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多样化的语文教学途径激活小学生的传统美德意识

发表时间:2020/5/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5月1期   作者:莫羽双
[导读] 现行的教育方向指出: “语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 智、 体、 美的和谐发展。” 语文学科文道结合,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在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积极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莫羽双    湖北省鹤峰县五里乡苏区小学  445803
【摘要】现行的教育方向指出: “语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 智、 体、 美的和谐发展。” 语文学科文道结合,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在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积极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传统美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5-008-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强调:语文需要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德行素养以及审美意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更为完整健全的独立人格,促进学生形成更为完整的思想意识。语文是小学教育体系下的核心课程,其从属于思想知识以及实践活动的集合体。在小学语文课本之中的完整的到的故事很多,其中掩藏着极为丰富的传统美德教育资源,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深入其中,深度挖掘并且将其应用于平常的教学活动之中,以此来在潜移默化之中升华学生的思想高度,为其今后的学习成长提供良好的推进作用。
        一、精心设计教学导语,领会美德教育
        每当开始教学新课,教师只要能够为学生设计足够获得活跃有趣的导语就能够激发学生的注意力,深度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语文课的开展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当前语文课文的具体特征来将传统美德融入其中,用以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帮助。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善用各种多媒体技术、导语引导、提问质疑等手段,用以创设出与当前教学内容相互关联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与作者达成心灵上的交互沟通,让学生跟随作者的情感变化领略到更多的美德内容。
        例如,在为学生讲解部编版《石灰吟》这一古诗的时候,教师可以先从诗人于谦的生平事迹着手,叙述于谦清正廉洁、救济百姓的事迹,此后明英宗被瓦刺俘虏,于谦亲自率兵抵挡瓦刺,但是明英宗在复辟之后却是直接将民族英雄处死。而后教师引导学生观看相应的课件,播放适用于教学情境的背景音乐,要求学生在背景音乐之中朗读故事,共同领会悲戚哀婉的弦乐曲,共同感受于谦英勇杀敌,保卫国家的英姿。如此一来,课堂的教学气氛将会更为开放得体,学生群体将会充分融入到后续的教学活动之中。
        二、创设班级文化氛围,融合美德教育
        语文来源于生活之中,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合理地选择切入点,用以为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美德教育。就语文课文来看,每一篇都具有其独特的情感知识,只是由于学生在生活的过程中不具备充足的感悟能力,并且不容易发现而已,因此教师就需要帮助学生挖掘出相应的情感激发点,在教学活动之中引领学生的情感走向,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充分领略到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课文是教科书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中不仅仅蕴藏大量的语文知识,而且还藏有大量的德行思想,广大教师需要充分挖掘其内涵,引领学生形成更为完整的道德认知能力。根据教材内容,教师可以从如下几点着手:首先,在课文注释以及导语着手,充分挖掘有关于我国民族精神的信息;其次,从故事情节出发,深度挖掘作品潜藏的思想内涵;再次,从文章的主人公着手,借助于其形象来渗透美德教育;最后,从课文的主题着手,挖掘其中潜藏的文化意识。



        例如,在课文主题方面,在小学部编版课本之中的《三字经》以及各种古诗词都是极为脍炙人口的经典,其中无一不涵盖着我国的传统美德素材。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正确挖掘各种专业知识,用以帮助学生更为深入地成长。
        三、善用课后总结环节,渗透美德教育
        在每节语文课结束之后,教师就为学生群体渗透相应的美德教育知识,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更为深刻的思想,同时有助于学生对本节课程形成更为深刻的记忆。在学习完某一篇语文课文之后,教师往往需要将文章的思想内容做整合处理,此时开展的思想教育活动往往能够得到最为优质的效果。例如在《金色的鱼钩》之中存在的舍己为人的红色革命精神,在《父爱之舟》中展现出的父爱精神,在《少年中国说》之中展现出的少年朝气蓬勃以及对封建统治的批判的精神等等。由此可见,在语文教材之中的传统美德、民族精神的占据比例是极高的,其中所囊括的传统美德精神将会为学生发展成长带来巨大的推进作用。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阅读文章,学习新知,而后在教学评价环节之中,教师带领学生对学习知识进行自主总结,触及学生的内心深处,这样必然可以为学生成长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在潜移默化之中传承我国的传统美德。
        四、拓展教学素材, 开阔学生视野,加深理解感悟传统美德的内涵
        在教学的过程中, 除了充分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民族传统思想和美德的内涵以外, 适当穿插补充一些与教材相关或相联系的材料及活动,使教育的内容更为充实丰富, 学生的认识更为全面深刻, 教育的效果更为有效显著。
        如教学 《背影》 一文时, 我先请学生诵读领会 《游子吟》 这首千古传唱、 感人至深的古诗, 让学生在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的吟诵中, 初步领悟做儿女的应心存孝心。然后导入新课,讲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 讨论、 分析、 理解, 深切感悟文章所表达的那种父子挚爱情深的浓浓亲情。使学生透过 “父亲” 那 “蹒跚地穿过铁道” 、 艰难地 “爬上月台” 去给儿子买橘子的背影, 深切感知父亲为儿子甘愿付出一切的那份高尚博大的舔犊之情; 让学生从 “儿子” 那 “晶莹的泪光”中, 深刻领会儿子对父亲的那颗愧疚、 感激、思念的心。在学生读其文、 明其理之后, 又补充讲读了二十四孝中 《黄香扇枕温衾》 这则传扬子女侍奉父母之道的故事, 并请学生齐唱了一首曾经唱响大江南北的歌曲 《常回家看看》。这既吸引了学生的兴趣, 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又能让学生耳濡目染, 口唱心悟, 激发对父母的眷恋、 感激、 思念之情。
        总之,中华传统美德一直是我们应该传承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它涉及到我们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在我国儒家经典之作《大学》中说:“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意思是:“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由此可知道,在古人的价值观中,美德归纳起来可分为“修身、齐家、治国”三个方面。所以我认为传统美德教育不仅仅是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它应该持久的进行在我们的语文课堂当中。
参考文献
[1]杨国强.巧妙引导学生拓展学习,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9(23):102.
[2]唐雷.加强小学语文教育  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5):19.
[3]路高学.古典文献与语文课程的传统美德教育功能——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J].桂海论丛,2016,32(02):51-5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