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0/5/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期   作者:肖丽雄
[导读]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德是做人的根本,这好比种树,德是根,才能是花和果,没有根的滋养,不可能有鲜艳的花朵和丰硕的果实。所以德育是关系到学生一生幸福的大事,而在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德育对其他各育起着灵魂和指导的作用。
        一、德育的重要性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德是做人的根本,这好比种树,德是根,才能是花和果,没有根的滋养,不可能有鲜艳的花朵和丰硕的果实。所以德育是关系到学生一生幸福的大事,而在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德育对其他各育起着灵魂和指导的作用。

        学校对学生的德育起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学生离开学校的时候,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其实应该基本形成。而中学阶段是学生处于人生“拔节孕穗”的关键期,是塑造学生三观的重要时期之一。教育首先是立德树人,但现实中,我们对智育很重视,对德育的重视不够。学校的德育,我们除了上好专门的德育课程外,其余各科课程常常和德育脱节。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要求我们教师“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学校的每一门优秀的课程都承载着知识、能力、品德和价值,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
       
         就历史课程而言,中学历史教材最大的优势是拥有丰富充裕的德育资源。历史上那些推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而载入史册、名垂千古的杰出人物,他们卓越的才能、高尚的人格、竭尽全力为社会发展奉献一切的精神,就是学生德育的最好范例。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中既要认真传授历史知识,又要深挖其中的德育素材,使历史这门文科科目得天独厚的德育功能得以极大的发挥。

二、细心挖掘德育素材

         中学历史教材中?,每一篇课文,每一个人物,?每一件史事,都是生动形象的德育素材。

         战国时,百家争鸣,诸子百家提出的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迎来了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到今天孔子学院遍布世界各地,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文化自信。

         秦国商鞅立木取信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叫诚信,什么叫人无信不立,从而明白小到个人、团体,大到一个国家都是一样,言而无信则自取灭亡。

         西汉时,司马迁从小立志继承父亲遗志撰写史书,后遭到关押,又受到酷刑,但他忍受巨大的悲痛,发愤著述,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坚韧不拔地写出了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司马迁这种精神,告诉我们什么叫为了理想矢志不渝,为了信念坚持不懈。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我们中国人民为世界文明作出的伟大贡献,从而明白科技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不竭的动力,进而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品质,激发学生振兴科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通过五四运动的学习,懂得在祖国危难关头,青年学生要有为捍卫祖国一切主权挺身而出的勇气和行动,既明白五四青年节的来历,又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抗美援朝中,邱少云烈士为完成潜伏任务、为战斗的胜利、严守纪律、忍受烈火烧身的巨大痛苦而光荣牺牲,教会学生什么叫严守纪律、什么叫集体主义精神、什么叫爱国主义精神、什么叫国际主义精神。

         有为变法而流血牺牲的谭嗣同。

戊戌政变后,谭嗣同是有机会逃命的,但他却甘愿赴死,希望能用自己的血来警醒沉睡的国人。身边朋友劝他离开,正在积极联络武林侠客营救光绪皇帝的谭嗣同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历史教材中像这样生动形象、直观具体、震撼心灵的德育素材确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就看我们老师如何挖掘如何运用。

三、巧妙渗透德育情怀

         我在历史教学中,一贯以来都特别注意德育的渗透。

         这个学期我担任三个初三毕业班的历史教学,每个班都有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有一个班级有些学生甚至三观不正,影响到了班级的风气。所以历史课堂上我常常挖掘相关的德育素材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教育他们,尽最大的努力去改变他们。

         当我们学到《文艺复兴运动》一课时,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的一句名言:“人不能像走兽那样生活,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让我眼前一亮。

         这句名言本来在小字部分,不属于考试内容,完全不需要提,但我觉得它对学生良好品格的培养、激起他们读书的热情很有帮助,是德育的最好素材。于是我拿了几分钟让学生领会其精髓,首先带学生大声朗读,接着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对这句名言的理解,最后鼓励学生们把这句名言当作座右铭,时刻鞭策自己?,使自己将来成长为一个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的人。特别是那些关起心门、想放弃读书的学生,我借此机会,语重心长地鼓励他们振作起来,努力追求知识与美德,不求快速成长,只需每天有一点进步就好,怎么践行呢?我告诉他们就从认真上好这节历史课开始。有几个学生听后默默地点了点头,然后挺直了身板,一扫之前的萎靡不振。也许对他们的改变,仅仅一次的引导还不够,需要所有任课老师持之以恒的关注和持续反复的教育与鼓励。

         在上《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一课时,书中在介绍马克思时有这样一段话:“17岁的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的一篇作文中认为,择业的目标应该是为了’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哲人、卓越的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

         当备课看到这段话时,我已被马克思的人格魅力深深震撼,一个17岁的中学生竟已立下了如此崇高的远大志向:将来要为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而工作。

         这些史事就是塑造学生高尚人格、教会他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的最好材料。所以上课时,我就地取材,着重引导学生们大声朗读、学习这段话,感受马克思的高尚情操。并不失时机鼓励学生,要像马克思一样,从小志存高远,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人类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且一生为之努力。将来的某一天,你们也将成为一个推动社会进步的人。再过若干年,我们的后代坐在教室里听历史老师讲着你们的故事,因为你们都成了值得我们崇拜的人。讲到这时,我看到好多学生开心地裂开嘴笑了,清澈的眼睛里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这一切的成功和快乐,德育是根本。

         我愿一如既往在我的历史课上,把挖掘出来的德育素材像春风细雨般地渗透到学生的心里,滋润着他们幼小的心灵,伴他们健康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