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充分锻炼,但是自主学习策略在我国发展尚未成熟。本文针对自主学习策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现状做出简要分析,并探索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有效应用自主学习策略。
关键词:自主学习;小学数学;应用
一、引言
在现代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要革新教学方法,丰富课堂形式,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才能使数学课堂变得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自主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在自主性学习教学策略下,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性学习转为主动性学习,学习方法也从被动的灌输式学习方法转为有趣的探索性学习方法,这在课堂上给予了学生更多自主学习、思考的机会,对学生以后的进一步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自主学习策略能让小学生从小就开始培养数学思维习惯和数学应用能力,而且能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这对小学生以后学习高年级数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自主学习策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1.自主学习策略应用不广泛
受传统教学文化影响,我国小学应用自主学习策略不广泛,大多数教师还是固守原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在小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体地位,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真正主体地位,所以学生是被动地接受数学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是先给学生传授新的知识点,然后通过反复练习加以巩固知识点,而不是通过设置问题来引入新的知识点,这往往扼杀了小学生的好奇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习惯以及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受我国考试制度的影响,自主学习策略在实际应用中也很难实施起来。在我国的考试制度中,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考试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所以导致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以分数为唯一的考核标准,未能从其他方面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学习效果。应试教育使教师只注重学生的分数,而不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学习方法培养,这对学生以后高年级的数学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应试教育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学生过分依赖标准答案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自主学习策略的时候,部分学生过于依赖标准答案,从而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时候,教师会引导并积极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数学问题,等到公布答案的时候,有的学生虽然得出的答案是对的,但是过程跟标准答案不一样,而教师又没有及时地讲解题目的其他解题思路,加上小学生有可能也羞于表达自己的解题过程,所以学生就会认为自己的解题思路是错误的。如此一来,学生过分依赖标准答案,就会造成学生在培养自主学习习惯的时候有顾虑,放不开,难以发散思维,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思维习惯。
三、自主学习策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分析
立足自主学习策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现状,笔者结合小学生爱玩的天性、学习能力以及心理特点,对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出几点建议。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就要避免把标准答案和结果直接公布出来,而是注重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鼓励学生踊跃发言,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生活习惯,创设有趣的数学教学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数学学习不再是一门枯燥而冷门的学科,而是一门与实际生活相贴近的实用性学科。
由于小学生尚处于发育的关键阶段,他们具有学习新知识快、记忆强、对图形敏感,但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特点,所以在实施自主学习策略的时候要创设教学情境,让他们立足实际生活来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采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数学教学。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观察物体(二)》一课中,把一个纸盒子剪开,留下连成一条直线的四个面,并用颜色鲜艳的彩色笔标好每一个小正方形的外框线,先从正面给学生展示由多个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形状,问:“同学们,你们看这一个个小小的是什么图形?”接着学生就能回答出答案,再问:“这里面一共有几个小正方形呢?”学生也能直观地得出答案来。
然后再把这个纸盒子的侧面展示给学生看,这时学生只能看到一条线;然后再由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准备好几个完整的纸盒子,将它们排成一定的形状,并从前面、上面、左面等不同角度展示给学生看,并问他们看到了什么图形,然后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时候,可以提示学生看到了几个图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顺利展开这门课程做好铺垫。
2.引入小组探究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探究学习是自主学习策略的最重要内容,教师要制造机会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自主探究学习,从而使自主学习策略落实到位。考虑到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尚未发育成熟,学生个体自主探究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安排小组成员共同进行探究性学习。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安排学生分组探究学习的时候,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将课堂中要提出的问题准备妥当,并预测好小组合作学习要出现的问题,如部分学生不积极思考问题,小组答案主要依靠小组内的某个学生来解答等,在课堂中要积极鼓励每一个学生来思考问题,让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带动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共同来思考问题;教师在课堂中要巡视并及时进行教学指导,如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要及时给予指导、解答。
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一课中,在教学生认识圆柱的时候,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能举出生活中具有圆柱图形的实例最多。可以给学生制定好限定的时间来思考,如每个小组在五分钟以内列出圆柱图形的生活例子并记录在笔记中,时间到了以后每个小组再派一个成员来说出答案,看看哪个小组能说得最多。这种小组探究性学习方式,要注意答案的公开性,最好不要给出标准的答案,以免学生养成固定而死板的思维方式,这非常不利于学生自主性学习习惯的培养。
3.尊重学生主体学习地位,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有助于师生有效沟通,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思想和动态,积极响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于学生的反馈要及时响应,并调整好教学方法,如此一来,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的需求也得到满足了,就会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例如,在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年、月、日》的教学中,学生熟悉了基本的日历认识之后,让学生在课本日历上圈出自己的生日,爸爸妈妈的生日以及一些自己知道的特别日子,如劳动节等。这样能提高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中来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在学大小月份的时候,鼓励每个学生都把手放出来并握拳,更加直观性地区分大小月份。
4.改革课程评价方式,提高教学评价的科学性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多数教师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都是以分数为唯一的考核标准,事实上,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对自主学习策略的实施是非常不利的。因此,自主性学习策略要革新传统的课程评价方式,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从多个方面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包括师生互评、生生互评以及自我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课堂表现、课后学习情况、学习内容评价等;评价时效要注意阶段性评价,对学生的每一节课堂要进行及时评价,免得一次性评价,因为一次性评价太笼统、不科学,不能全面追踪学生的学习成效。只有在科学的评价体系中,才能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小学数学的自主性学习策略在实施的过程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自主学习策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得不到普及,而且教师在实施自主学习策略的时候并不能全面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自主学习策略的时候,要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并提出有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从多方面来考核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这样才能使自主学习策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顺利开展,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丽艳. 自主探究学习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C]. 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新教育时代教育学术成果汇编.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2019-11-06.
[2]高兰.自主学习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中国新通信,2019-08-20.
[3]胡珊.自主学习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08-20.
[4]熊峰.自主学习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7-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