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基本线索和重要依据;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教学资源。诚然“读懂教材”是教师使用教材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的基础及保证,也是教师必备的专业基本功,更是解决常态教学中“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有效途径。怎奈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准确把握教材,不理解教材所蕴涵的数学思维,对教学目标把握不准,拔高或降低教学要求;甚至抓不住教学重难点,达不到预定教学效果等等屡见不鲜。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到底该如何来读懂手中教材实施有效教学,使数学课堂丰盈而充满活力。
本学期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活动,以北师大版数学第八册《文具店》教学课例研究为例,回顾整节课的教学过程,读懂教材让我在教学中把握好了以下关系,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准确把握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算理与算法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对数学知识分块进行了重新调整,取消了以往的“应用题”、“计算”课教学专题,但并不是说它们就不存在。新教材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的始终。因为问题是在现实情景中产生的,而计算又是为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服务的。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计算与解决问题在整个小学阶段都是非常重要的。对时间有限的课堂教学,教师需要两头兼顾,又要有所侧重,这就势必需要教师课前读懂教材,掌握具体的教学内容与目标要求。
如:《文具店》我侧重的是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课中始终以引导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探究并理解意义为重点。对于计算方法,依据教材要求只要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即可。所以在探究意义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通过解决“4块橡皮多少元?”感知意义;二是通过解决“买3支铅笔多少元?买2把尺子多少元?”特别是“涂一涂”的活动,加深对小数乘法意义的理解;三是通过对0.01×10、0.01×100、0.01×1000的探究,特别是前三个小题的对比、联系和在没有图的情况下你还会计算吗?”深化了学生对小数乘法意义的理解。
对于算理与算法,在完成0.2×4,0.3×3,0.4×3时都是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完成,表面看似乎是在体现算法多样化,其实始终是让学生紧扣意义解释算理,最终让学生在解释算理的过程中发现它们的共同之处,从而归纳出小数乘法的意义,使学生对小数乘法的意义理解的更加深刻到位。
二、适度把握了“尊重教材”与“活用教材”的关系。
读懂教材,领会编者的意图是高效课堂教学的前提。这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也不谋而合。新理念体现的是教师要“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基于对理念的理解,教学中尊重教材原有资源同时也按需活用教材,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文具店”教学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数学问题,并对“买4块橡皮多少元?”展开讨论,教材上呈现了三种不同的方法,其实质都是让学生明白4个0.2的和是多少?在教材39页的两个问题的右边都分别有一幅图,让学生“涂”的目的是对小数乘法意义的进一步理解。所以,在学生涂的过程中,我始终在渗透涂的方法,也就是几个几。否则,学生的操作活动也就是为“图”而“涂”,失去了“涂”的作用。再是后面深化练习中的两道填空题,包含了三个不同的层次,一是基本概念,二是小数乘法意义的运用;三是意义的拓展训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同时还渗透了变和不变都是相对的辨证思想。
三、合理处理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新知探索的关系。
注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创设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构建生生互动的“开放式”教学空间,让课堂教学不再是“文本教学”而是一种“体验教学”——让学生能够实实在在体验到、领悟到的“自己的课堂”。因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所以在算法探究及练习中,让学生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尝试解决后再去交流探讨算法,在交流反馈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结课时的总结与课后的延伸“关于小数乘法你还想知道什么?”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显然,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教学活动的材料,是媒介。一节课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广度,是否能挖掘出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否能在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数学演变历程等等。作为一线教师如何读懂教材真的是当前急需提高的基本功之一。在平时的教学中把“读懂教材”作为一种理念,扎扎实实的做好一本一本的读书,一点一点的积累知识,一点一点的明白道理,我们的教育才能从重视“结果”的教育过渡到重视“过程”的教育,才能从“知识”的教育走向“智慧”的教育。我们的课堂也将变得更加的丰盈而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