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化学课堂是一门实用且有趣的学科,也是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平台。在高中化学课堂构建过程中,着力强化学生们的主动求索行为不仅可以有效提升高中化学课堂的灵动性,而且还能增加学生的化学实践经验,让学生们在对化学问题的深度解读中内化化学综合素养,提升自身的化学问题思考与解决能力。这是培养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也是满足新课改下高中化学课堂要求的需要,是我们难以推卸的责任。
关键词:高中化学 主动求索 课堂构建
最好的知识学习方式,莫过于让学生在化学知识学习过程中主动的求索,只有当学生们以自觉自愿的姿态加入到对化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去时,高中生才能在化学课堂中获得对化学知识的深入化感知。但是,受到教学惯性的限制,高中化学教师思想转变不彻底,仍然喜欢以是否是“升学考试重点”定义化学课堂内容,没有给学生们提供足够的主动求索支持,故学生们并不能在化学课堂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认知主动性。那么在高中化学课堂构建过程中,我们该如何构建基于主动求索高中化学课堂呢?根据教学经验,我得出了如下结论:
1、多维情境营造,唤醒情感经验
人是情感的动物,学生的课堂行为是由情感支配。学生在化学课堂中是否充分唤醒了自身的认知热情,是影响学生在化学课堂中的自主认知行为的重要因素。而与理论知识相比,多维情境显然更容易受到高中生的追捧。故在高中化学知识学习过程中,要想充分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认知主动性,我们不妨以营造多维情境的方式导入化学课堂。
例如:在对“金属钠与水的反应”知识点教学过程中,我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则某山村居民请大神驱鬼的视频,然后问学生们:“你们相信这个大巫师说的话吗?”“不相信。”学生答。“那你们觉得水是为什么变红的呢?你有办法破解巫师的法术吗?”我又问道。
接着,学生们再次观察视频,并提取了视频中的要点信息,从而发现了大巫师操作过程中的“猫腻”,然后根据水温上升、白色颗粒等信息推测“大巫师”在水中投放了金属钠,并以亲身试验的方式证实了自己的猜想。最后,学生们在对该问题的解读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身的认知主动性,从对问题的进一步探究中明确了钠与水反应的化学原理,深化了自身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在该教学过程中,我以视频教学和问题引导的方式将学生们带入他们喜爱的破案情境,让学生们在对“巫师的秘密”探究中发现了化学问题,产生了对该化学问题的深入探究欲望。
2、小组合作探究,给予求索空间
主动求索活动的顺利推进是离不开主动求索空间的明确提供的。
而要想在高中化学知识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明确提供足够的知识认知空间,我们就不妨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推进化学知识感知课堂,充分的相信学生,将完整的化学知识探究过程交付给学生们,让学生们能够在充足的化学知识探究空间的支持下,发挥自身的自主认知潜力。
例如:在对“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的教学过程中,我先根据自己对学生操作能力、分析能力、观察总结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了解,将学生们分成了人数适宜的化学实验探究小组,并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对如下问题进行研究:
(1)什么样的物质是化合物,化合物是如何形成的?
(2)生活中城建的金属化合物有哪些,它们有何用途?
(3)同一金属和不同事物融合会生成不用的物质吗?他们的化学性质会迥然不同吗?
继而,学生们在实验操作和交流讨论中找到了上述问题的答案,在合作探究中充分开发了自身的认知潜力。
在该教学过程中,我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推进化学课堂,完完全全的将化学知识探究过程交给了学生们,为学生们的主动求知,提供了充足的机会和广泛的支持。
3、利用生活案例,延伸化学课堂
化学是是一门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也是一门科普性的自然科学。而非常显然的是作为生活常识的化学学科显然要比作为自然科学的化学学科更容易受到高中生的欢迎。故要想构建基于主动求索的高中化学课堂,我们不妨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案例,将化学拉下科学的神坛。
例如:在对“粗盐的提纯”实验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媒体展示了小明一家在野炊的过程中不小心弄撒食盐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们在对该生活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器具设计了生活化的粗盐提纯实验。
在实验操作中,感知了粗盐和精盐之间的差别与有效的化学实验方法,感悟了生活与化学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有效的将高中生的化学知识研讨空间从课堂延展到生活之中,助力了第二课堂的开发,丰富了学生们对化学知识的自主感知途径,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求索意识,强化了学生们的科学求索能力。
综上所述,要想让高中生在化学课堂中主动的求索,我们就要强化自身对学生的主动求索支持,以多维知识感知环境提供、足够自主求索空间提供和有效自主认知方向引领等方式助力学生在化学课堂中的主动求索。让学生们可以充分调动自身思维、情感和各项基本能力,参与化学探索,在主动求索中内化化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黄鑫.让探究式教学助力高中化学课堂[J].亚太教育,2019(10):93.
[2]陶永聪.高中化学趣味性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J].成才之路,2019(27):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