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其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等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存在一些不足,并不能有效体现古诗词教学的真正意义。对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相关的调查研究对当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以有效提升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现状;策略
引言
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古诗词中不仅诗句优美,而且还体现了很多作者的精神和古代的文化,因此有效的进行古诗词学习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等具有重要意义。但纵观当前的古诗词教学,其中存在很多问题,如忽略古诗词文化的教学等,难以有效保证古诗词教学目标的实现。对此针对当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
1.1部分教师古诗词备课不细致
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中要做好“知人论世”,详细对作者的写作背景,时代背景等进行了解,并且可能要对作者的一生进行充分了解,才能更好的诠释古诗词的内涵。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做好古诗词的备课工作,既保证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又要保证教学过程提升学生的审美、探究能力等综合素质,并有效激发学生古诗词学习的兴趣。但是笔者在对教师古诗词教学调研中发现当前一大部分教师在进行古诗词备课时仅仅常规对古诗词的写作背景进行掌握外,更多的是依据教参中的内容进行备课,并且很多教师会直接从网上下载相应的教案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显然难以保证有效地教学效果。在对本校的一名优秀教师进行访谈时笔者了解到其在进行《望天门山》这首古诗的教学时,其提前一周的时间就开始进行备课。这可能就是为何其教学质量较高的原因。
1.2忽视学生的自主探究
王崧舟老师曾指出,古诗很多是难以通过其他文字进行解读的,更多需要读诗人的意会,在读诗的过程中心理有种朦朦胧胧的感觉,但是又难以表达这种感觉。因此学生对古诗词的自主探究是保证其有效掌握古诗词意境的重要方法。但是在对实际古诗词教学调研中发现,当前仍存在很大一部分教师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讲解古诗时,将古诗所表达的意思及其情感,直接通过课件的形式向学生进行展示,然后让学生做好记录。笔者对学生的书籍进行翻看,不同学生书籍中均记录着相同的诗词解释。这种教学方式忽视学生对古诗词的自主探究,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已经对故事的意思形成固定的理解模式,其很难再感受古诗中所体现的意境。如题西林壁这首古诗的教学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句话如果直接告诉学生这两句故事的意思是看不清庐山真正的样子,只是因为自己就在山中,那么学生就无法进行有效的探究,也就很难体会诗词所表达的为人处事的人生哲理。
1.3忽略学生的文化体验
古诗词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会背诵古诗,知道其中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古诗词的学习中体会其中蕴含的文化,从中体会更多的感悟,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当实际古诗词教学中很多教师把教学侧重点放在故事的背诵,理解诗意等方面,而对于其中文化知识的讲解涉及较少。如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中蕴含着作者论述的一个重要的人生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这是单纯从古诗字面解释中难以体会的,需要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写作背景让学生进行文化的体验。造成教学当中忽略学生文化体验的重要原因是当前应试化教学模式有关,古诗考核的重点仍是默写和诗意解释,并且分值不高。教师也不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优化策略分析
2.1重视独自备课,重视自己解读
王荣生教授曾指出,很多教师感觉备课比较困难的原因是这些教师备课中并没有自己定位于读者的身份进行备课。要想真正做好古诗词的教学,就需要教师自主进行备课,自己充分对古诗词进行解读。在对本校的一名优秀老教师进行交流中,此老师也指出古诗词的第一次备课需要教师独自进行,备课中只有自己没有学生,自己充分体悟古诗词的情景、特点、内涵、意境和文化等,然后再着手从学生教学的角度进行备课,这样才能让备课内容更加丰满,更加的有的放矢。如此老师在进行《望天门山》备课中就指出这首古诗中包含天门、楚江、孤帆、日边等景观,包含帆是白色,日是红色等色彩,包含日边不动,天门山本身不动等静景色,包含楚江“开”,相对“出”,至此“回”,日边“来”等动静。这些备课内容充分体会教师对故事的理解,学生在学习时会将一些难以用文字表达的内容想想出来,提高学生对古诗意境的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将网络、教参仅仅作为一个参考,而是将自己置身于一个读者的身份,对古诗词进行理解,根据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收集的资料,阅读的体会和阅读过程的体验等去进行备课,这样的备课内容才具有灵魂,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的学习。
2.2主问题贯穿课堂,引导学生探究
教师自己的阅历和知识积累都要比学生丰富,其自然也能够更加容易把握古诗词的意境和内涵,但是学生不同,其需要经过有效的探究过程才能有效的体会古诗词的意境和内涵。如果教师直接将诗词的诗意告诉学生,相当于将学生困在一个固定的框架中,学生就难以真正的形成自己的理解,对于学生古诗词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构建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当中应巧妙的设置教学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如《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教师询问学生这首词中那个词用的最好,然后将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生根据这个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会对各个字词所体现的意境进行分析,并结合
2.3改变功利意识,浸润传统文化
当前很多教师教学当中仍采取考什么,教什么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完全违背古诗词的教学目标。古诗词是古代文化的精粹,其文化内涵应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内容,很多教师却忽略古诗词中文化的教学。对此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思想,在教学当中充分体现古诗词的文化教育,做好一些优秀文化的传承。小学生普遍喜欢故事,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可适当穿插一些古人的有趣故事引导学生体会古代中所体现的一些优秀的文化,如在进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李白和孟浩然故事,李白在27岁时认识了年龄大他12岁的孟浩然,并成了忘年交,这首古诗中孟浩然要去扬州求取功名,但是却失败了,自此以后他们俩人再未相见。这时再让学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古诗,学生会更好体会作者写诗时的忧伤之情。另外很多古诗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关,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到了不同节日让学生学习一些与节日有关的古诗,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我国的一些传统习俗和文化。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小学古诗词教学当中存在部分教师古诗词备课不细致,忽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忽略学生的文化体验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古诗教育的真正目的,对此教学当中教师需要自主进行备课,并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古诗的自主探究和文化体验,从而真正发挥古诗学习的意义,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施丽.古诗词教学的审美实践[J].上海教育科研,2015(8):112-113.
[2]赵方红.以层级阅读促进理解能力提升——小学高年级古诗词阅读教学探索[J].语文建设,2015(5):14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