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发表时间:2020/5/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5月1期   作者:唐小蓉
[导读] 教师教学思路固化,很少给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来说非常不利。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应该引起教师们的足够重视,把更多精力放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上,有望揭开素质教育崭新篇章。具体实践中,学生才是主人翁,教师坚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原则,组织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的课堂活动,更利于学生信息思维的活跃,核心素养的形成。另外,一边展开情感交流,一边理解教材内容,学生走向更大成功才会变得异常顺利。

唐小蓉   四川省遂宁市船山职业术学校  629000
【摘要】教师教学思路固化,很少给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来说非常不利。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应该引起教师们的足够重视,把更多精力放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上,有望揭开素质教育崭新篇章。具体实践中,学生才是主人翁,教师坚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原则,组织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的课堂活动,更利于学生信息思维的活跃,核心素养的形成。另外,一边展开情感交流,一边理解教材内容,学生走向更大成功才会变得异常顺利。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5-071-01

        对于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定义,人们因其使用的目的、范围、层次不同而有不同的表述。信息素养又称信息素质,综合各方面的研究,信息素养主要由信息意识、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四部分构成。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育是指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即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的教育。目前,学生的信息素养普遍较低,具体表现在:信息意识淡薄;信息能力较差;信息道德有待于提高。
        一、增强信息意识是提高信息素养的前提
        信息意识是人脑特有的对信息和信息活动的态度控制系统,即对客观事物中有价值信息的觉察、认识和力图加以利用并从信息角度來理解、感受和评价的强烈愿望。信息时代处处蕴藏着各种信息,能否很好地利用现有信息资料,以及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工作和生活问题的意识,是人们信息意识强不强的重要体现,也是信息技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首先应在信息技术课上要使学生全面清晰掌握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给出信息的两个定义。1.信息的通俗定义,信息是人们表达、传输、保存、加工处理的有价值的消息、情报、知识等。2.科学定义,信息是人们感知到的各种刺激中所包含的内容。信息技术的范畴远大于计算机,由于在信息技术中计算机是作为学习信息的一种工具出现的,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工具应用的角度去学习使用计算机,处理好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的关系。在教学中如果不能有意识地正确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念,难免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此可见对信息的理解、评价和正确利用在很大程度上比计算机的具体操作更为重要,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教师能够经常、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素养、道德、法规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信息观,而不是仅仅限于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计算机。
        二、转变教学模式是提高新素养的关键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也不适合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以讲授知识为主,一支粉笔就可以打发一节课,尽管有时会有幻灯片演示,学生仍只能坐在教室里接受满堂灌输。这样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


疑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出来的多是知识型的人才,很少是创造性人才,显然是不符合素质教育推行的趋势的。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停留在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从而忽视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应该改变教学模式,教学模式转变的核心是重视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即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可以采用“任务驱动”的“合作学习”模式,使学生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时,学生应拥有自己的问题和学习目标,教师则要解放学生的双手和大脑,让他们自己去主动探求知识的奥妙,感悟信息技术课程的博大精深。让他们自己运用多媒体网络、利用各种媒体收集信息,从生疏到熟练,提高收集信息的能力,从而达到最终解决问题。通过问题解决,学生不仅可以深刻地理解课程中相应的概念、原理,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而且还可以使学生通过自主的认知活动,在教师的帮助下,掌握诸如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创造信息等信息能力,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奠定了扎实的实践基础。
        三、实施学科整合是提高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
        积极引导学生把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其它学科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利用信息技术工具为其它学科学习服务。以Word教学为例,学生掌握了相关的Word知识,知道怎样打字、排版和打印后,学生的信息技能得到了发展,如果从信息素养的角度出发还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还必须把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内化为一种素质、能力,学会自觉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去学习新的知识。只有在信息技术学用结合的环境下,学生的信息素养才能稳定地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是通过研究性、协作性及自主性学习信息科学知识、信息技术、信息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及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有机整合等等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显而易见,信息技术课程只是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工具之一来学习,强调的是使学生具备各种信息工具和各类信息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地得到发展。
        四、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是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保障
        学生在接受信息技术学习中存在着很明显的差异性。把握好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差异性,将这种差异转化为优势,就能促进学生的共同与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充分认识教学中存在的差异性,首先就要了解差异性产生的原因。是学生家庭环境因素引起差异。学习兴趣因素引起差异。还是操作技能因素引起差异。面对这些差异,教师可以采用分组教学法达到提高全班同学的信息技术水平的目的;采用“任务驱动”学习方法,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驱动他们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并且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能使低层次学生有反馈机会,有补偿的余地,使高层次学生有独立思考,发散思维的空间;采用分层教学,学可以相互之间协作,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均得到发展,这样一来,既发挥了学生的差异性的优势,又使每个学生得到了动手操作的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
        总之,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信息技术已普遍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站在时代前沿,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