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0/5/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期   作者:曹秀娇
[导读]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从小学教育阶段就应该积极实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渗透,努力实现学生的全方位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
        摘要:结合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从自身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出发,多角度探讨了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措施,应通过古诗词教学中来渗透传统文化,利用教学情境构建起优秀传统文化氛围以及通过民族传统习俗来有效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希望对于今后深化小学语文教学管理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全方位保障语文教学内容的艺术美得到展示,不断拓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视野,积极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从小学教育阶段就应该积极实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渗透,努力实现学生的全方位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
        1 通过古诗词教学中来渗透传统文化
        结合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来看,传统文化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民间传说、神话故事、诗词歌赋、民俗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在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大部分都是通过文言文进行教学,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可以要求学会说呢过诵读以及背诵的方式来更好地体会到古诗词的具体含义,以及努力来创造那种唯美的意境,这样方能有效地全方位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则应积极引导学生来体会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知识体系结构来开展自主化学习,不断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利于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的提升。
        比如,在进行《江南春》教学的过程中,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式的来开展解读诗词。然后,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来积极有效开展情景创设,有效实现引导学习,并能选择精炼的语言来构建江南春景的美丽画卷。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积极提升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热情:同学们,你们谁能谈一下对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理解?这种提问旨在全方位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自主思考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更好地来理解诗词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在具体的古诗词的教学实践中,应该鼓励学生能从多角度、深层次来理解古诗词的内涵,不断启迪学生来开展深入化的思考,实现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锻炼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2 通过教学情境构建起优秀传统文化氛围
        结合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来积极实现教学情境构建,有效将传统文化内容融入到教育过程中,从而营造良好的小学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主动地融入到文化环境中,有利于开展深入学习。在进行多样化的教学情景创设的过程中,则因利用合适的教学内容进行情景创建,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样方能进一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比如,在进行《三顾茅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则是通过有效的情景创设,全方位激发学生对于古典文学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导入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来选择具有较强趣味性的小故事。

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涉及到很多关于诸葛亮的民间故事和传说,比如,利用“木牛流马”的小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感受到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木牛与流马则是诸葛亮发明并制造的一种运输工具,能主要实现蜀军运输军粮的目的,被称为一种“机器兽”,是我国历史上记载的较早的半机械化的运输工具。
        正是利用相关的故事情景创设,能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效构建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保障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利用上述方式,一方面能有效实现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的进一步拓展,另一方面还能有助于进行教学情境创设,实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的提升。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积极尝试基于传统文化的教学情境创设。
        3 借助民族传统习俗,有效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在进行优秀文化传统学习的过程中,应保障学习内容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并能将理论学习融入到实践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参与小学语文学习热情。
        比如,教师可以在学习相关民族习俗的课文基础上,展开教学剧、讲故事等方式来进行民族传统习俗有关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的表演活动,以及展示民俗特色的文章诵读比赛等,这些活动都能帮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全方位实现学生的文化素养的提升。
        考虑到我国的民族习俗传统节日的情况,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上述资源,不断激发小学生的语文活动参与的兴趣。比如,充分利用好春节、重阳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掌握这些节日的由来,同时,以及人们所习惯的民间习俗等内容,以及所涉及到这部分民间习俗所代表的的具体含义以及人们为何要进行节日庆祝等情况。另外,教师还可以主动扩展相应的少数民族的节目以及民族风情等内容,这样非常容易地就构建较为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还不应该忽视学习中所表现出的传承性、民族性内容。将传统文化积极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能有效保障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得到激发,不断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出发,能保障课堂教学和现实生活相互紧密结合,更好发挥生活化情景的作用,帮助学生有效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4 结语
        综上所述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应该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广大教师则应积极采用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以保障教学方式的多元化,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一定要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鼓励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不断提升自我综合素质能力,获得更为全面的发展。另外,还可以有效地实现爱国主义精神得到弘扬,不断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以及民族自豪感,符合新课标下小学语文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姚永峰. 小学语文课堂引入传统文化的价值与策略[J].   学周刊, 2020年3期.
        [2] 王敏.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渗透[J].   语文课内外, 2020年2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