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造林技术方式与病虫害防治措施研究

发表时间:2020/5/8   来源:《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21期   作者:卜春红
[导读] 杨树造林技术既有利于我国林业资源的发展,
        摘要:杨树造林技术既有利于我国林业资源的发展,又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可以作为农田防护林应对季节性洪涝灾害,稳定农民经济收益。大规模开展杨树造林技术不仅需要对于杨树树种的生物习性进行了解,更要针对不同害虫进行防治。因为在杨树的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害虫的蛀食,造成林业资源的破坏,降低农业资源价值,为实现我国林业多样性不断发展,构建可持续循环的生态系统,可以按照季节特点,对于杨树造林和病虫害防治进行规划,针对杨树造林和养护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并给予解决措施,为造林整个过程提供全面保障。本文以杨树造林技术方式为出发点进行分析,提出防治病虫害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杨树造林技术;病虫害;防治措施
        杨树自身经济价值的不断增长,导致其需求量供不应求,各地方杨树造林开发的面积不断增大,但是害虫对于杨树生长的负面影响较大,因此需要优化病虫害防治措施,减少农民经济损失。
一、杨树造林技术的要点分析
        1.杨树树种生物习性介绍
        杨树造林技术能够广泛的推广取决于其普遍适应的生物习性,杨树树种喜欢较为潮湿和阴冷的环境,在北半球具有普遍适应性,我国大多数省份都能够种植杨树,应用其农林业生物价值。种植杨树的土壤环境不同,在丘陵和地势较高的山坡上种植杨树,会导致树木质量的大幅度下降,生长速度不断下降,质量也会造成病虫害的威胁。因此,要选择适宜杨树生长的平原地区,土壤较为肥沃,环境阴冷潮湿,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比例>2%,杨树能够扎根土壤,深度>2 cm,优质土壤可以为杨树提供丰富营养,达到快速专业的造林目标。
        2.杨树造林技术具体方法
        在环境较为干旱的沙地上种植杨树,建议将杨树整体埋在沙土下面,以零生长点为起始,能够增强杨树的韧性,在种植杨树的前后均需要大量浇水,给予种苗充足的水分,以免干涸影响杨树长势。在相对湿润的环境下,可以采用杨树插条造林,顾名思义就是将杨树的枝条进行平茬处理,将其插入地下,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比例约为5:2,使根部充分插入土壤中固定,另外,在地上部分能够有效汲取阳光,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供给营养,尽快发芽成长。插入土壤的方向与杨树生长具有重要的影响,一般选取竖直插入,而不选取斜插,倾斜插入会造成根部吸收影响不均匀,长势发生偏向。
        3.杨树造林技术的季节特点与种苗选取
        杨树造林技术的成活率与季节存在直接联系,一般都是在春季和秋季对于杨树树苗进行栽培,这两个季节杨树树苗的存活率较高。商业化大面积杨树造林一般在秋季,等到杨树树叶发黄脱落,可以选取部分带叶的枝干进行插条或者掩埋造林,选取木质化较好的纸条竖直插入土壤中,成活率较高。等到栽种的第二年春天,需要进行大规模浇水,补充水分,对于没有成活的杨树枝干进行回收,在早春季节栽入新的带根种苗。另外,杨树造林技术栽培的杨树存活率与种苗的选取有一定的关系。在栽培之前,种苗分为强育种苗和弱育种苗两种,当杨树造林种苗均为强育种苗时,杨树栽培成活率较高,但是从已有的杨树林中挑选强育种苗成为长期以来有待解决的技术问题,有些种苗肉眼看较为粗壮,但是内部结构受到破坏,种植后不易成活,因此开发强育种苗的造林育种技术有待解决。
二、杨树林病虫害种类以及对应防治措施
        1.杨树烂皮病及相关防治措施
        在杨树林病虫害种类中,杨树烂皮病是最严重的一种,被称为病虫害之王。

