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初中语文数字化随之不断的发展,教育部门对于在初中阶段培养孩子的德育教育越来越重视,要求初中的语文教师要在传授给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能够逐渐的培养学生的德育。本文基于此,对初中的语文中的德育教育的内容以及重要性进行阐述,然后分析如何有效的实现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歌教学;德育;策略
引言
初中的教育对于学生们来说,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学生的生理以及心理的特征都比较明显,在对所有事物的感知能力也比较完善,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德育教育,需要逐渐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教师如果想要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然后将知识由浅到深的教授给学生们,当学生们吸收语文知识的时,他们会发现有许多的诗歌类的文章,这时就需要调整教学的方法,使用一些更加适合学生们的教学方式,做到对学生们的科学、合理的指导。为了能够将教学的效果提升,教师可以在对学生进行诗歌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德育的教育,促使学生们能够对诗歌中的情感更加深入的了解,让学生们可以感受到语文诗歌的魅力,从而促使学生们的语文素养得以提升[1]。
一、初中语文诗歌的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的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综合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社会的劳动力结构也随之发生了质的改变,在此过程中,对于初中生德育的教育变得尤为重要,因为初中生将是社会的后备军以及未来的生产力对社会的发展产生着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在此背景下,中学需要对学生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这将促使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并且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目前,我国一直非常注重初中生的德育教育,国家还出台相关的政策以及方案,强调对初中生的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因为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学生不仅仅作为我国非常基础重要的储备军,同时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希望。
对初中阶段的学生开展德育的教育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第一,德育的教育对于初中生来说,不仅是一个整个教育阶段的过渡,同时也是承接高中的教育的重要节点,并且初中生德育的教育工作也是保障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需要对学生的德育工作重视起来,若是实际的教学中缺乏了相应的德育教学,那么将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当学生得不到很好的发展,那对整个社会的进步也有不利的影响,这样的背景下,重视初中生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应当积极的对学生开展德育的教育,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社会的进步,民族的复兴[2]。
二、初中德育教学的基本内容
(一)集体主义精神
集体主义是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道德精神之一,目前,我国现阶段的初中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们的团结协作的能力以及意识都比较薄弱,由于他们在家中备受宠爱,因此他们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学校强化对独生子女的集体主义精神,能够促使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得以提升,使学生的自我中心观念得以改变,同时集体主义的精神也能够促进提升教育的环境,班级凝聚力的提升以及教学的质量效果的提升。
(二)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是公民必备的精神,特别是对于青少年来说,需要培养他们形成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不论学生处于哪个阶段,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的重点都在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部门不仅仅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更重要的一点是培养愿意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自己的人才,那么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许多的诗歌都具备爱国主义精神,教师需要在诗歌的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三、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办法
(一)有效的融合语文学科与德育的内容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德育的精神是语文课本内容中一部分,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将课本中的知识以及日常教学中出现的德育知识进行一个深入的研究分析,然后在教学时逐渐的渗透德育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德育精神。例如在对学生讲述课本中《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内容时,诗词中描写了一场秋日的狩猎图景,借用一些历史的典故表现诗人勇敢无畏、爱国,忠于国家的情感。教师需要课文中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师需要着重讲解,在讲述语文知识的同时融入爱国主义的精神讲解,让学生们不仅可以对课文的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的精神。讲解文章的战争背景时,教师需要通过介绍当时的战争背景以及战争中的英雄人物让学生们知晓当下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促使学生们更加珍惜当前的生活,树立好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们了解到我国与发达的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促使学生们产生危机的意识,使他们明白自身应该担起的责任,逐渐的渗透爱国主义的精神[3]。
(二)培养学生的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基础,那么教师需要从一些细节的方面开始着手,逐渐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意识。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学校中都引进了多媒体设备来促进教学的效果,多媒体的设备成为教师日常上课的必备工具,同时也是学生们比较喜爱的教学用具之一。那么在进行上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爱护设备的意识,首先教师自身要做好示范的作用,教师需要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正确的操作保养仪器,这样学生们看到后也会强化其自身的规范性,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规范学生行为习惯的内容,用一些课本中的例子来对学生进行讲解,或者使用一些历史的事件、故事引导学生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语文教师通过一些爱国主义的诗歌教学《雁门太守行》,在诗歌中描写出了当时秋日战争的场面,并以一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豪情壮志,爱国主义的精神通过诗歌传达给学生们。那老师在向学生们介绍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的同时,反复的强调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文化的重要性,逐渐的提高学生们的爱国意识。又比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诗词中的那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诗人那种爱国精神从诗歌中表达的淋漓尽致,将诗人的民族气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价值观通过诗歌表现出来,教师在进行讲解时需要多将这些爱国的精神传达给学生。
(三)构建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之间的德育网络机制
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不能只靠学校一方的力量,这样是够的,需要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三方共同努力有效的实现学生的德育素养的培养,同时最大限度的实现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德育教学效率。需要构建一个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德育网络机制,促使学生们能够通过网络更加全面的接受到德育的教育。互联网的发展促使德育的教育可以更加便利顺畅的开展。并且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能够保障学生的德育教育的长效性。学校通过对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实施监督机制,更是能够将学校德育工作的效率得到提升,进而保证了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教学效果提升[4]。
四、结束语
德育的教育作为我国的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不仅仅是在专门的思想政治课程中,还要在其他的课程中体现德育的精神。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在诗歌的教学中融入德育的教育,促使学生们能够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郑国识.浅谈初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德育策略[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13):88.
[2]董文.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德育资源探究[D].吉林:北华大学,2016
[3]叶国军.城中村学校初中诗文德育渗透基本路径——基于部编教材“立德树
人”理念[J].语文·教学经纬,2018(1):1-2
[4]解开勤.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编排特点及教学建议[J].课程教材教
学研究,2017(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