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

发表时间:2020/5/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5月1期   作者:朱振文
[导读] 小学数学教学中容易出现师生问答角色固定化、学生的非逻辑思维没有得到重视、课堂活动流于形式、课堂小结去问题化等问题;本文从创建支持性的氛围、创设情境、合理猜想三个方面着手,目的在于提高教学水平,进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朱振文   广西岑溪市马路镇丰平小学  543200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容易出现师生问答角色固定化、学生的非逻辑思维没有得到重视、课堂活动流于形式、课堂小结去问题化等问题;本文从创建支持性的氛围、创设情境、合理猜想三个方面着手,目的在于提高教学水平,进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关键词】角色固定化;流于形式;创设情境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5-081-02

        新课程提倡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数学教学不是把现成的结论教给学生。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要引导学生自己寻求知识产生的缘由,探索它与其他事物的联系,在探索中形成概念、寻求规律,获得结论。让数学教学不再是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而应该成为培养智慧的过程的教学。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问答角色固定化
        根据互动性原则,师生对话应包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互相问答等多种形式,然而从观察到的一般情况来看,教师总是占据着提问者的位置,作为问题的提出者与问题的共同解答者,而学生始终处于问题解答者的位置上,常常是整节学生回答了很多问题,却没有学生主动提出一个问题,教师很少给学生提问和表达质疑的机会,学生主动质疑的现象则更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疑问。没有问题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对学生的疑问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提供机会让学生把心中的疑问说出来,这当然是选择性的提供,课堂无法给学生提供随时表达疑问的条件。另一种是让学生先放在心里继续参与学习活动,这样的结果可能是之前的疑惑在随后的某个环节得到消除,也可能是始终得不到解释,最终被学生自己忽略。
        2.思维训练片面化
        当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教育界已经受到充分的重视,然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任务在落实的过程中被打了折扣。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是非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包括直觉、顿悟和想象,但从课堂教学情况来看,教师并不重视学生的这种想象。教师们倾向于直接把新知识呈现出来,这样一来学生的任务自然就成了记住和会用这些知识。这个现象在概念教学中出现的较多,这是因为,一般认为约定俗成的概念不需要学生探究。当问题情境作用于学生的时候,他们的思维就处于准备状态了,如果这时候教师直接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不给他们想象和创造的机会,长期下去,学生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就会下降,渐渐习惯获取已有的成果,这不利于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
        3.课堂活动形式化
        从课堂活动的形式上看,学生动手操作,师生对话交流,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在各年级的课堂上都有体现,但从活动内容来看,这些活动主要是对已有知识的简单运用,或是对新知识的巩固或模仿性的操练,甚至还存在一些盲目性的操作。需要运用到直觉和经验的解决问题的活动主要由教师来完成,学生的参与程度则比较低。在问题解决的活动中教师有过度指导的倾向,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思维活动还是低水平的。
        4.课堂小结去问题化
        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会引发新问题的产生,并且在学完一节课的内容后学生心中仍可能有未解的疑问,因而在经过问题解决的反思并总结出一定的结论以后,不应该只有“学到了什么”也应该有“还想知道什么”或“还有什么疑问”,然而教师更乐于听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较少问及他们的期待或困惑。问题教学以问题为起点,以问题为归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得到新的知识,继而产生新的问题,使教学前后相继,使思考生生不息。


数学知识是环环相扣的,并且小学数学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了螺旋上升式的编排,单元内部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以分数加减法为例,在解决了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的问题之后必然要面临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的问题,当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和加法的意义掌握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后他的思维活动不会立即停止,如果教师仅仅是让学生叙述计算方法,而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在学生头脑中燃烧着的智慧的火苗就会因为缺少氧气而渐渐熄灭。
        二、小学数学教学的改进方法
        1.创建支持性的氛围
        首先,教师要试着走到学生中间去,成为数学学习的参与者。作为同学,教师当然不是普通的一员,如果学生是羊群,那么教师不是牧羊人而应该是领头羊。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相长的作用下共同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到吸引其他同学参与活动,推动活动不断前进的作用,是学生中的榜样同学。教和学不应该成为划分师和生的界限。孔子言,三人行,必有我师,在学习型社会,学生不仅可以在合作学习中相互为师,也可以和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为师,而教师本身可以与学生共同学习,成为学生的同学甚至是学生。在终身学习观念的指导下,教师可谓亦师亦生,教师没有理由小看他的学生,师生交往过程中学生独特的思维往往能给老师带来重要的启发。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的主要环节,在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以一个学习者的姿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和学生一起探讨,从而不断获得新的发现。
        2.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所处的环境,是学生的数学学习行为产生的具体条件。情境为学生进行问题解决的活动提供了鲜活的背景。脱离了一定的情境,学生难以理解所学的知识。情境有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在提出问题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需要情境的支撑。知识与环境有着互动的关系,问题常常产生于一定的情境,问题教学情境创设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了条件,它是学生“再创造”数学的基础,没有问题情境的支持,知识的学习就只能依赖接受现成的抽象概念和规则,创造就成了无源之本。
        3.合理猜想,鼓励创造
        “人类的创造活动是一个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共同参与的过程”,前者遵守固定的模式,不具有创新性,后者是产生新知识的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要更多地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而不是思考的结果。尽管时候学生的想法和需要掌握的知识不一致,但学生解决问题的勇气和思路是可贵的,让学生想象、创造的意义不是为了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而是让他们经历尝试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锻炼其思维品质。课堂上进行的主要是间接学习,掌握人类已有的智慧成果,但“再创造”并不是在浪费时间,让学生经历“再创造”的过程是对学生个体主体性的关注,是以人为本的体现。即便学生思考了也没有得到有效的结果,知识目标仍需要通过接受学习来完成,但经历过思考之后的接受学习往往会让学生心生赞叹,才更能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三、结语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目标的落脚点,教师教学实践的目标不是学校的,不是课程的,而是教学的设计者和实施者自己的教学目标。为了让学生进行实实在在的问题解决学习,真正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所学的内容从来源到应用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就需要克服完美主义的心理,给学生猜想、想象的机会,合理引导和保护学生的非线性的直觉猜测,让数学学习更有生命力。教师要善于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设计具有思维空间的学习任务,训练学生的非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能突破思维定势,在求异、求新、求变中猜测,形成解决问题的合理思路和办法。
参考文献
[1]李鸿福.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08):119-120.
[2]卢满发.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数学大世界(中旬),2016,22(9):176-177.
[3]韩志民.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21(04)2:171-1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