造成烂皮病的原因是对于杨树林的护理较少,其中山杨和青杨的患病率较高,初期表现为杨树枝上的绿叶逐步变为黄叶,从树顶到树干,依次由树叶到树枝产生星星点点的深灰色斑痕,树干渐渐会产生充水反应,就如同直接向树皮下注入大量的水分,但是树干无法吸收,可以通过按压树干的柔软程度来判断杨树是否感染烂皮病。与初期症状恰恰相反,当烂皮病病症爆发到中期至后期时,会出现树干萎缩变黑等病症,树叶上出现如针刺一般的黑色小刺,这是对应病菌产生的孢子囊,该病菌主要就是通过孢子囊进行风力传播,因此,在初期能够肉眼见到孢子囊呈现白色的形态,但是到中后期叶片上的孢子囊缩水变成黑色刺状。若黑色小刺在叶片上持续一周却没有外力对其进行干扰和灭菌,则会造成树木内部感染病菌,阻断由下向上输送营养的管道导致树木无法接受营养而萎缩死亡,外部表现为杨树的树皮腐烂脱落,呈现黑斑状,树叶周围伸出黑色状小刺。
        针对这种病症需要从杨树幼苗阶段开始预防,在杨树幼苗打理的过程中,需要及时清除幼苗周围的杂草,保证空气的流通,避免病菌孢子的过度积累,在种植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幼苗之间的间距,确保其成熟后叶片和枝干也不会大量重合,导致光合作用不够,空气流通受阻,病菌孢子随着空气的运动,聚集在两棵杨树之间,等到病菌孢子的浓度达到一定限度,则会表现出发病的症状。因此预防杨树烂皮病与初期栽培种苗的间距和打理程度成正比,栽培种苗间距较大,打理频率较高生病的几率较小,实验中对照林栽培种苗间距较小,当长成壮苗时相邻两棵树会互相干预重合,且除草修剪的频率较低,另一片实验林中以科学的间距种植种苗,却定期除草,修剪较长的枝干,结果表明实验林中杨树烂皮病的发病几率极低,而对照林的发病几率高达10%,大大降低了杨树的成活率。
        2.大青叶蝉及相关防治措施
        大青叶蝉是杨树传染性极强的一种病虫害,主要由于大青叶蝉成虫以杨树树叶为食,而且大青叶蝉的繁殖能力极强,而且其冬季产卵后会将其幼虫卵缠绕在杨树树枝上,待第二年春天孵化成为成虫,大规模以树叶为食,导致杨树枝干营养不足,光合作用较低而死亡。而在其余三个季节产卵,会将产卵器刺破树干表皮,将卵产在树干夹层中,同时幼虫会不断汲取树干中的营养汁液,导致杨树的干枯而亡。
        普遍的杀虫措施就是喷洒农药,大规模的农药喷洒也会导致杨树材质质量的降低,因此不是最优的处理措施。要想从根本解决大青叶蝉对于杨树造成的危害,则需要定期对杨树进行护理和保养,喷洒生物特性杀菌剂,使大青叶蝉的宿主无法生存,进而根本上抑制大青叶蝉的繁殖。除此之外,可以通过生物防治的形式,将大青叶蝉的竞争生物适量投入到杨树林中灭虫,但是对于投入天敌的数量不好把控,很容易造成将大青叶蝉杀灭,但是其他生物对于杨树林造成伤害。现有的预防方法就是将杨树的树干涂白,防止其在枝干上产卵,一旦发现大青叶蝉感染的杨树,修剪枝叶,只留少许树干涂白进行防治。
三、结语:
        我国对于林业资源的保护比重逐渐增大,杨树造林技术方式今日不断发展和完善,保护杨树的造林情况显得尤为重要。有效防治杨树病虫害工作需要科学及人工的配合,加强杨树林幼林的防护工作,根据病虫害产生的特点分析原因,并制定杀虫措施。另外,可以选取不易遭受病虫害的幼苗作为种苗造林,杨树林的建造需要系统综合的分析生态环境与病虫害的发生原因,从初期防治开始,在幼林阶段养护除草,通风防止病菌孢子的聚集,涂抹杀菌剂杀灭害虫,降低其被病虫害侵袭的可能性。要做到有病害时及时处理灭虫,没有病害时要时刻防护,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将可能性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石启军.浅议杨树造林技术及病虫害防治办法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7(15):174.
[2]王金红,袁金香,杨思学.大规模杨树造林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J].吉林农业,2015(20):101.
[3]朱小利.阐述抗旱造林技术在辽西地区栽培杨树造林中的运用[J].现代园艺,2018(08):31.
[4]张远波,李江萍.杨树整地造林技术及抚育管理产生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园艺,2018(02):27-2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