是如何阐释的,由学科表现视角理解民俗文化在作品中的深刻内涵,从而很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在美术鉴赏课上,教师如果只用言语教学,总是很单调,因此,合理利用多媒体,结合图片说明,配上音乐,教师引导学生从维度、材料、技法、风格及发展脉络等方面了解这些图像的类型,并加以识别、理解图像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和作用,更能够让学生直观地获得审美素养。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介绍作品的一些传闻与小故事,或者运用音乐营造教学情境,甚至,可以安排一些动手的环节,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因此,在美术鉴赏课上,教师不要懒惰,要积极地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他们对美的认识,从而提高审美观,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2.将知识与技能放在情境中解决问题,从生活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美术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高中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应当从学生日常的生活出发,让学生能够分辨、判断、选择和解读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视觉文化现象和信息。美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呈现,以贴近生活的方式进行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和发现美的能力,拉近学生与美术鉴赏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对优秀美术作品的感受能力,从丰富的生活场景中汲取能量,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赋予美术作品以活力与情感,有效增强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促进其想象力与感受力的发展。教师应注重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以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善于记录的双手将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想、所感记录下来,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并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将手工制作和绘画相结合,激发学生对美术学科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高中美术教师,要能充分调动学生对美术学科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美术学科的爱好,挖掘学生的潜能。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敢说敢问,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美术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画家丰富的情感,通过艺术作品传达出来。在美术鉴赏课中,美术教师有意识地将美术和哲学、经济、政治等其他学科交叉学习,鼓励学生从其它角度分析美术史上的问题。在鉴赏《清明上河图》时,首先要了解画家的生活背景、历史文化、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风貎,以联系、比较的方式观看整体中的各个局部和细节,发现物体之间的异同关系,再通过思考和讨论,认识与解读图像的意图、涵义以及表达的观念、态度、情感。最终获得全面的美术认知,促进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挖掘美术鉴赏课中的人文主义性质,加强文化理解。
        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美术是一门人文学科,是学校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这一论述从根本上改变了之前过分重视“双基”教学的误区,也让我们认识到了人文素质教育对于中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众所周知。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关注的对象是不同的。如果说自然科学更关心物,人文科学则更关心人。所谓人文性涉及人的生存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知、情、意、人格都是其中的内涵。人文性质更多地是由哲学、宗教、历史、文学、艺术等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都蕴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所以引导学生关注美术知识、技能与人的情感、价值观、个性、生存状态等关系,引导学生关心人类的变化现象是十分必要的。
        4.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兼容各种审美态度。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老师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只有实施合理有效的教学评价,才能促进美术教学效果的提升。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表扬,当学生得到正确的评价之后,会有明显的进步,高中阶段的学生也不例外。因此,美术老师可以采取多种评价方式,比如学生互评、学生自评、老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通过多方面的评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然后加以改正和进步。
        例如:在《时代的脉搏》教学中,本节课主要是通过欣赏不同时期中外美术作品,让学生知道美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密切相关的,并且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提升自身鉴赏美术作品的能力。课上老师可以展示某件美术作品让学生鉴赏,然后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表达观点的时候有的学生说的很精准,有的学生表达的不是很好。这时老师应该从多个调度出发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评价,对于阐述观点不完美的学生,老师可以先表扬其优点,然后在指出其不足之处,这样既不会打击学生的自尊心,还能让学生得到进步。还有每个学生的思维理解是不一样的,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兼容各种审美态度,并增进和学生之间的情感。
        5.提高教师自身的艺术素养
        俗话说:“教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应有一桶水”美术鉴赏在具体要求上比欣赏更高一些,教师不仅让学生欣赏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更要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等各方面的认知,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对学生要求的提高也是对老师要求的提高,老师自身艺术素养的提高可以通过学习美术理论、美学等方面的著作提高美术学科的认识,如阅读《教育探索》、《美术课程标准解读》等,另一方面应从多种渠道获得美术信息,利用互联网或订阅相关的美术刊物,如《美术报》、《中国美术教育》等,关注当代美术的发展动向,了解当代美术的特征,思考其原因,学会鉴赏评论并积极思考交流。
        总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开展,应当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结合多种形式,不断丰富美术鉴赏教学,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有效激发学生对美术鉴赏的参与热情,活跃课堂氛围,深入探究美术作品的背景、价值与内涵,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美、感知美、实践美,实现以美术鉴赏教学增强学生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美术感受力与美术素养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戴少宏.农村高中美术鉴赏课内容拓展的实践[J].美术大观.2010(05).
[2]蔡战霞.浅析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 2010(02).
[3]李莹.高中美术鉴赏课常见的问题及其策略研究[J].新课程(下),2017,(03):4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3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