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乡土历史提高教学实效的探索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0/5/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5月1期   作者:胡可勤
[导读]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巧用乡土历史融入教学和开展乡土历史第二课堂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从而增强教学实效,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立德树人。

胡可勤    广东省怀集县第一中学  526400
【摘要】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巧用乡土历史融入教学和开展乡土历史第二课堂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从而增强教学实效,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立德树人。
【关键词】历史教学;乡土历史;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5-046-02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要想提高学生学习实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关键。而结合乡土历史进行课堂教学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初中历史教学融入乡土历史的必要性
        乡土历史就是家乡的历史,身边的历史。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笔者认为有效运用乡土历史,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学生对学习的最佳刺激是对材料的兴趣。乡土历史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随处可见,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借助本地区独有的乡土历史如名人趣事、文物遗迹、古村落旧建筑、名人故居等,可以有效补充历史教材和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通过对地方乡土历史的考察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因此,将乡土史渗透到历史教学中,不仅可以丰富历史教学的内涵,而且可以增强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激发爱国爱乡的情怀,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挥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二、巧借乡土历史提高教学实效的探索与实践
        两年来,笔者以市级课题《巧借乡土历史,提高教学实效的研究》为平台, 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结合地方乡土历史,开展提高教学实效的探索与实践,取得喜人的成效。
        (一)巧借乡土历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育家加里宁认为,爱国主义教育始于对家乡的深刻了解。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乡土史是爱国主义教育最丰富的学习资源,可以有效地丰富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乡土意识和家国情怀。
        例如,在学习“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这一内容时,笔者巧用怀集乡土历史人物邓拔奇的革命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爱乡情怀。课件展示邓拔奇的革命事迹及其故居图片:邓拔奇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两广党组织的领导人之一,曾担任中共广西特委书记。20世纪30年代初,他作为中央南方局代表,到广西右江与邓小平共谋革命大计,抛头颅洒热血,英勇壮烈。学生通过学习邓拔奇的革命事迹,深入了解烈士生前的生活环境和革命事迹,感受大革命初期怀集县共产党人救亡救民、英勇无畏的革命担当,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环境,激发学生对家乡历史人物的敬仰和对家国的热爱。
        怀集是粤桂边区的一块令人瞩目的“红色土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除邓拔奇以外,怀集还涌现一大批革命党人:钱兴、梁一柱、植启芬、邓偶娟等,他们为了民族的未来,把革命传统和大公精神薪火相传,为中国革命和家乡怀集的光明前途作出巨大的贡献。巧借怀集的革命史融入历史课堂,可以传承怀岭红色基因,激发学生的爱国、爱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历史核心素养;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的相关历史,渗透家乡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会大大激发学生为建设美好家乡,报效祖国而努力学习的情怀,达到立德树人的功用。
        (二) 巧借乡土历史培养学生的乡土历史意识、时空观念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历史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师结合教材、学情、核心素养理念等,引导学生多关注乡土历史,学会保护乡土文物,增强学生的文物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有效实现教与学的相互发展,教学实效自然显著。
        例如,笔者在上《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这一课时,首先布置学生用课前收集的乡土材料开展探究,通过讨论分析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人民生活习俗的变化,理解和认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与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接着笔者以多媒体引入与本课有关的广东乡土历史,让学生深刻认识,广东是中国近代社会变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近代史上广东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同时,笔者再展示怀集近年来在交通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给学生,如“三高一铁”的相继开通,怀集逐步形成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成为了沟通珠三角和连接大西南的重要纽带,有力助推经济社会大发展,为怀集加快建设成为肇庆城市副中心奠定了基础,更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贡献怀集力量。而笔者的同事在同课异构教学时,借用《广东历史》片段,穿插列举广东近代著名企业家陈启沅、方举赞的事迹,让学生明白广东企业家们为推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页献。然后再适当把改革开放40年来广东的、本县的巨大变化情况渗透到教学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广东既是中国民族经济的摇篮更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通过巧借广东的、家乡怀集的乡土历史,让学生感受我国经济发展的变化之快,感受习主席给人民营造的幸福中国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和接受能力,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和教学实效;明了历史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既培养了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和乡土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历史核心素养。        (三) 巧借乡土历史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在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校本教材和综合实践课程有效整合,通过开展乡土历史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例如,在《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课的教学准备时,笔者将全班学生划分成4个兴趣小组。第1组的学生从衣食住行角度分析探究家乡怀集的社会生活变化情况,第2组的学生则选用新旧照片分析、对比家乡怀集城市的面貌,第3组的学生则到怀集博物馆查找相关资料,第4组的学生则采访怀集县城周边的老人,收集口述史料整理成册。通过如此合理划分兴趣小组,开展历史探究活动,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合作探究和搜集乡土历史资料的能力;学生在参观学习过程中了解了家乡的历史文化以及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拓宽了视角,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又如,笔者结合学校组织学生远赴广东省东莞虎门开展的“远行研学,身受历史”社会实践研学活动,与课题组成员和700多七年级学生实地参观了海战博物馆和威远炮台群。学生通过海战博物馆内的实物、图文史料直观地感同身受鸦片战争期间我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者的英雄壮举,心灵深受触动,从而更加珍爱和平,反对战争。师生们行走在威远炮台花岗岩炮巷上,触摸着暗炮洞内重炮和护墙上残留着的弹洞枪痕,想象着当时爱国将士们与英军激战的场面,犹如见证了中华民族坚决反对外来侵略的铁血琴心和英雄壮举。
        通过乡土历史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与乡土历史亲密接触、实地感受乡土历史,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学生参与历史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总之,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历史教学,通过巧妙借用乡土历史,引导学生探索家乡历史,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增强学生的乡土历史意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历史核心素养,立德树人,老师教有成效,学生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怀集县志/怀集县地方志办公室编.-肇庆:-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12.
[2]王琪发,任正轮.巧用乡土历史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8(06):165-167.
[3]黄文芹.浅谈如何利用乡土历史资源提高教学有效性[J].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中),2012(12):111-111.
[4]谭雪云.加强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激发学生爱国恋乡之情[J].考试周刊,2017,000(0A2):141.
课题论文:肇庆市基础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项目课题《巧借乡士历史,提高教学实效的研究》( 课题编号:2017ZQJYKYKT285 )。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