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我国特殊的考试模式,导致目前小学生严重缺少课外阅读量,小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被用来进行课内知识的学习,这也是应试教育的一大弊端。所以教师和家长要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阅读习惯进行潜移默化的改变,不断的增加学生的阅读途径,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全面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课外阅读习惯;小学语文教学;习惯培养
写作文作为小学生表达情感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点部分。由于小学生掌握词汇有限,很多在写作文时词不达意,根本无从下手,写出来的作文不知所云,这也无可厚非,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再加上词汇掌握量不多,只能够写一些很简单的东西还漏洞百出。因此,一篇好的作文要一定的知识积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学习,只有大量的阅读和学习作者如何运用词语来遣词造句,才能够很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阅读不仅能够增加孩子的知识储备,还能够开阔视野,增加见识,打开孩子的好奇心。
1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
1.1帮助学生形成“立体化”的知识体系
教材内容是高度概括浓缩的精华,单靠课堂学习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点,课堂知识需要再吸收和消化。课外阅读为学生搜集知识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途径,学生可以将在课内学习到的阅读方法等融入到课外阅读活动中,在课外阅读中扩展知识,形成对知识的全面深入理解与掌握,形成“立体”的牢固的知识网络。
1.2引导帮助学生提升道德品质和思想意识
“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在广泛、自由的课外阅读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在阅读中找到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或榜样。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自觉以这些人物的先进事迹、高尚品德为榜样,通过对比他们的优良品质来检讨自己的思想行为,向先进靠拢,在无形中提高了自己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
1.3帮助学生丰富自身的经历与情感体验
课外阅读不仅局限于语文相关内容的阅读,还可以包括历史、地理、科学、天文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内容。在广泛的课外阅读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感受不同领域、不同地域的知识与风土人情,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多领域的间接体验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指明方向。
2课外阅读习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培养
2.1注重兴趣的引导
课外阅读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所以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根据他们的兴趣来进行指引,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推荐不同的书籍让他们阅读。兴趣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在感兴趣的情况下去阅读书籍,阅读效率要远远大于强制性阅读,而且强制性阅读会让学生产生抵制情绪,这样反而与要达到的目的背道而驰。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行选择要阅读的书籍,通过兴趣培养习惯。教师要通过学生的阅读,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点,并且加以开发,为学生选择相关的好书,让学生能够充分的感受阅读的魅力,教师还可以抽出时间对书中的故事进行讲解,小学生对于文字的理解能力远远不够用,一些隐藏在书中的道理,有时不能体会到,这时候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为学生进行抽离讲述,让学生能够更好的体会其中的道理。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书籍,为他们制定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样学生可以更深的理解文章,做到更加透彻的阅读。
2.2注重优秀读书渠道的推荐
学生进行阅读的渠道非常的重要,这也是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关键,教师一定要对本地区的书店图书馆等阅读场所进行调查,帮助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阅读途径。一定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结合所处地区的图书资源,进行合理的推荐。家长和学生经常忽略这方面的问题,所以教师一定发挥自己的专业性,让学生和家长意识到读书渠道的重要性,并且帮助学生去选择。同时手机也是进行优质阅读的重要途径,因为现在很多的手机软件都具备阅读和听书的功能,教师要对这些软件进行筛选,挑选出最好的读书软件推荐给学生和学生家长,让学生在家长的监督下进行网上阅读,这也是阅读的一个良好途径。
2.3注重素材来源,多多积累素材
通过读写结合来提高学生的构段能力首先应该注重学生的课堂阅读,课堂阅读中不能够像过去一样,老师给学生读完课文之后,学生进行课文的生词和句子的抄写,背诵一些自然段为主的教学方式,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好的句子和段落积累下来,为自己的后面写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参考。比如我们在教学《秋游》的时候,老师让学生自己进行文章阅读,找出自己感觉最好的句子和词语,并让同学分享出来,可以在同桌或者前后同组内进行交流,同学们都找出来的是蓝蓝的天空、渐渐凉了等词语和句子,也有同学说“稻子黄了,高粱红了”。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再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出最喜欢的进行摘录,为自己以后的写作提供一些良好的素材,不管是遣词造句,都能够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提示。
2.4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任务阅读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无目的的反复阅读并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只会让学生在多次阅读后,形成感觉自己已经掌握的假象。所以,在阅读活动中,我们要通过事先确定阅读目标、阅读重点等,使学生带着任务去阅读,在阅读活动中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提高阅读效果,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精读法。精读法针对的是课外阅读中的重点内容,这部分内容通常在写作手法、表述方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对于这部分内容,教师要适当选择,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全面的讲解,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其中,使学生可以达到以点带面的学习效果,在阅读中提升能力。
(3)泛读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泛读和精读是相对的。对于泛读来说,不需要对每字、每句都理解透彻,只需要对文章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进行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确定泛读的内容,使学生合理安排阅读时间、分配学习精力。
(4)摘录法。摘录的过程即是反复学习的过程。在课外阅读中,对遇到的精美语句、重点内容要做到简要摘录或完整摘录,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反复翻阅,不断加深理解。通过对摘录内容的学习,提高阅读学习能力。同时,摘录的过程也是学生对阅读内容深入理解、消化吸收的过程,所以在阅读活动中要鼓励学生做好摘录。
2.5强化自主阅读意识,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应该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让学生学会使用卡片。这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养成阅读到优美诗句或者经典语句时能够及时的记录下来,方便学生能够在后期的学习过程中使用。二是提供学生能够交流的机会。这一方面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结束语
读写结合对于提高学生的构段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平常的语文实践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阅读和写作的题材,鼓励学生把自己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或者看到的有趣的东西写下来,通过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构段能力,做到以读促写,反过来通过写作促进学生加大阅读,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写作比赛,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丁谢芳.关注读写结合,提高小学生语用能力[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5:13.
[2]李玮.读写结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沿(上)》,2016(6):50.
[3]王兴华.读写结合,提高小学生语文写作能力[J].作文成功之路(下旬),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